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陈钢小提琴作品民族化的异质性特征分析
范文

    【摘要】小提琴的民族化进程是促进小提琴音乐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中国小提琴民族化进程的特征分析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小提琴民族化的发展规律,为中国小提琴民族化的持续推进提供借鉴。中国小提琴民族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产生了“马思聪模式”和“司徒梦岩模式”的不同发展特征,而陈钢作为中国小提琴民族化进程中的佼佼者,其小提琴作品则表现为异质于一般发展特征的“红色小提琴”。本文基于对中国小提琴民族化进程与发展特征的梳理,通过对陈刚小提琴作品的分析,归纳其不同于中国小提琴一般发展特征的“红色小提琴”发展特征,以期为中国小提琴民族化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提琴民族化;陈钢小提琴作品;异质性特征;红色小提琴

    【中图分类号】J622.1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0-0033-02

    【本文著录格式】周莫.陈钢小提琴作品民族化的异质性特征分析[J].北方音乐,2020,05(10):33-34.

    小提琴作为西方乐器,在中国的发展必然要经历民族化的过程。中国小提琴民族化作为融入中国民族特色与艺术形式的改进形式,是中国小提琴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的重要保障。只有促进中国小提琴民族化、推广中国特色的音乐融合,才能使本是西方乐器的小提琴世界舞台上赢得尊重。因此,中国小提琴民族化对于小提琴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小提琴民族化经历了一定发展进程后形成了自身的发展模式与特征,其中陈钢对中国小提琴民族化進程做出了重要贡献,创作了一系列重要的民族化作品。然而,不同于中国小提琴民族化的基本特征,陈钢的小提琴作品在民族化的进程中具有自身的异质性,其红色小提琴的性质使得小提琴在民族化过程中更具有中国特色,其异质性的分析能够对小提琴民族化方式与特征提供借鉴,对于中国小提琴音乐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对陈刚小提琴作品民族化的异质性特征进行分析,其异质性特征的归纳源于与中国小提琴民族化的一般特征的对比,因此,本文首先对小提琴民族化的内涵展开分析,然后通过梳理中国小提琴民族化进程总结了中国小提琴民族化的发展特征,最后通过对陈钢小提琴作品的分析归纳其红色小提琴的异质性特征,以期为中国小提琴民族化发展特征研究提供借鉴。

    一、小提琴民族化内涵界定

    正如法国文豪伏尔泰所言:考察其他艺术可以发现其具有某种标志着产生这种艺术的国家的特殊气质,无论是哪种非本土的乐器,从国外引进的过程中都经历了民族化的发展阶段。作为西洋乐器的小提琴在引进中国时也必然经历民族化过程,小提琴民族化的内涵界定备受学界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视角界定了小提琴民族化的内涵。胡斌(2006)从文化意识角度认为“民族化”可以界定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对象化”过程,即外来事物在经历本民族文化发展变迁过程中成为组成本民族文化的“本质力量”,而中国情境下的小提琴民族化指西方小提琴融入了中华民族思维情感、创造才能、民族文化意识,实现了其本质力量的对象化[1];张慧敏(2013)从曲式风格角度认为中国小提琴民族化是将中国传统音乐韵味风格与演奏技法融入西方小提琴乐器的过程,结合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线性思维特点与小提琴的单旋律表现形式[2];杜鹃(2015)则从全球化角度揭示了小提琴民族化作为“全球化”相对的概念,是借鉴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内涵对中国的音乐与器乐文化进行发展,进而丰富我国音乐文化的进程[3]。综上所述,虽然学者们对于小提琴民族化界定的视角不同,但小提琴民族化中将本民族的文化精神、音乐理念与演奏技巧与西洋小提琴乐器进行融合的观念已在学界达成共识。

    二、中国小提琴民族化进程及一般特征分析

    学界共识,中国小提琴发展起源于明末清初,自海禁政策撤销以来,与外国商业贸易的联系与人员的频繁交流(如西方传教士来华)促成了小提琴这一西方乐器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既有文献将中国小提琴的发展分为孕育时期(1920年以前)、成长时期(1920-1949年)、探索时期(1950-1978年)和繁荣时期(1978年以后)(陈习,2011)[4]。而中国小提琴的民族化进程则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探索时期与20世纪30-40年代的成长时期,产生了“司徒梦岩模式”与“马思聪模式”两种中国小提琴民族化的基本特征[1]。一方面,司徒梦岩作为以西洋小提琴演奏中国音乐的第一人,在20世纪20年代经过不断探索开启了中国小提琴民族化的“司徒梦岩模式”。1924年,《音乐季刊》第4期《留声机片中本会之音乐》记载了其用小提琴演奏粤曲《燕子楼》《潇湘琴怨》并成为畅销唱片的经历,证实了司徒梦岩运用小提琴演奏中国传统音乐尤其是广东音乐的初步尝试。司徒梦岩对小提琴民族化的贡献在于,他将西方小提琴视为一种中国的民族乐器,没有继承西方通用的小提琴作曲技法和演奏技巧体系,而是沿袭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奏技法和表现形式,其特征可概括为一种“拿来主义”,即将中国传统音乐技法体系不加改进地应用于西方小提琴乐器上,这种发展特征成为了“司徒梦岩模式”,为后世中国小提琴民族化的发展提供了广泛启示;另一方面,马思聪作为海归音乐家,通过对一系列中国小提琴作品的作曲和演绎,在20世纪30-40年代开创了另一种中国小提琴民族化的“马思聪模式”。马思聪作为前往法国学习作曲与音乐创作的海归作曲家,基于对西方作曲与演绎范式的掌握并结合中国传统民歌音乐的文化要素,创作出《摇篮曲》《第一回旋曲》《内蒙组曲》等一系列融合中国传统音乐要素的小提琴作品。马思聪的贡献在于他对小提琴民族化的理解不拘泥于不改变传统音乐模式的“拿来主义”,而是崇尚将中国传统民歌音乐元素与西方小提琴技法和表现形式相结合,其特征表现为“为我所用,兼容并蓄”。这种提倡中西结合的“马思聪模式”对中国小提琴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并推进了中国小提琴民族化的进一步发展。综上所述,中国小提琴民族化经历了循序渐进的发展历程,其基本特征表现为“拿来主义”的“司徒梦岩模式”和“兼容并蓄”的“马思聪模式”。

    三、陈钢小提琴作品的异质性特征分析

    陈钢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和小提琴艺术家,发表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小提琴作品,在中国小提琴民族化进程中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不同于中国小提琴民族化的“司徒梦岩模式”和“马思聪模式”,陈钢在小提琴民族化的特征既非表现为拿来主义,也非与传统中国民歌文化的结合,而是呈现出“红色小提琴”的异质性特征。具体而言,陈刚小提琴中国化的“红色小提琴”特征指小提琴作品在中国对象化的过程中融入了中国红色革命情感和红色年代的历史记忆。与“司徒梦岩模式”和“马思聪模式”相比,陈钢的红色小提琴具有其本身的异质性特征,一方面,与“司徒梦岩模式”强调拿来主义、洋为中用相比,陈刚的小提琴作品强调将西方小提琴技术技法与表现形式与中国民族风格相融合,虽然他推崇拿来主义,但陈刚不赞同不加改进地拿来,而是“先拿后用”,原因在于中国音乐的线性结构特点使其不能表达交响性和戏剧性的立体多元特征(陈钢,2003)[5]。因此,陈钢在《苗岭的早晨》中结合了我国传统器乐口笛曲,展现了明烈欢快的苗族音乐风情,改编后在保留苗族传统口笛特色的同时充分展示了小提琴的演奏特性,对鸟鸣、芦笙的模仿展现了清晨万物苏生、生机盎然的优美景象,这种“拿来再化”的改编形式构成了陈钢红色小提琴的一方面特征(谭晓春,2006)[6];另一方面,与“马思聪模式”的兼容并蓄相比,陈钢红色小提琴作品融合的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民族风格,更融入了中国革命的红色精神与革命年代的历史特征。在作品《金色的炉台》中,陈钢将上海工人歌曲《毛主席的光辉把炉台照亮》与小提琴结合,改编加入了心潮澎湃的革命热情与大炼钢铁的热烈场面,通过将华彩作为引子并且频繁在G弦上展现八度大跳,最后结合快板展现了上海工人在主席的关怀下为祖国积极工作、努力炼钢的热闹欢腾景象。而这种红色年代的革命热情区别于其他小提琴民族化中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融合,體现了红色精神和革命历史情怀,是特定历史年代的产物。陈钢2006年参加北京大学百年世纪讲堂小提琴独奏讲座时将“红色”解释为:“红色是我们花样年华时的一抹朝霞;红色是我们蹉跎岁月中的血色浪漫;红色又是我们心中永远开不败的玫瑰”(卞婉娇,2018)[7]。因此,陈刚红色小提琴融入了属于革命年代的红色精神,这是其区别于一般小提琴民族化的另一特征。

    综上所述,小提琴民族化是推动中国小提琴音乐发展的重要支撑,陈钢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其小提琴民族化则呈现出“红色小提琴”的异质性特征。本文通过梳理中国传统小提琴“司徒梦岩模式”拿来主义和“马思聪模式”兼容并蓄的特征并与陈钢小提琴作品进行对比,陈钢的红色小提琴分别体现为区别于“司徒梦岩模式”先拿后化与“马思聪模式”红色精神的异质性特征,其作品在沿承西方小提琴技术手法与表现形式并融合中国传统民族特性的民族化进程中表现了红色革命情感与历史精神。对陈钢小提琴作品民族化的异质性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总结中国小提琴民族化的特征规律,为中国小提琴音乐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斌.中国小提琴“民族化”发展的两种模式[J].音乐研究(季刊),2006(3):106-115.

    [2]张慧敏.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探析[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3,28(2):150-155.

    [3]杜鹃.小提琴民族化的重要性及对传统民族音乐发展所带来的启示[J].乐器,2015(8):35-37.

    [4]陈习.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史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5]陈钢.蝴蝶是自由的[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6]谭晓春.陈钢“红色经典”中国小提琴独奏作品解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2):74-76.

    [7]卞婉娇.陈钢“红色小提琴”的产生、传播及启示[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8.

    作者介绍:周莫,女,山东掖县人,现任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管弦系,助教。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3:5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