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弗朗茨·彼得·舒伯特钢琴即兴曲特点及作品风格 |
范文 | 薛娜 【摘要】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是一名奥地利作曲家,本文以《舒伯特即兴曲》为切入点,对舒伯特即兴曲作品风格及特点进行解析,并以此为研究对象,对舒伯特风格所蕴含的时代背景做简要陈述,结合自己对大师巨作的领悟,糅合演奏实践的体会,希望在学习的同时和大家一起欣赏舒伯特的伟大魅力。 【关键词】舒伯特;即兴曲;旋律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一、舒伯特生平简介 弗朗茨·彼得·舒伯特,1797年1月31日年出生于奥地利,逝世于1828年。在他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堪称经典的作品,是创作颇丰的音乐写手。是早期西欧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是被世人欣赏和敬仰的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世界巨匠,他的创作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舒伯特钢琴即兴曲风格特点与时代特征 (一)主题动机的流畅性、抒情性 一首首动人心弦的旋律犹如一幅幅赏心悦目的美丽画卷向我们展开。oPg0·NOI降E大调是一首忧伤、静寂的歌唱,能把人轻易地带入安静的情景,虽然其中包含此起彼伏的阵阵波涛,但是总的来说意蕴深远,基调唯美,为整个音乐文本的抒情奠定了基础;作品oPg0·NO.3降G大调的格调优美、意境梦幻;作品0P142·NO.4f小调又最为美丽,尤其是中段的意境最为悠远,高音区和末尾进行了绵长的交流,含蓄深远,耐人寻味。 (二)传统曲式框架的打破 舒伯特即兴曲的曲式结构大多数由复三部曲式构成,继承了古典乐派的作曲风格,他的作品OP.90NO.3、OP.90NO.4都是用了复三部的曲式结构。但作品OP.142 NO.1,突破了传统曲式的结构,扩充了音乐文本的内容。 (三)和声语言运用的色彩性 在舒伯特即兴曲中,和声语言的运用为音乐增添了不少感情色彩。以纵向音高结合加深了音乐表现,表达了作曲家的情感。曲子的和声效果有很多种写作手法,重叠在一起就会有五颜六色般的音乐演绎。 三、舒伯特即兴曲OP.90.NO.4 分析 这首即兴曲主题旋律如流水般柔美,连贯的十六分音符的使用使得旋律流畅动听。这组音乐由右手手腕带动,弹奏出连续的短琶音音型,有着波澜起伏的音乐感受。这样连贯的短琶音音型好像是在一问一答,似乎在悄无声息地倾诉着什么。 第23—30小节一共有四个乐节,每个乐节结束处都有一个气口,演奏时要注意乐句的呼吸。在第31小节的pp要弱下来,表现出窃窃私语的感觉。整个乐段的左手弹奏时要屏住呼吸一线连成,注意听和声音效变化,此处音量要弱于右手。下面进行到b段,从第39—71小节开始,作曲家使用分裂手法将a段主题旋律中的短琶音音型从两小节一乐句紧缩为一小节一乐句,伴奏旋律的短琶音音型也从两小节的切分音节奏紧缩为一小节的切分节奏,这种手法使旋律的节奏更为生动俏皮。 第39—42小节、47—50小节要求演奏者用两种力度演奏出来,用力度的强弱对比表现出音乐的明暗对比。切分节奏的使用,打破了均分节奏,造成节奏中心前倾,增加了音乐的律动性。这段旋律持续向上进行,直至到达高潮,呈现了令人兴奋的情感。 c段(107-124小节)由三个乐句(4+4+8)组成,非方整型乐段。主题旋律由柱式和弦构成,节奏紧凑,情绪较激烈,非常器乐化。 在第125—140小节里共有两个乐句,是(8+8)的节奏类型。旋律进行中使用了大量的不协和音程(b3 Ⅶ/Ⅴ),使这段音乐具有紧张不安的性质,并急切渴望得到解决。 第141—160小节与之前的乐谱有了鲜明的调性对比。起初音乐徐徐展开,从第149小节开始,舒伯特用半音阶的方式来表现出层层递进,达到高潮后,旋律随之平靜下来。第二部分继承了之前乐段多声部音乐织体的手法,演奏者要处理好几个不同声部的演奏技巧。演奏时,要把握好两只手的力度和配合。乐句的气息不能太短,开始时要弹奏清楚,在尾句把握中,要切实做到收放自如。 161~172小节为过渡段落,主题旋律由上下环绕的小波浪组成,演奏分解和弦时触键记得要轻一点,注意乐句之间的衔接。 170~172小节要与173小节自然衔接。本曲的再现部 (A1部173小节-最后)简直是呈示部的简单重复,只有最后一句稍有变化。 这部作品具有典型的古典乐派的风格,舒伯特在这个结构的框架上做了一些从未有过的突破,他创新了节奏模式,大胆地延伸曲式内部的结构,使得旋律有种不规整的韵味。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该作品的再现部,突出音乐笼统开展的效果,极其丰富地表现了这首即兴曲的特性。 参考文献 [1]蔡梦.舒伯特钢琴小品中的抒情因素.钢琴艺术[J].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J].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