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声乐教育中的真假声混合训练探讨 |
范文 | 【摘要】声乐教育中,真假声混合训练是学生学习声乐的前提,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学生掌握不同的发音方式,能在声乐演唱者中根据演唱曲目选择相应的演唱技巧,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本文从真假声的特点入手,分析真假声的区别,提出了声乐教育中真假声混合训练的路径,结合实际教学,分析真假声混合训练在实际声乐教育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相关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声乐教育;真假声;混合训练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在声乐教育中,真假声混合训练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也是音乐演唱中的核心内容,影响着演唱技巧和演唱效果。民族声乐本身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不部分,继承和发展民族声乐文化需要加强教育,以声乐教育为契机,让学生掌握更为全面的演唱技巧,通过系统化的训练,真正做好声乐教育。加强对真假声的训练,提高声乐教育质量。 一、真假声的特点 真假声训练本身就是声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很多学生接触到声乐时,初期很难有深入的认知,发音和音速很难准确调节,这样就会在声乐演唱中造成失真,影响到演唱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通过系统化的真假声训练,锻炼学生的音准,让学生掌握更为全面的真假声演唱技巧,提高声乐演唱水平。 分析真假声的概念和特征可以从人体自身以及演唱方式两个方面出发。从人体的生理构造来看,声乐演唱者主要的发音器官的声带、咽喉和胸腔等,声带也是发音的重要基础,只有声带准确发音,才能掌握更多的共鸣发音技巧。真声是人利用声带自然而然发出的声音,这是个体的本来声音,没有其他的修饰,个人特色鲜明,这是听到人们声音就能想到发音个体。相反,在声乐演唱中,为了满足音调、旋律等方面的要求,个体原本的声音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之后,才能符合要求,因此需要对人的声音加以修饰和改变,这就是假声的概念,用声带振动发出比正常发音更高的音色,在声乐演唱中较为常见。从声乐演唱方式来看,真声和假声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一般真声的音色比较雄浑,而且坚实有力,一般由于高音,相反假声的声音相对柔和,一般用于低音演唱,在声乐训练中,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做好真假声训练,确保真假声能有效结合在一起。 二、真假声的区别 在声乐教育中,需要进行真假声混合训练,这样才能更好的融合真假声,分析真假声的区别就是训练的基础,只有掌握真假声的区别,才能在训练中采取相应的方式,更好的进行真假声训练。人体发声器官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基础的就是声带,声带从人体器官结构来看,在喉腔中部,由声带肌、声带韧带和粘膜组成,并且左右对称。声区并不会对其有相应的影响,在声乐演唱中,声带张力不同也就发出声音,这就是真声的发音方式。传统戏曲中的真嗓唱法就是以真声发音,音量大,和生活中的音色极为现实,一般用于中音区或者低音区。真声相对来说发声更为自然,而且吐字清晰,发音简单不费力,不过在唱高音时较为困难。真声的发生和谐,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真诚,发声就是喉部自然发生,声带闭合的过程,对于这一问题,很多专业人员进行了深入探讨。假声和真声是相对存在的音色,假声演唱时,声带并非是自然发声,而是需要演唱者认为控制,让声带振动发出声音,这一声音让声带振动更高,但是和真声比也更弱,音色显得透明,声带边缘振动。一般在声乐演唱中,很多男歌手都会选择真声演唱,显得自然,符合人们的口语聆听需求,听起来更加舒服;而女歌手则更多的用柔美一些的假声演唱,真假声之间的转换让声乐情感层次更为丰富。受到真假声的区别,在声乐教育中,需要根据学生性别差异,以及学生在发声时的特色,选择相应的发音方式,这样就能更好的在声乐教育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生的音色优势,实现真假声的完美融合以及随意转换。 三、声乐教育中真假声混合训练的路径 在声乐教育中,真假声混合训练是重要的训练内容,通过多样化的真假声混合训练方式,从多方面控制声乐演唱时学生的音色变化,结合真假声的发声技巧,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声乐教育中真假声混合训练的基本路径。 (一)加强真假声混合训练中的气息控制 在声乐演唱中,对于演唱者的气息要求极为严格,需要演唱者能灵活调节自身的气息,让气息和发声融合到一起,确保音乐的优美动听。充分借鉴西方音乐理论内容以及声乐训练的技巧,结合我国学生声乐演唱的特点,总结了声乐教育体系的训练方法。在真假声混合训练中注重对气息的控制,胸腔呼吸阀可以是声乐的吸气和吐气练习时,锻炼人体胸腹器官的伸缩,增加肺活量,提高学生对气息的控制效果。胸腹式聯合呼吸法经过了教育实践的证明,是符合声乐演唱和声乐教育的一种科学化的训练呼吸的手段,在真假声混合训练中,能起到较好的训练效果,吸气时利用横膈膜下降和胸廓张开来锻炼肺活量,保持紧张状态,保证气息的稳定。这一呼吸方法能保证气息良好的流动,在很多声乐作品演唱中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这也是如今声乐教学和声乐演唱中应用的主要气息训练方式。气沉丹田也是真假声混合训练中气息控制的基本方式,丹田的位置在肚脐下三寸,以训练丹田为载体,实现对气息的调节和控制,更好的促进声带振动,让声音更加浑厚。在声乐作品演唱中,极为重视运用丹田气息,气息控制效果越好,相应的声带振动后产生的声波也能传递到更远的位置。真假声混合训练也就是让学生的混声能更有穿透力,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做好丹田气息的控制,也能较好的实现这一效果,这同样是真假声混合训练中控制气息的主要方式。 (二)在自然声区形成真假声结合的混合声 在发声训练上,需要自然声区做好气息和声音二者结合,然后在换声区进行真假声混合训练,结合声乐教育实践中的体会,这一方法声乐教育中,极易出现声音真假声分离,声音色彩相对单调,偏向于某种唱法。学生的自然声需要在保证气息的前提下,注重声音色彩的控制,形成真假声混合声,保证学生音色在换声区的正常过渡过程,也能保证声音色彩适合不同的延长方式中,确保真假声混合训练的教学效果。在自然声区形成混合声和传统的声音训练方法有一定的相通之处,都能在自然声音前提下做好真假声混合处理,符合声乐教育中对真假声混合声的训练要求。 (三)重视声乐教育的教材选择 声乐教育在不断的发展,我国市场上也随之出现了很多的声乐教育周边产品,尤其是声乐训练书籍,多家出版社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教材编制,这也为声乐教育人员提出了多样化的选择。学生最初接触好声乐演唱技巧,基础知识并不扎实,这就需要在教材选择上,结合学生的声乐基础和学习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真假声结合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提高声乐发音技巧的练习 真假声混合训练本身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在训练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较好的发音技巧,为学生的真假声混合训练展现出明确的方向。在训练中,重点做好对气息的控制和稳定,在演唱过程中,根据作品的特色,通过具体作品的训练,在声乐作品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声乐演唱水平。 四、混合声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在歌唱中的运用 之前阐述的真假声混合训练方法大多数都是实现对内部发声控制,在声乐教学中确保声区统一,这对于声乐教学有较好的支持效果,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声乐学习。一般来说,女声的低音声区更加容易实现真假声混合,真声和假声听起来极为明显,也相对分离,在声乐作品演绎中,真正显得空洞,而假声缺乏必要的情感内容,因此需要重视女声的真假声混合训练。同样,男声的音色较低,一般都适合中音或者低音部分,真声上比较有优势,不过在声区偏高的时候就会略显不足,因此需要在采取相应的训练方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声乐作品演唱时,并非是真声和假声分别应用,而是需要真假声混合演唱,在真假聲转换以及结合上,需要进行相应的控制,确保二者有机的结合,尤其是在真假声转换时,确保转换的流畅自然,这就需要加强真假声混合训练,让学生重复练习,才能掌握真假声混合演唱技巧。在声乐演唱中,需要重视真假声的应用频率,不能单纯的应用一种声音,否则会造成声区的单一,影响到后续的声乐演唱。真假声混合训练需要让学生借助优秀的声乐作品展开练习,并非要用重复枯燥的真假声混合训练,而是以声乐作品为载体,给学生以训练的机会。以《渔光曲》为例,这一声乐作品本身具有复杂的演唱技巧,而且内部蕴含的情感丰富,可以作为真假声混合训练的典型作品。学生最初接触到声乐时,对于声乐基础和演唱技巧理解并不深入,很难做好真假声融合和转换,这就需要在声乐作品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理解,形成一个完成的真假声混合训练体系,这样能在声乐作品演唱者会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总结实际声乐演唱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积累声乐演唱经验。在声乐演唱中国,气息的呼吸是学生学习声乐的基础内容,这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础性知识,在气息呼吸时,声门的状态不同,开放和闭合会导致声带有不同的反应。在真假声混合训练时,真声是由于声带振动形成的声音,最初接触到的声乐时,学生可以在中低声部较好的发挥声音,但是后面的高音演唱用真声就会显得吃力。在演唱中,假声的发生方式在专业领域也会有不同的状态展现,假声是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在发声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流。 五、结语 综上所述,真假声混合训练是提高学生声乐演唱水平的基础,在声乐教育中,需要极为重视,在教育中,明确真假声混合训练的重要作用,然后采取相应的训练手段,从多角度展开教学改革,给予学生更多的真假声训练机会,让学生掌握真假声技巧,以便在声乐演唱中加以应用,进一步提高声乐教育水平,促进声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童玉娇.声乐教育中的真假声混合训练探讨[J].黄河之声,2018(01):97. [2]王佳.论民族唱法中真假声混合唱法的演唱技巧[J].艺术教育,2013(04):65. [3]潘兴周.真假声混合运用对声乐演唱的作用[J].校园歌声,2011(04):28-32. [4]祝真伟.常香玉真假声混合演唱艺术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D].中央民族大学,2004. 作者简介:于洋(1991—),男,连云港,硕士,助教,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声乐表演。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