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舞蹈史论视角下的舞蹈编导与表演 |
范文 | 王岩 孙少康 【摘要】舞蹈史是前辈学者经过长期努力建立起的一门舞蹈理论学科,是研究舞蹈从无到有、从古至今的起源和发展的。作为舞蹈理论的重要分支,舞蹈史论的研究许多前辈学者已经做过很多,也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对于今天笔者这些年轻的史论研究者而言,还有更大的挑战,去进一步完善舞蹈史论研究体系。我简单总结了当今中国舞蹈发展缓慢的原因,舞蹈史论研究发展的相对滞后,导致了“两条腿走路”的想法成为泡影,这就更加激励我辈史论研究者需要付出更加殷切的努力,去使得中国舞蹈实现更长远,更持久地发展。 【关键词】舞蹈史论;编导;表演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舞蹈史论与舞蹈实践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又相互反馈的关系,史论研究支撑着实践,指导着实践,而实践又是史论研究的物质体现,在不断发展、充实、完善着史论研究的成果。特别是时代性和民族性越来越凸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实践创新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着史论研究体系,急需新的史论研究成果作为实践的基础。 一、舞蹈史论研究对舞蹈编导的意义 舞蹈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创造出的一种艺术形式,亦是一种文化形态,舞蹈编导是这种艺术形式发展和创新的推动力量,所以舞蹈编导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作为一门实践学科必然要有史论研究来对其进行指导和检验,而且舞蹈史论研究和舞蹈编导的作用是相互的,前者推动着后者的创新,后者也驱动着前者的发展。舞蹈史论的研究成果能够丰富舞蹈编导的知识储备,提高文化水平,拓宽视野范围,为其提供更多的创作素材,为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相辅相成,推动学科发展。 其一,舞蹈史论研究拓宽舞蹈编创的思路。舞蹈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舞蹈编导作为其发展和创新的推动者,其思想就直接影响了舞蹈艺术的思想,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思想,这就是舞蹈编导的社会功能。作为舞蹈艺术的重要分支,舞蹈史论研究应该具备对社会的功能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舞蹈史论的研究要对舞蹈编导要起到正确积极的引导作用。在“五四”革命思想的指引下,蔡元培提倡美育教育,一时间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舞蹈编导及艺术作品,这对舞蹈艺术的发展壮大积蓄了能量。在当下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舞蹈史论研究主要的功能就在于将中国舞蹈艺术根植到传统文化的这片沃土上,去发掘舞蹈艺术的更加厚重的文化积淀,去创造舞蹈艺术的更广阔空间,为舞蹈编导提供更为持久的创作力量和更为宽广的艺术思路。扎根传统文化,丰富自身内涵,舞蹈艺术才能更加持续、更加健康地发展下去。丰富了舞蹈编导的大脑,就等于拓宽了中国舞蹈的道路,使中国舞蹈拥有光明的未来。 其二,舞蹈史论研究丰富舞蹈编创的题材。舞蹈作品所能表现的题材十分丰富,社会生活是舞蹈创作的重要源泉,舞蹈史论研究可以为舞蹈编导提供不仅于眼前的社会生活,包括我们中华民族的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但是光有社会生活用于舞蹈的表现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人的情感,人的思想等内在的精神世界。而舞蹈史论研究就是从社会生活、人文环境、文学作品等方面将历史中的舞蹈文化呈现在当下的舞蹈编导面前,对于舞蹈作品的呈现就需要编导们的创造性的劳动来帮忙。当然中华民族这悠久的历史中不乏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于记载舞蹈的文学作品更是不胜枚举,如傅毅《舞赋》、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等,为我们当今的舞蹈编导提供丰富的素材,中国古代的文化瑰宝中有着太大的魅力,舞蹈史论工作者也在积极努力的研究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来丰富舞蹈编导的创作源泉。 其三,舞蹈史论研究促进舞蹈编创风格的继承。舞蹈史论的研究能帮助舞蹈编导进行古已有之而今却失传的编创风格的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太多的舞蹈种类,每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特征。舞蹈史论的研究能将各种舞蹈的风格特征通过文字的方式传达给舞蹈编导,他们可以研究这些文献资料来实现自己在舞蹈创作上的雄心,比如孙颖先生所创立的中国古典舞“汉唐”流派,正是孙颖先生致力于对汉唐时期的舞蹈文化研究,才能使得我们能够亲眼见到距今2000多年前的汉代的乐舞的独特魅力;台湾舞蹈大师刘凤学重建的“唐乐舞”,致力于史料文獻的记载和唐代乐舞陶俑的出土,包括在唐朝时期就远传高丽和日本的优秀乐舞文化的研究,而创造出来的属于中国唐朝的精彩乐舞作品《春莺啭》《破阵乐》等。这更激励着我们将已经失传的经典从冰冷的文献资料中还原出来,今人虽然不能亲眼看到当年的杨玉环,但可以根据我们的史料记载和现在远在异国他乡也已变了模样的《霓裳羽衣舞》相结合,利用逆向考察法整理出来属于我们大唐的《霓裳羽衣舞》。当然,这还需要史论工作者不怕坐冷板凳的精神和舞蹈编导的潜心钻研才能梦想成真。 二、舞蹈史论研究对舞蹈表演的意义 舞蹈表演是舞蹈演员对舞蹈编导编创出来的作品进行舞台呈现的过程,是舞蹈实践过程的主要环节,也是编导传递信息的最重要的过程,所以舞蹈演员的表演是至关重要的。舞蹈史论研究能将表演所需要的资料通过文字清晰地呈现在舞蹈演员的眼前,便于舞蹈演员更准确地演绎所要演绎的任何舞蹈作品,并能够让舞蹈演员的知识得到丰富。 首先,史论研究能帮助舞蹈演员塑造形象。正如《舞蹈艺术概论》里“舞蹈形象是构成舞蹈作品的核心”。史论研究通过“二重证据法”将地上的文献与出土的文物相结合着研究古代舞蹈的动作特点、风格特征等,这对于舞蹈实践来讲是必要的。比如对汉代袖舞的研究成果,给世人带来了俏丽婉约的《采薇》,豪迈激昂的《谢公屐》,灵动洒脱的《踏歌》《相和歌》。通过史论研究者的辛苦钻研,将艰深难懂的古代文献资料变为舞蹈演员能懂的现代文学,为舞蹈演员总结了汉代舞蹈的各种风格特点和形象特点,帮助舞蹈演员更好地诠释舞蹈形象,补充了舞蹈演员的关于汉代的社会的历史知识,以及当时的舞蹈艺术的命运状况。从静态的舞蹈造型中提炼出与史料文献记载相同的舞蹈特征,形成准确的舞蹈史论资料,能饱满舞蹈演员的人物塑造能力,由此可见舞蹈史论研究对于舞蹈演员的人物塑造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史论研究有助于巩固舞蹈演员表现力。舞蹈形象的塑造能力是对舞蹈演员的最基本要求,舞蹈演员的表现力则是舞蹈演员更应该具备的能使表演出彩的能力。舞蹈史论知识对舞蹈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必修课。学生系统的学习舞蹈史论知识,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舞蹈作品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尤其是距离我们比较遥远的舞蹈作品。学习舞蹈表演专业的学生在完成必要的史论学习之后,就能够非常好地去理解舞蹈作品的内涵,巩固自己的表演能力,可以得到一个很大的飞跃。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增强学生们对舞蹈的审美力,让学生可以正确地去理解舞蹈作品传达出的真谛,就能将舞蹈表演的学生培养成出色的舞蹈演员。桃李杯参赛作品中国古典舞《点绛唇》,舞蹈演员对于舞蹈形象的把握十分准确,可以看出舞蹈演员对这个人物形象已经了然于心了,让观众流连忘返,真实的走进她的世界,体味她的等待。舞蹈演员之所以能够拥有这样的表现力,得益于对史论知识的认真研习,心中已经建立起了这个形象,那么表演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善于从人物的内心世界出发去表现这个人物,久而久之表现力就会跟着提高到一定的境界并得以巩固。 最后,史论研究能帮助舞蹈演员完成“二度创作”。精彩的表演源于舞蹈演员对编导作品的“二度创作”,与舞蹈史论的关系密不可分,要求演員能够忠实地贯彻舞蹈编导的“一度创作”的基础上完成自己对舞蹈作品不出偏差的丰满。舞蹈史论研究的重要性即在于它能帮助演员对舞蹈作品的创作主旨了然于心,使舞蹈演员透过内在精神世界直达人物的灵魂深处,在表现人物时做到丝丝入扣,细腻传神。因此,舞蹈史论研究对舞蹈表演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对于演员的“二度创作”舞蹈史论研究有以下两层指导意义: 要防止表演上的“用力过猛”。宋人苏轼在与友人的书札中曾说:“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段话是关于书法和文章写作之间的关系的,但对舞蹈表演何尝没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呢? 如果在表演上能做到“文理自然,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那么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就是亲切自然、生动感人的。表演贵在自然、恰如其分,要把握好分寸感。 要避免在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的“自我意识”。舞蹈史论研究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尊重历史、尊重人物的重要性。因为对史论知识的缺失有意或无意地拔高或丑化人物,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使人物失去本来的真实面貌,而且削弱了整部舞蹈的创作意义,也会使观众对作品产生不好的情绪,甚至于对整个舞蹈界产生质疑。 三、结语 对于当代青年舞蹈工作者来说,提高文化涵养,加强史论知识,立志做研究型的舞蹈工作者,必将成为专业同仁的共识和发展方向。也更加激励着年轻的舞蹈史论工作者们努力进取,认真钻研,争做新时代的“工匠”,做出更多的研究成果,来丰富舞蹈史论体系。舞蹈史论研究对于舞蹈编导和表演的意义,开阔舞蹈工作者的视界。 参考文献 [1]孙天路.中国舞蹈编导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9). [2]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3]冯双白,茅慧.中国舞蹈史及作品赏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5]张丽民.戏曲与舞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 [6]杨蓉.文本研究对戏曲表演的重要性[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 [7]王文榛.谈音乐理论知识对音乐表演专业学习的重要性[J].才智,2017. [8]陈履生.知与行——20世纪美术史论研究与创作提要[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