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寻找心中的“伊莎贝拉”
范文 歌别绪
导演其人
2013年10月10日,韩国釜山电影节上的“亚洲电影之窗”单元环节,法国导演菲利普·弥勒携《夜莺》成为该单元瞩目的焦点。这一部中法投资合拍的电影,延续的主题依然是一老一少的一次心灵之旅。在拍完《魔力大篷车》之后,菲利普·弥勒在接受访问时就曾表示不会再拍同一类型的影片,看来这次是彻底“食言”了。
从最初的《可爱的小炸弹》开始,菲利普·弥勒的电影视角开始视角关注小孩,他说“在我的4部电影中,都有儿童的参与,我也乐于这样做。我感觉没有足够的适合父母和孩子一起观赏的家庭性影片;我也相信,对于儿童来说,电影有着现实性的责任:传播将会伴随其一生的人道主义价值观。这就是我的抱负,艺术上的,也是道德上的。”
2002年,他拍摄了后来在法国和国际上都大获成功的《蝴蝶》,这部影片为他带来了广泛的声誉和客观的票房,该影片被卖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中国的法国电影爱好者中获得了很高的赞誉。而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则是源于一次不经意的闲逛,他看到一个跟蝴蝶相关的网站,点击进入后,他发现有一种十分稀罕并被禁止捕捉的蝴蝶,是以西班牙女王Isabella“伊莎贝拉”来命名的,她被誉为欧洲最美丽、最罕见的飞蛾。菲利普·穆伊尔随手将名字写在便利贴上,每天看着这张黄色纸片,一年之后,菲利普·穆伊尔突发奇想地构思出了一个关于性格古怪的老爷爷和一个狡猾可爱小女孩的故事,就是后来热映的《蝴蝶》。
总感觉菲利普·弥勒不是一个与商业片挂钩的导演,虽然由他导演的影片也有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但很多时候,菲利普·弥勒在影片上获得的经济收入并不丰厚,从写剧本到选演员,每次电影拍摄对他来说都是一次新的冒险。菲利普·弥勒自己也承认,他是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
对电影接近痴迷状态的菲利普·弥勒,最先的起点并不是与之相关的专业或者行业,但这些经历最终都将他导引上了电影之路,并对他的电影影响至深。比如他大学时的哲学专业虽然没有使得法国再多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而这种哲理性的思考却经常被他带到电影之中,在平凡的小事上引人深思;又比如他喜欢的图画艺术,虽然没有让更多的人在卢浮宫里见到他的作品,但在后来的电影构图以及色彩选择和搭配上,也为他省了不少做功课的时间;而做广告宣传片的经历则引起了他对电影行业的浓烈兴趣,并直接将他导向了电影之路。虽然在前期由于制作经费的关系,使得他尝试创作的五六个故事都未成形,第一部好不容易上映的电影却为他带来了300万法郎的债务,并在其后的八年时间才得以还清,但他对电影的追求并没有因此而降低,反而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坚持下来。
如孩童般美好,如成人般智慧
在影片中,时年8岁的柯莱儿·布翁尼许饰演的小女孩丽莎,有着孩童般的美好,也拥有成人般的智慧,也正是因为这样,她赢得了全世界观众的心。毕竟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极大关注的影片,往往是超越了特定文化的,又体现了文化自身的特点,但又不致成为一种文化隔阂。
在无意中听到朱利安要去寻找“伊莎贝拉”的时候,贝莎尾随着来到了朱利安落脚的饭店,为了说服朱利安带着她一起去,她故意将公用电话的号码告诉朱利安,让他无法联系到她的家人。
“我好想去看看大山,看看飞翔的小鸟,还有真正的奶牛,还有蝴蝶……”当朱利安态度坚决的拒绝带丽莎一起去时,她这样自言自语道。朱利安此时极其矛盾,“总之我不能这样做,这不合法。”这是他能说服自己的理由之一。来到警察局,丽莎不再说话,看着被警察扭送走的“问题少年”,她只是看着朱利安,最终朱利安心里的天平还是向带着她一起去的方向倾斜了。即便这样,走出警察局之前,朱利安还是要和她约法三章,如果有任何怨言,就用“陆运或者空运把你送回家,必要的时候就是用传真机也把你发回去。”对于朱利安的这些要求,丽莎都爽快答应,能真正去感受大自然那才是她心中最为雀跃的想法。
在野外用餐的时候,面对自己不喜欢吃的西红柿、土豆还有莴苣时,丽莎看着朱利安的饭菜问道“你的是芹菜沙拉吗?我最爱吃芹菜沙拉,要不要交换一下?”在得到否定回答之后,她不再出声,只是默默的搅拌着饭盒中的食物,当朱利安和她交换之后,立马是欢快的表情,还不忘道谢。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丽莎的表现完全异于同龄孩子,而是在用小大人的方式向成人争取自己的权益,也在用一种大家都不会太反感的方式在表达自己的想法。
丽莎通过朱利安给她穿衣服而推测出朱利安没有养过小孩,还用了一个“高明”的比喻,“你照顾小孩就像母鸡耍叉子”,朱利安纠正到“你应该说‘母鸡耍大刀”,被纠正后,她也不觉得尴尬,反而回答到“都一样,反正这两样母鸡都不会用!”
趁着朱利安晚上睡着了,更改了他的手机密码,在朱利安打电话的时候,丽莎坐在一旁“善意”的提醒是否输入了密码,借机要帮他检查手机卡,贝莎向前走了几步,一是为了避开朱利安的视线,同时她还记得朱利安告诉她的那个比喻“在大山中寻找‘伊莎贝拉就像是在草丛中寻找针一样”,所以她选择在草丛中“弄掉”电话卡。还有朱利安在问路的时候,丽莎看到了报纸上刊登的寻找她的启事,她小心地将报纸叠起。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丽莎犹如成人般的智慧。
丽莎在影片中唯一一次闹情绪,是因为她看着河里的鱼儿着了迷,没注意脚下,结果摔在了水里,让心爱的游戏机报废了,但重新上路的时候,丽莎又恢复了孩子所应有的欢快。在漫长的路途中,丽莎喜欢用提问来打发时间,当朱利安有些恼火的告诉她这三天就像蚊子一样在耳朵边嗡嗡个不停,丽莎有些扫兴的自言自语道“真可惜,这个故事有趣极了,肯定会逗你发笑的。”看来丽莎在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还学会了自嘲。
时间最终改变了什么
一个脾气古怪的老爷爷,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当他们开始一段心灵之旅的时候,他们之间的关系在一开始并没有很亲近,而是在逐步的找寻之中,在逐步的了解之中,将这段友谊慢慢酝酿。
谁能说朱利安的性格中不具备孩子气呢?虽然两人存在巨大的年龄差距,但在影片中他们会不由自主的斗嘴、嘲弄、反驳,以及采取相对极端的“粗暴”手段,从某种层面来说,他们都是两个孩子。而且在电影开篇,导演就有意无意的点出了这一点,“有时候你就像个孩子一样”,只不过这句话由公寓管理员玛格丽特说出的。
法国电影通常以语言取胜,在这部影片中也不例外。“美梦和恶梦有什么不同?”丽莎总有问不完的问题,而朱利安则不愿将享受自然的时间浪费在无聊的对答上面。
“你有很多这类问题吗?当美梦开始变糟时就成了恶梦,就像小孩,一开始是美梦,当他们一天天长大后,就变成了恶梦。”
“为什么会有穷人和富人?”
“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虽然响亮,但实行起来并不容易。”
“怎么才能成为富人?”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在这一节对话里,也可以看出导演是让自己的价值观通过电影中的人物角色来完成,朱利安没有告诉丽莎成人世界理解的富人是什么样的,只是告诉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好,那未必会获得物质上的满足,但精神上的丰腴是必然的。
深层挖掘的话,导演选择没有任何牵绊的老人和天真的孩子作为电影主角是有深层含义的,他们或许并不代表主流价值取向,但谁说真理一定是在多数人手中呢?对于过尽千帆的老人来说,金钱必定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对于充满稚气的孩子来说,他们还认识不到金钱的重要和可怕,所以以这两条线拍出来的片子,必定是童真而又饱含哲理的。老人是智者的化身,要将他的人生所经历的事情,以及从经历中得到的感受通过一个声音来传达,通过一老一小的对话来实现这种精神和文化上的延续,这种延续是直观的,也是自然的。
影片中有一个相当震撼的细节,朱利安和丽莎躲在树后面观察着母鹿和小鹿,鸟叫声、虫鸣声和整个画面融为一体,看得入神的时候,枪响了,背景中的鸟叫声消失了,伴随着小鸟挥动翅膀远离的声音,整个森林变得寂静下来,当偷猎者抬走母鹿后,只有朱利安愤怒的声音“混帐偷猎者”。
从射杀母鹿开始,影片的主题有了稍稍的偏移。从被杀害的母鹿,丽莎的难过,人们自然会联系到生命、死亡这一永恒的话题。在休息的时候,朱利安和丽莎聊到了这一主题,朱利安告诉丽莎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死亡的来临是不可预知的,很多人都以为能长生不老,但谁也不能确保自己能说完最后一句话。
“到2050年的时候你都150岁了。”丽莎像是安慰的说到。
“但这并不能改变什么,生命永远是一秒钟一秒钟在消失,一秒钟过去后,又是一秒钟过去,滴答……”
那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关于生命的主题仍在延续,帐篷被风鼓动着,震扇着的频率和时钟的滴答声刚好合拍,就这样一直静静流淌着。此时时间是显性的,也是隐性的。就时间的隐性而言,由一秒钟一秒钟所组成的人生显得太过漫长,所以人在很多情况下都忽略了时间的存在,忽略了生命的流逝;就时间的显性而言,丽莎和朱利安经过短短几天的相处,他们的关系变得融洽和友善起来,这几乎是看得见的时间,可以轻易计算出来的时间。
“我在小的时候,比现在还小的时候,我做了一个梦,一个金丝雀的梦,就是那种金黄色的小鸟,我把它抓出鸟笼子,把它放在窗台前,然后松开双手,知道后来怎样了吗?它并没有飞走,它留在了我身边,我很高兴,知道为什么吗?”丽莎和朱利安分享着小时候的梦境。
“不知道”
“如果它情愿留在我身边,就表明它一定是喜欢我。”
朱利安从背后看着丽莎,目光闪烁着,虽然无法确切描绘出朱利安当时的感受,但感动是不会少的,它们定如潮水般席卷着一颗苍老的心。在影片中,看似是朱利安一直在教丽莎一些东西,在照顾她,帮助她,其实反过来丽莎也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朱利安晚年生活的一种救赎,对于经历过丧子之痛的朱利安来说,他晚年生活唯一的寄托便是为儿子找到“伊莎贝拉”,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促使朱利安继续活下去的最大动力,当然,他实现了曾经对儿子的许诺,同时在完成许诺的过程中也收获了亲情以外的东西,足以令他的想法和态度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还记得餐厅服务员请他帮忙修手表的事情吗?他的第一反应是拒绝,最终因为无法配到零件而没有修理。而当他和丽莎借宿在一个村民家的时候,男主人在介绍他母亲的时候说道:“挂钟停了之后,她就一直瞅着钟表”,当镜头一转,朱利安正在帮主人修理钟表……改变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在丽莎捕捉到一只蝴蝶的时候,朱利安熟练地将其装入了一只装了氰化钾的罐子中,当他说“它会毫无痛苦的死去”的时候,丽莎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她看着罐子中垂死挣扎的蝴蝶说出了“偷猎者”三个字,朱利安无言的、无奈的点了点头。朱利安心中应该也是愧疚的,但他默认了自己的“罪行”。这是成人们常犯的错误,他们在愤怒的、理直气壮的指责某种行径的时候,自己却也在做着从性质上相同的事情,在小孩的世界中,一切都是那么单纯,他们会用大人教给他们的理论去对应很多事情,甚至是驳斥大人们的做法,于是在很多情况下,“不听话”、“不懂事”就成了大人训斥孩子的用语,而很少有人会像朱利安这样默认自己的“罪行”,这也正好呼应了最后放飞“伊莎贝拉”的行为。
若隐若现的“伊莎贝拉”
“伊莎贝拉”第一次出现,是在电影序幕镜头里,当镜头像眼睛一样扫描朱利安的室内陈设时,在一本书上有了短暂停留,那是观众对“伊莎贝拉”外观的第一印象。
第二次出现则是朱利安来到生物标本店,想用一只1984年的卡利果蝶,交换“伊莎贝拉”出没的确切地点、时间和日期。店老板直言不讳的告诉朱利安,虽然“伊莎贝拉”是欧洲最美的蝴蝶,但仍然比不上这只蝴蝶绝色。
“您为什么要拿来交换?”店老板不解的问道。
“为了很久以前许下的一个承诺。”在影片刚刚开始的时候,朱利安并没有说出他极力寻找“伊莎贝拉”的真实原因。
“伊莎贝拉”作为主要线索在影片中第三次出现,又是另外一个角度,贝莎的妈妈发现女儿失踪后向警察局报了案,当警察来到朱利安的住处时,其中一个职员似是无意中翻看的一本杂志的封面正是牵动全篇的“伊莎贝拉”。
虽然朱利安和丽莎的整个旅程都是因为“伊莎贝拉”而展开的,但在行进的过程中, 并没有涉及多少有关“伊莎贝拉”的事情,直到他们找到了“伊莎贝拉”出没的地方,真正的主题才围绕它而展开。包括它的习性、大小、生命周期、出没时间等等。
有一天,朱利安和丽莎来到山这边寻找蝴蝶的幼虫,却因突然下雨的关系,借宿在一户人家。在男主人过生日的时候,朱利安很自然的问了一句,“你今年多大了?”“43岁”,男主人回答道,朱利安默默的不再说什么。在孩子们睡觉了以后,朱利安和男主人在楼下聊开了,他从最先收集一只蝴蝶,到十只二十只,收集蝴蝶标准的习惯就这样形成了,他一定要找到“伊莎贝拉”,以及他在影片开始的时候提到的许诺都是因为患忧郁症去世的儿子。“他倘若在世,也和你一样大了。”朱利安略显悲伤的说到。他儿子去世的时候是28岁,在之后的十五年里朱利安一直在寻找儿子想要看到的“伊莎贝拉”。
一个完整的家庭
菲利普·弥勒擅长拍家庭题材的影片,在故事中展示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在《蝴蝶》中隐隐有三个家庭的线索,即由朱利安和他去世的儿子组成的家庭,虽然这个家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失去了,因为朱利安的儿子在28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他已经没有家人可言了。但这个“家”在某种意义上依然存在,它因为爱而存在,因为一个许诺,以及十五年来一直在践行承诺而存在,因为爱是家庭最牢固的黏合剂,不管是在天堂还是地狱,不管是生是死。
第二个家庭的存在则是丽莎和她的妈妈,这是一个不怎么“稳定”的家庭,单亲妈妈带着女儿一起生活,生活得如何艰辛不是导演所要着重表达的,家的存在感是导演想要强化的。妈妈觉得自己是爱女儿的,但从来没有亲口说过,她觉得这些事情丽莎是知道的。然而丽莎并没有感受到这份隐藏着的爱,在搬家的时候妈妈将她忘在了汽车里,在放学的时候,经常是丽莎独自在小道上奔跑,在公用电话亭等妈妈的电话,晚上独自睡觉,经常被妈妈遗忘……在幼小的心灵中害怕收容所,害怕孤儿院,所以她想长大,她想跟着邻居爷爷一起出去看看,因为对于她来说,这个家的存在感太弱了。
第三个家庭即收留了他们一个晚上的男主人一家,从朱利安和丽莎步行上山和驾车经过的男主人他们相遇的时候,丽莎和小男孩互望的眼神,就隐隐已经感觉到,他们和这个家庭应该还会有某种联系。也确实如此,也正是来到男主人家的时候,朱利安和男主人的对话才将影片的关键线索连接在一起。
这也是影片中出现的唯一一个完整的家庭,有老年痴呆的奶奶,有聪明的小孩,还有爸爸妈妈,虽然爸爸在进餐的时候还在抱怨国家政策对农民如何不利,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家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在这样温馨的家庭里面,容易让人和自身的境遇对比,于是朱利安第一次主动和男主人分享了自己的遭遇,于是丽莎爬起来给妈妈打了电话。
丽莎掉进去的那个石缝,从CCTV监控着的画面来看,多么像是一个子宫的形状,丽莎妈妈通过投影机看到的施救过程,那种感觉,那种画面的色调,正像是一个妈妈在医院孕检时做的B超。最后施救人员缓慢的将丽莎从石缝里拉出来,不也正象征着一个孩子从孕育到生产的过程吗?这种从得到后不知道如何珍惜,到失去再到重新找回的过程,丽莎妈妈都深刻体会到了,所以她和丽莎的关系亲密了很多。
或许看到这里,你会感慨整部影片其实就是三个家庭的故事,一个完整的家庭和一个不完整的家庭,最终解决的还是另一个家庭的问题所在,虽然丽莎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坍塌了一方,但如果能用爱细心补缝,也是可以将这一角撑起来的。
在影片结束之际,朱利安和丽莎一起放飞了他们辛苦找到的“伊莎贝拉”。在巴黎的夜空下,朱利安问丽莎的母亲叫什么名字,丽莎的回答是“伊莎贝拉”。这让人颇感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伊莎贝拉”,朱利安的是他对儿子的承诺,丽莎的是自己的妈妈。每个人穷其一生可能都在寻找自己的“伊莎贝拉”,只是有的人不用跋涉千里就已经找到了,而有的人明明已经拥有了却不自知,就像朱利安的最后那句台词“我们老远去找‘伊莎贝拉,她却在这里等着我们。”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4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