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论巴洛克时期声乐艺术特性
范文

    【摘要】巴洛克时期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17世纪达到兴盛。其文化思想是具有抗争性的,是各种文化思想交错、挤压的开始,在政治的刺激下,艺术方面以浮夸和享乐为主,在人文主义思想的蜕化中不断成长。巴洛克时期的声乐艺术在歌唱方面具有灵活性;演唱方面具有装饰性;声乐作品的特征具有音乐主题的人文性;歌词写作的诗歌性;旋律变化的情感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伴奏织体的灵活性等特征。

    【关键词】巴洛克;声乐艺术;艺术风格;特性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巴洛克时期艺术文化特征

    (一)地域文化背景

    巴洛克时期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17世纪达到兴盛。“巴洛克”一词源于西班牙,是具有贬义的形容词,有不合情理、光怪陆离的含义,这一时期的文化思想是具有抗争性的。巴洛克时期之前,社会长期处于封建神权的压迫,在哲学、艺术、文学、音乐等主题方面,神具有绝对的权威地位。随着手工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天文学、地理学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在这种语境中油然而生,并在封建神权的内部日渐发展壮大,人文主义思想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在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文主义发展的后期,社会思潮过度强调人的价值,从而导致人们的私欲不断膨胀,整个欧洲变得浮夸、奢侈。当欧洲的历史发展进入到巴洛克时期,文化秉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志,在其150年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将欧洲人文主义思想文化推向一个巅峰,在人文主义思想的蜕化中不断成长。巴洛克时期是各种文化思想交错、挤压的开始,在政治的刺激下,艺术方面以浮夸和享乐为主,此时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从而造成内心的矛盾,这也就决定了巴洛克时期的文化主题必定是叛逆、怪异的。

    (二)主流艺术特征

    巴洛克时期的艺术风格是在社会的各种矛盾相互挤压碰撞的语境中产生的,它始于文艺复兴的晚期,因此,整体艺术风格继承了人文主义思想及宗教势力抬头的影响。其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五方面:一是巴洛克艺术风格既具有宗教的色彩,又有享乐主义的味道;二是十分注重强调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注重艺术的激情表达;三是非常强调运动与变化,这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五是艺术创作上注重空间感和立体感。

    (三)音乐风格特征

    巴洛克一词,最初是用来嘲讽一位小提琴家的演奏,另一种说法认为,巴洛克是16世纪末用来形容繁杂并缺乏意义的建筑,之后被用在音樂领域,用来形容一种音乐风格。巴洛克音乐风格是一种充斥着大胆、新奇、怪异的音乐,其特征主要是它具有世俗性,音乐艺术此时得到了更多经济上的支持,诸多的王公大臣都有自己的作曲家和乐队,越来越多的世俗音乐涌现,音乐从之前的“娱神”转变为“娱人”,同时,音乐成为贵族们地位、权势、高雅的象征,音乐成为人们重要的社交方式和娱乐活动。

    二、巴洛克时期声乐艺术概述

    (一)歌剧的诞生

    巴洛克时期历经150年的发展,通常把歌剧诞生1600年至巴赫去世1750年这一时期称为巴洛克时期,也是歌剧当道时期,开创了一个重视欣赏人类嗓音的顶峰时代。

    歌剧的诞生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条件。14至16世纪的欧洲,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掀起一系列宗教改革的浪潮,地理学、物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16世纪至17世纪初,经济、科学、艺术等领域日益进步,音乐艺术超越了宗教音乐的价值,更近一步世俗化,大量以娱乐、娱人为目的的声乐作品层出不穷,这为歌剧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歌剧的诞生同样离不开经济条件,14至16世纪,欧洲的商业、手工业发展迅速,资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经济进步推动了宗教改革,掀起了推翻封建制度为目的的文艺复兴运动。17世纪中叶,欧洲产生了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标志着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音乐艺术得到了经济的支持,发展速度迅猛,此时音乐家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音乐厅的建立,乐队的增加,使音乐艺术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音乐艺术的技术与理论也飞速发展,声乐方面不断出现新体裁,如弥撒曲、经文歌、牧歌、尚松等;作曲理论方面,通奏低音的出现为歌剧的诞生奠定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15、16世纪王公贵族之间出现了一种有故事情节,并综合其他艺术形式的戏剧体裁,这种戏剧还配合了美术舞蹈等元素,加入世俗内容,有神话剧、寓言剧、田园剧等,这种体裁的戏剧成为歌剧的前身。

    (二)声乐艺术形式的表现与审美

    巴洛克时期的声乐艺术空前繁荣,形成百花齐放的景象,产生了诸多的声乐艺术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歌剧的出现推动了美声唱法的飞速发展,其艺术形式具有人物性、连贯性、表现性、舞台表演性;歌剧带来了新的审美标准,将独唱从合唱中分离出来;演唱风格上开创了旋律性强的咏叹调和叙述性强的宣叙调及戏剧性强的咏叙调;同时确立了一种对声音的审美。

    清唱剧产生于巴洛克时期,在声乐艺术形式上体现为世俗歌剧与宗教清唱剧的共存,是一种与歌剧非常类似的大型声乐体裁。演唱风格采用宣叙调、咏叹调;演唱形式有独唱、重唱、合唱;织体上使用通奏低音的方法。清唱剧没有服装背景,旋律上十分保守,主要突出合唱。

    康塔塔原是大型声乐体裁,是一种逐渐演变形成的中小型声乐体裁,形式多样化,康塔塔的大小各有不同,有些是接近清唱剧与歌剧,由独唱、重唱、合唱构成,有些只有一首宣叙调。根据内容划分有世俗康塔塔与宗教康塔塔;根据场合不同可分为大型康塔塔与室内康塔塔。

    受难曲这种声乐体裁,在巴洛克时期被老歌新作,新型的受难曲最早出现在德国,随之在欧洲广泛流传。

    三、巴洛克时期声乐演唱特点

    (一)歌唱的灵活性

    巴洛克时期的声乐作品主题更加注重音乐性与旋律性,对声乐作品结构内部的情感表达要求非常高,强调演唱的灵活性,音乐线条要连贯平滑,在清晰表达作品情感的同时,还能够轻巧灵活地展示出声乐作品的旋律线条,旋律的抒情作品在巴洛克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高度的体现。

    (二)演唱的装饰性

    巴洛克时期的声乐演唱是具有装饰性的,也是最重要、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它是美声唱法进入黄金时代最高的成就。不同的装饰音表达不同的音乐情感,倚音可以为音乐作品带來庄严的分量;颤音可以用来加强语句的结束感觉;连音使得音乐作品更富有表情;装饰音为声乐作品带来了华彩,为听众带来了听觉盛宴。巴洛克时期的声乐艺术对歌唱者的技巧要求十分苛刻,演唱时要流畅、轻巧、匀称地将装饰性的乐段通过娴熟的技巧完美地展现出来,装饰性的演唱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增添了演唱的魅力。

    (三)即兴性

    演唱的装饰性让演唱的过程更具有即兴性,声乐作品要想真正打动听众,要依靠歌唱家即兴发挥演唱,有时即兴演唱的技术比歌唱技巧更为重要,歌唱家运用即兴演唱来凸显华丽辉煌的装饰音乐段,从而将作品诠释得更加完美。从某种意义来说,装饰性的演唱把美声唱法推向了声乐艺术的巅峰。

    四、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的特征

    (一)人文性

    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的音乐主题是具有人文性的,其声乐作品已经成功摆脱了宗教的控制与影响,声乐作品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向着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发展。这一时期大量歌颂情感的音乐作品涌现出来,开始更多地表达人们自身的情感体验,作品多围绕人的喜怒哀乐、爱与恨、嫉妒、忧伤、盼望等情感进行创作,丰富了声乐体裁的发展,推动了歌剧的诞生,使得美声唱法得到极快的发展,迎来了美声发展的黄金时代。

    (二)诗歌性

    巴洛克时期声乐艺术的歌词写作是具有诗歌性的,其声乐作品的内涵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因此,在演唱声乐作品的过程中凸显出歌词的艺术性,以及旋律的优美流畅性。诸多作曲家的歌词创作与一同合作的诗人共同完成。欧洲的诗歌结构主要有意大利的八行体、十四行体、英雄双行斯宾塞九节等。

    (三)情感性

    巴洛克时期声乐艺术的旋律变化是具有情感性的,这一时期的音乐,其目的在于唤起人们的情感,音乐家和作曲家都十分关注大众的情感美学问题,因此,音乐的情感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将情感性放在了音乐美学的首位,成为巴洛克声乐作品的突出特征。作曲家们认为,旋律是最能抒发音乐作品情感的要素,是世界上最自然最美的东西。从美学意义上来讲,旋律对情感的表达意义远超和声,因此旋律得到高度重视的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的旋律具有灵活、流畅、明确、优美等特点,旋律被赋予了抒情的特性,装饰音被大量使用,跳跃音程也作为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连续使用。

    (四)多样性

    巴洛克时期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样性的,这一时期不仅有美声唱法,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也逐渐丰富与多样,它继承了以往的表现形式,还出现了歌剧、康塔塔、清唱剧等表现形式。另外,主调音乐的出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调音乐使声乐与器乐二者更加注重相互协作,更加相互依附。与此同时,声乐已经被视为一种独立存在的乐器,与器乐开始了相互竞争,声乐与器乐出现了平行发展的局面,器乐演奏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16世纪末期出现了“协奏曲”,是人声与器乐合作完成的一种音乐体裁,成为巴洛克时期特有的音乐体裁。

    (五)灵活性

    巴洛克时期声乐艺术的伴奏织体是具有灵活性的,最具代表性的伴奏织体是通奏低音,它的出现具有非常中要的意义。它贯穿了整个音乐作品,是一种用数字来代替记谱的和声伴奏织体。通奏低音开启了主调音乐之门,终结了乏味的复调音乐,和声被解放的同时,使得声乐作品最上方声部得以自由发展、变化,此时的声乐艺术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时代。巴洛克时期的声乐作品为歌唱者提供了更广阔的二度创作空间,通奏低音成为歌唱者即兴演唱时最理想的伴奏方式,使旋律声部能更好地传达情感,旋律与歌词之间更好地配合,通奏低音更有效地将音乐与诗词完美地融合起来,旋律可以随着歌词内容的情感变化而变化。通奏低音的出现影响了整个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5.

    [2]郭建民.声乐文化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3]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3.

    作者简介:李晓莹(1988—),女,汉族,河南郑州,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戏剧表演。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3 10:4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