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论“圆”在舞蹈构图中的运用 |
范文 | 【摘要】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中国舞蹈的影响深知可见,“圆”的形态在中国舞蹈构图中随处可见。林怀民具有中国元素的现代舞,用最简单的“圆”演绎最繁华的效果,将有形的构图生之于无形中,从而产生不同的构图。除此之外,林怀民隐藏着对“圆”的哲学思想的极大利用,结合现代舞特有的身体语言和方式,造就了中西美学碰撞下的一系列经典佳作。 【关键词】舞蹈构图;圆;林怀民;舞蹈作品;无极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舞蹈构图是舞蹈语言在舞蹈舞台上存在和呈现的方式,也是舞蹈在时间、空间中的动态结构,一般指舞蹈者在舞台空间的运动线和画面造型,是舞蹈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西方现代舞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下诞生了具有中国元素的现代舞风格,符合中国舞蹈在构图上充分体现“圆”的构图原则和意象特质的特点。本文将着重从圆的形态、特征性、丰富性以及结合“圆”的哲学思想分析林怀民作品中舞蹈构图的运用,以期舞者与编创者们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舞蹈作品背后的文化元素。 一、“圆”的以简驭繁 以最简单的“圆”构成的运动路线(如云手、风火轮、圆场等),圆场作为空间上的运动路线在舞蹈作品中十分常见,一个圆场既可代表千山万水,也可象征时间的流逝;既可展示空间领域,又可创造环境意象。所以,看似简单的圆场,在舞蹈构图中,往往给人出乎意料的反响与效果,且因为它的包容性传达给每一位观众的视觉效果以及作品内涵可以说都是因人而异的。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提出“自无极而为太极”,无极与太极之间的关系或大或小、或简单或复杂、或独立或关联,就如同有“圆”才有由“圆”构成的运动路线。 (一)显而易见的路线 中国舞蹈与西方芭蕾的强调点不同,中国舞蹈注重人体运动的过程,而西方芭蕾则更注重定形的舞姿,中国人特定的习惯导致人们致力于在过程中发现事物。对舞蹈来说,简单的路线犹如行云流水,具有随意而乐的欲求,林怀民的作品在随意之中肆无忌惮地融入了行云流水般的圆场,视觉上虽单一化,但观众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发现舞蹈的美与情,传达出的信息更耐人寻味。 林怀民的《九歌》中多个舞段利用简单明了的路线代替错综复杂的路线,诉说舞蹈背后的内蕴,促成了整个舞剧单一的调度格局。其中,开篇的《迎神》第一幕舞者就地而坐自然形成一个圆形将女巫包围其中,紧接着的《东君》篇将东君和女巫一同包围在内。舞者形成的两个圆形,里一个外一个,分别以相反的方向跑动,视觉上产生形成了一种紧密的效果。开场以最为简单的调度方式展现对神明的祭祀与敬仰,符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也满足了形式美的构图标准。笔者曾分析过《九歌》湘夫人的形象塑造,大量的圆场被列入其中。《湘夫人》篇的舞段中,以“九块方格式”来分析舞台划分,“湘夫人”从舞台右侧六区出场,直线走向舞台左侧的五区,这也是“湘夫人”第一次定格的位置。而后的第二次定格则在舞台的四区,最后一次又回到第一次定格的位置。大体看来,“湘夫人”走了一个似圆的整体路线,细致地看,舞蹈内容中“湘夫人”手作兰花指反复逆时针走圆场。 (二)单一的空间构图 相对于《九歌》和《竹梦》的构图,《流浪者之歌》显然是较为可数的,但更能透彻地看出林怀民在利用“圆”诠释作品的内涵是出类拔萃的。舞蹈作品的空间构图虽是单调的,但造就了不同凡响的效果,自然体现出了融合的特征,它是审美的境界,人生的境界,乃至是宇宙的境界。 出于对生命的思考,从印度归来的林怀民,如流水般创作出《流浪者之歌》。林怀民喜欢说:“这是佛祖的礼物。它所呈现的则是来自于生命的本质。”对于《流浪者之歌》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命的献礼,以舞蹈的形式自然流露出对天地间的思考。整个舞剧,舞蹈动作频率缓慢、收缩时间延缓,编导刻意地将舞台构图设定为无可多变的矩形、线性和“圆”。在舞剧28分钟处,五位男舞者和五位女舞者位于舞台中心形成了一个以女舞者为中心的“圆”。男舞者手持木杖将其作为手的延长线以最慢的速度从下肢抬升到第三空间,灌满了整个上升空间。在学习编舞技法课时,笔者体验过放松的练习与此十分雷同,风从指间流过,而空气流动在木杖指间。女舞者手持树叶与男舞者的木杖交相呼应,虽面对面却无任何动作的交流。 二、“圓”的千变万化 老子的《道德经》中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最原始的本质逐步演化成世间万物。在舞台上最简约的直观便是图形,中国舞蹈最常见的图形“圆”产生了足够大的共鸣。以“圆”为最基础的运动路线——圆场,就可以衍生出各种运动的路线和舞蹈构图。演员自身定格的造型和姿态与各种调度路线所构成的形态则可分为固定和移动着的“圆”。诸如中国民间舞蹈中经常出现的二龙出水、龙摆尾、跑旋风、八字穿花等都是由圆场变形而来的,这些由直线和曲线所呈现的构图即是动态的“圆”。直线和曲线的组成代表着线的存在,同时也意味着舞蹈调度的诞生。 (一)静态的圆 成功的舞蹈作品,以舞蹈姿态造型和动作结合所形成的舞蹈画面,能给观众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而《流浪者之歌》只用了一个平面图形,洗去了尘埃,进入了观众 的心房。在舞台地面上它只作为一个静态的图形,它就是《流浪者之歌》结尾处舞者用稻耙将舞台上的稻米耙出同心波纹的图形。《流浪者之歌》的同心波纹图形,单从图形的出发点来看,它无疑是多个共享着一个圆心的“圆”组成的,作为中心物的圆心必备了精神的凝聚力和空间的聚焦感。枯山水多见于小巧、静 谧、深邃的禅宗寺院。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会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产生一种归宿感。枯山水之所以能够立足于寺庙,恰恰就是因为它符合了人们对信仰的追求和归宿。两者有着相似的模样,传导着相同的力量,将枯山水搬到舞台上,在无任何衬托之下,自行让观众产生联想,是自我修行还是自我反省,每一个人的想象力与理解的不同都将其带入不同的世界。作品整个过程无煽情之处,重中之重在于最后的点睛之笔。 舞剧《竹梦》35分钟处的一段双人舞中,由黑衣男舞者与裸色紧身衣的女舞者共同演绎,造型感十足。双人舞是舞蹈中人物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两个人物在舞台上行动所构成的画面直接影响到人物之间的感情。相靠、相依、托举、拉、抱、扶等动作穿插在舞段中,造型与造型之间的连接取得了一个圆满的效果。首先,一男一女的结合在视觉上如同两个半圆形成了一个大圆,他们既是个体也是整体。女演员与男演员采用在空间上的悬殊来组成上下、左右不同的圆态。紧接着,男女演员身体同时以最大限度向相反的方向拉伸,手臂呈弯曲状态,这是一个圆;女舞者勾脚依在男舞者的腿上又是一个圆;女舞者借力男舞者以“大”字型悬空,右腿作为主导划出一个圆,作为个体女舞者完成了一个圆形,男舞者作为轴心随着女舞者一起做圆周运动,整体上又构成了一个圆形。 (二)动态的圆 所谓动态的“圆”可分为空间多视角的“圆”和运动线路上多个变化的“圆”。中国舞蹈场图中经常以变形后的圆来营造悲欢离合的场面,利用直线与曲线的交合构成动态的圆形。林怀民以直线与曲线的方式改变圆的单一性,呈现多面的视觉方向,多体现在群舞部分。 “圆”的变形最多的当属《竹梦》,二龙吐须、八字穿花、剪子股等都是其中的构图画面。着白色水袖的舞者在舞蹈队形的移动变化中使用了竖线、平行线、斜線、圆形线和蛇形线,充分地运用了舞台的一度、二度、三度的各个空间。先以集中竖线的形式停留在二度空间,逐个走半圆形线,以水袖带动整个身体再引出后来的舞者。用个体的曲线走向再引出其后的舞者形成八字穿花和剪子股的构图画面,脚下是云里雾里的一度空间。舞台构图既简单又丰富,人物之间的造型对比十分强烈,较好地表现了竹林中人物的心态与内心思想。 《九歌》的开篇“迎神”反方向移动的双圆则是跑旋风,但一般跑旋风二圆的方向一致,《九歌》中是以逆时针与顺时针的结合来呈现,随后以自转的方式散开圆形。由聚而散,范围越来越扩大,大象征着迎神时的壮观场景和竹条敲打的震慑的威力。在线的“形”和“质”上透露出“圆”的意象,如平行运动路线可以创造出平静、自如、稳定的情感意象;弧线的运动显得柔和、温馨;斜线运动可以带来推进、冲撞的感情色彩,这都与变形后所营造出的效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的运动路线所建立的空间布局体都是为构图目的而服务,因此才会在作品中看见单个和多个的变形构图。 三、结语 舞蹈构图是舞蹈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舞蹈表演的依托,为舞蹈表演打造了展示的平台。一个舞蹈编导的舞蹈构图能力直接影响着舞蹈作品水平的高低和艺术表现力的大小。虽是重要,但一个好的作品远远不止做到构图精美就够了。林怀民作品中运用“圆”的点点滴滴,不单体现于构图上,更多的是在说明传统文化与舞蹈的紧密关系,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生命与活力,舞蹈背后的内涵是让他立足中国现代舞舞蹈界的法宝。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舞蹈的影响并非一朝一夕,它不仅要利用在中国民族民间舞上,在坚持本土化的现代舞,中国舞蹈元素的现代舞也应为此作为典范去学习。我们期待中国现代舞的发展,期待更多的编导去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力量,将我们的传统文化作为标签诠释西方的现代舞,这不仅仅是在艺术层面上的突破,更多的是精神文化层面上的涅槃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2]刘建.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3]袁禾.舞蹈与传统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4]袁禾.中国舞蹈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熊艳,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