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建筑结构设计的概念思想 |
范文 | 李文红 孙彦龙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与其措施。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概念;措施;应用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the conceptual design of its measures. 【Key words】Construction;Construction;Design;Concept;Measures;Application 随着概念设计的广泛应用,概念设计越来越多的优点将会被更多的工程师所发现和接受,并将成为今后结构设计的主流思想。因此,研究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对今后建筑设计的发展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这就需要建筑设计师不断探索和学习,为建筑设计做出更大的贡献。本文主要简单探讨概念思想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 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涵义 1.1 概念设计的概念。 概念设计是指在建筑结构方案设计初期,工程设计师依据已知设计理论结合工程经验,从宏观的角度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概念性的分析估算和比较选择,通过对建筑结构的总体布局和布置必要的抗震措施,以实现合理设计的目标。所得方案往往概念清晰,定性正确,易于手算,避免后期设计阶段中不必要的繁琐运算,具有较好的经济可靠性能,同时,也是判断计算机内力分析输出数据可靠与否的重要依据。 1.2 概念设计的步骤。 概念设计阶段是由不断趋于满意的循环过程构成的,其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分析:对问题过程进行深入理解。其主要特点是信息模糊性,在分析的过程中,数据都是不完整的,以及一些可供设计人使用的都是一些较为准确的陈述。 (2)综合:即产生解决方案的过程。在这个阶段,运用各种知识结合工程经验将想法方案通过图纸的方式综合表达出来,其特点主要是由工程师的灵感和思维起主导作用,从而将建筑结构和设计意图的图形表达方式产生出来。 (3)评估:即判断和比较选择方案的阶段。这是一个选择循环的过程,该循环过程会一直持续直到方案达到双方满意为止。设计人员在进行评估时,会用功能模型方式并运用数据计算等手段将各方案进行比对选择,以期获取合理的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 2. 概念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的经济合理是概念设计的最终目标。因此一个适用的、经济的、合理的结构方案是概念设计的首要选择,这其中所必须考虑的因素包括: 2.1 合理选择利于建设的建筑场地。 建筑场地的选择时设计的首要必经阶段,一个合理的利于项目建设的场地对整个结构概念设计后期阶段起到重要的作用。建筑场地的选择首先应遵循这几个基本要素:建筑退界、防护距离、防火间距、日照间距、防噪间距、建筑高度控制、通视要求、现有地形分析等。同时在建筑结构设计体系中,建设的场地应尽量选择有利于抗震的地点,尽量避免在不利于抗震的危险地段建造建筑,如果实在无法避免,也应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减少和消除不利影响,一般在初步设计前就要进行勘探和选址。 2.2 合理选择建筑基础。 完成建筑场地的选择后,再根据不同建筑的地形特征和结构形式选择合理的建筑基础。一般常包括有桩基础,箱形基础和筏形基础这三种建筑基础形式。 2.2.1 桩地基:普遍应用于地质松软并且负载较大的多层建筑结构。使用天然地基无法足够承载时,而采用桩地基可将荷载由上部结构传送到下部坚实的持力层。 2.2.2 箱形基础。箱形基础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中,其整体刚度适当,可以将荷载通过上部结构均匀地传至下部基础中,从而使结构组成良好地得以嵌固,并且降低了箱基不均匀沉降的问题,增强了建筑物的抗震抗灾承受力。 2.2.3 筏形基础。该基础适用于低承载力地基、大荷载上部结构的建筑工程。其特点是刚度大结构整体良好,可以将上部结构的超荷载有效地进行分散从而将基地的压力有效的调整并解决不均匀沉降的问题。 2.3 合理选择结构规则和对称的建筑主体。 主体建筑结构选择必须合理、简单和对称,布局合理的结构可减小扭转力,稳定非结构件工作状态,降低耗材成本。通常建筑结构的对称是指抗侧力主体结构的对称,可选择较容易对称的平面结构如简体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另外,建筑内结构的对称亦需要结合建筑平面工程对其进行合理布置。实现结构基本对称的方法可通过调整结构刚心、建筑物质心及平面形心的距离,使三者尽可能靠近。 2.4 合理设计抗震抗灾防线。 作为一个建筑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必须具备良好的抗震和重力承载的能力。设计中应设计多道抗震防线避免和消耗地震发生时的破坏性。可以采用适当的控制结构动力来减轻建筑物受震动时破坏程度。若建筑结构遭受强烈震动的时候,通过赘余杆件的变形和屈服可以耗散地震的能量,同时可使赘余杆件停止工作从而将避开共振效应,使整个建筑结构过渡到另一种稳定的体系。 2.5 合理选择结构刚度。 设计中选择的建筑结构必须具备一个适当合理的刚度,同时也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不可忽略的指标之一。选择合理的结构刚度,可加长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从而减小地震作用的危害。合理的结构刚度,主体承受的水平力,倾覆弯矩,地基基础负担都能有效的减少,从而配置合理数量的建筑构造材料,减少耗材。同时,合理的主体结构刚度,可有效减少结构占用空间,提高建筑平面的利用率,做到既经济又合理。 2.6 合理选用计算简图。 计算简图是概念设计结构计算的基础,选择合理的计算简图可以保证建筑的安全和稳定,否则,不当的计算简图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的隐患及发生。设计合理的计算简图的同时,设计师应同时提供构造措施进行相应的保证。 3. 概念设计中的结构措施 3.1 协同工作与结构体系。对于建筑结构,协同工作的概念即是要求结构内部的各个构件相互配合,共同工作.这不仅要求结构构件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能共同受力,协同工作,同时达到极限状态,还要求他们能有共同的耐久寿命.结构的协同工作表现在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关系上,必须视基础与上部结构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处理.例如,对砖混结构,必须依靠圈粱和构造柱将上部结构与基础连接成一个整体,而不能单纯依靠基础自身的刚度来抵御不均匀沉降,所有圈粱和构造柱的设置,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 3.2 对协同工作的理解,还在于当结构受力时,结构中的各个构件能同时达到较高的应力水平。 (1)在多高层结构设计时,应尽可能避免短柱,其主要的目的是使同层各柱在相同的水平位移时,能同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但随着建筑物的高度与层数的增加,巨大的竖向和水平荷载使底层柱截面越来越大,从而造成高层建筑的底部数层出现大量短拄,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对于大截面柱,可以通过对柱截面开竖槽,使矩形柱成为田形柱,从而增大长细比,避免短柱的出现,这样就能使同层的抗侧力结构在相近的水平位移下,达到最大的水平承载力;而对于梁的跨高比的限制,一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实际上与长短柱混杂的效果一样,长、短梁在同一榀框架中并存,也是极为不利的,短跨粱在水平力的作用下,剪力很大,梁端正、负弯矩也很大,其配筋全部由水平力决定,竖向荷载基本不起作用,甚至于粱端正弯矩钢筋也会出现超筋现象。同时,由于梁的剪力增大,也会使支承柱的轴力大幅增大,这种设计是不符台协同工作原则的,并使结构的造价上升。多高层结构设计的主要目的即是为了抵抗水平力的作用,防止扭转,为有效的抵抗水平力作用,平面上2个正交方向的尺寸宜尽量接近,目的是保证这z个方向上的“惯性矩”相等,以防止1个方向强度(稳定性)储备太大,而另一个方向较弱.因此,抗侧力结构(柱、剪力墙)宜设置在四周,以增大整体的抗侧刚度及抗扭惯性矩,同时,应加大梁或楼层的刚度,使柱(或剪力墙)能承担较大的整体弯矩,这就是“转换层”的概念.防止扭转的目的,是因为在扭转发生时,各柱节点水平位移不等,距扭转中心较远的角柱剪力很大,而中柱剪力较小,破坏由外向里,先外后里.为防止扭转,抗侧力结构应对称布置,宜设在结构两端,紧靠四周设置,以增大抗扭惯性矩.因此,高层或超高层建筑中,尽管角柱轴压比较小,但其在抗扭过程中作用却很大(若角柱先坏,整个结构的扭转刚度或强度下降,中柱必定依次被破坏),同时,在水平力的作用下,角柱轴力的变化幅度也会很大,这样势必要求角柱有较大的变形能力。由于角柱的上述作用,角柱设计时在承载力和变形能力上都应有较多考虑,如加大配箍,采用密排箍筋柱、钢管混凝土柱。 (2)目前,部分建筑在其四角设置巨型钢管柱,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角柱的强度和抗变形能力.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柱轴压比的限值已成为困扰结构工程师的实际问题,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结构下部柱截面也越来越大,而柱的纵向钢筋却为构造配筋,即使采用高强混凝土,柱截面也不会明显降低.实际上,柱的轴压比大小,直接反映了柱的塑性变形能力,而构件的变形能力会极大地影响结构的延性。混凝土基本理论指出:混凝土构件的曲率廷性,即弯曲变形能力主要取决于截面的相对受压区高度和受压区边缘混凝土的极限变形能力.相对受压区高度主要取决于轴压比、配筋等,混凝土的极限变形能力主要取决于箍筋的约束程度,即箍筋的形式和配箍特征值.因此,为了增大柱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能力,控制柱的轴压比和改善配箍具有同样的意义,因而采用密排螺旋箍筋柱或钢管混凝土均可以提高柱轴压比的限值。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结构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先进计算理论,加强计算机的应用,加快新型高强、轻质、环保建材的研究与应用,使建筑结构设计更加安全、适用、可靠、经济是当务之急。其中,打破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墨守成规,充分发挥结构工程师的创新能力,是相当必要的。因为他们是结构设计革命的推动者和执行者。这则需要工程界和教育界进行共同的努力。推广概念设计思想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 高立人,王跃.结构设计的新思路[J].概念设计,工业建筑,1999(1). [2] 戴国莹,李德虎.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的若干问题[J].建筑结构,1999(4). [3] S.D.思多台斯伯利.结构概念和体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文章编号]1619-2737(2015)03-18-32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