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
范文 | 韦宗志 【摘要】铜鼓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物,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在古代,它时常用于指挥军队进退,在宴会、祭祀之中,它时常作为礼器而贡献它的力量。两千余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度正视铜鼓文化之时,发现它在历史长河的洪流之中摇摇欲坠。基于此,我们将铜鼓文化编入莘莘学子的课堂,以校园为载体,让它重回人世,绵延流长。 【关键词】铜鼓文化;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7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全文将分为三个大段,从发扬铜鼓文化的意义进行分析,寻找铜鼓文化历史的印记,将这历史的印记得以铭记,将它保护到现今的时代里。在这个时代里,我们把它带入莘莘学子的课堂中,让学子知而护、知而承,使它可以在我们这个时代继续绵延下去。 一、发扬铜鼓文化的意义 铜鼓距今经过了两千余载的洗礼,早在公元前7世纪,铜鼓就以少数民族打击乐器的身份逐渐成为人们象征权力与财富的代表。在漫长的岁月里,它承载着两千余年里芸芸众生内心的情怀。铜鼓文化凝聚了先人的智慧结晶,一代铜鼓文化展现了一代文明,在它所展现的文明里,我们可以回溯历史,去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通过探寻过去展望未来。 (一)铜鼓文化带给人民的文化内涵 铜鼓,即用铜制作的鼓。在各朝代的文献里,皆有对铜鼓的记载。其中,记载最早的古籍是宋朝范晔所撰的《后汉书·马援传》一书,有这样对铜鼓的文字记载:“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趾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还,上之。”在唐代时期,记载铜鼓的古献也颇为丰富,杜佑所撰《通典》,该书记载:“铜鼓,铸铜为之,虚其一面,覆而击其上。”同时代,刘恂撰的地理杂记《岭表录异》中记载:“蛮夷之乐有铜鼓焉,形如腰鼓,一头有面,鼓圆二尺许,面与身连,全用铜铸,其身遍有虫鱼、花草之状,通体均匀,厚二分以外,炉铸之妙,实为奇巧 ,击之响亮,不下鸣鼍。”南宋时期,范成大所撰的《桂海虞衡志》,记载了广南西路风土民俗,在该书中,则有对铜鼓的描述:“其制如坐墩,而空其下,满鼓皆细花纹,极工致,四角有小蟾蜍。”明朝时期,张燮有撰《东西洋考》一书,书中记载铜鼓之言曰:“铜鼓即今华人所有者诸国以爪哇为最,振响遏云,价值可数十金。” 由上述可得知,随着时代的演变,铜鼓被赋予了不同时代的情怀,由铜鼓的外形制作之丰富、之精美,当代的我们即可窥测其间的繁华与珍贵。 (二)铜鼓文化带给人民的精神意义 铜鼓有它绚丽的发展史,在时代的发展中,铜鼓被分为两大流派,滇系与粤系,滇系铜鼓多为小体型,粤系铜鼓多为大体型。体型差异只是其一,铜鼓最为丰富的是它表面的纹饰,依据铜鼓不同的形制和花纹,可分为八大类型,即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和西盟型。[1] 流派与纹饰之型,体现了人们对铜鼓寄托的精神感情,有对自然的崇敬之情、有对雨水的渴望之情、有对图腾的崇拜之情、有对壮族历史传奇之说、有对壮族先民生活之说、有对权力财富之说。当今,铜鼓仍旧用于礼器而流传,在宗教仪式中,在丧礼中,都有它活动的身影。铜鼓的击打往往伴随着歌声与舞蹈,在温庭筠的《河渎神·铜鼓赛神来》中就记录了对这番景象生动形象的描述,诗中所写之景抒写了赛神会的盛况以及男女离别的愁苦之情:“铜鼓赛神来,满庭幡盖徘徊。水村江浦过风雷,楚山如画烟开。离别橹声空萧索,玉容惆帐妆薄。青麦燕飞落落,卷帘愁对珠阁。” 二、铜鼓文化的保护 铜鼓文化在历史的长河经历了两千余年,在时代的变迁、在祖辈的守护下,它在我们的面前呈现出了现今的模样。现在的我们撫摸着铜鼓的鼓面、鼓腰、鼓足和铜鼓上的纹饰,就能感受到传承的脉动正在活跃地跳动,它依然存活在我们的视野里、我们的日常里、我们的民族里、我们的灵魂里。[2]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它,在先人的手中一面面流传,我们甚至可以看见匠人在制作铜鼓时的热情。那鼓面的纹饰体现着先人的精神面貌,在现今的我们看来是那样的鲜活,鲜活的沧桑,又鲜活的年轻。一如既往,时代虽在变换,人虽在变换,可铜鼓文化的精神延绵不断,对曾今的先人来说也好,对现今的我们来说也好,它值得被保护。 它有被保护的意义,不仅是它具备的时代刻印,让我们对先人的缅怀,更是它同样承载了现今我们的的精神风貌。它是一门乐器,音乐是经久不息的精神传承,它所奏响的声音,体现着现今我们饱含的满腔思绪。奏响它,不仅是奏响了两千余年的大门,更是承接了现今我们的灵魂。在往后的百年,甚至千年,它同样会带着我们的灵魂流传给后人,在后人的演奏中发扬光大。 新一代的校园莘莘学子们,秉承着“少年强,则国家强”的理念艰苦奋斗,作为未来社会的缔造者,他们带着前人的希望和期盼砥砺前行。[3]将铜鼓文化带给莘莘学子,不仅是寄托了我们希望它发扬光大的期望与决心,更是为了能让我们年轻的一代也能同我们一般感受到铜鼓文化的魅力,感受到铜鼓文化带给我们的洗礼,感受到铜鼓文化的精神面貌。 三、将铜鼓文化带进校园 (一)知而护 将铜鼓文化带入校园,让我们年轻的一代认识铜鼓,了解铜鼓文化,这是知。让年轻人知是我们的责任,保护和传承是建立在知的前提下,不知谈何发扬与继承。铜鼓文化带着它两千余年的沉淀与年轻一代的精神相互碰撞,它的存在告诉我们的年轻一代,自己不是浮萍无根。 开展铜鼓文化的讲座,让中小学学生听一听铜鼓文化的小历史、小故事,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先人也曾有过的趣事和努力,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血脉相承的厚重感与使命感,让学生对铜鼓文化的认知更上一层楼,让学生更能深刻地意识到保护和传承铜鼓文化的重要意义。只有让年轻的一代认识到了铜鼓文化的重要性,学生才会发自内心的重视它,进而传承它。 (二)知而承 铜鼓是乐器,只有奏响它,才能更加体现铜鼓的魅力,才能使铜鼓文化从二维平面走向三维精神,才能令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铜鼓文化承载的意义。乐经久不衰,在划过历史的长河之际,也染上了历史的魅力。音乐可培养人的审美,陶冶人的情操,在校园里,音乐课程的学习是培养学生精神文化的重要存在。因此,借助学校的力量将铜鼓的传统文化带入学生的音乐课程里,把铜鼓的民间艺术渗透进传统的音乐课堂里,是得以实现学生能够真正传承铜鼓文化的精神、喜爱铜鼓文化魅力的重要因素。 学生是年轻且具有创造性的一代,在传承铜鼓文化的同时也融入了学生自身的风貌,这个铜鼓风貌便是现代铜鼓的魅力。音乐是具有创造性的,让它染上现代的色彩,不是丢掉曾经的历史,而是让它焕然一新。让它承载着现今人们的面貌走向更遥远的未来,让后人能够看到先人的历史痕迹,让它得以带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刻痕留给后人认识现今的我们。 四、结束语 铜鼓文化的历史是带着先人的痕迹流传到我们这一代的,而今我们这一代能在铜鼓文化历史的滚滚长河里窥见它带给我们的精神命脉,这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是我们的根。因此,需要我们理解它走过的历史,需要我们去发扬它的精神,需要我们去保护它不在我们这一代断层,需要让世人重新认识它的魅力,需要让年轻一代的学子将它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黄军,石芸祯.铜鼓纹饰艺术的流变与现代设计再现[J].社会科学家,2018,251(3):156-160. [2]黄瑛.广西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7(47):87. [3]韦丹凤,韦丹芳.红水河流域铜鼓文化传承与村落发展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7(9):84-8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