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国红色歌曲的概念界定及发展历程 |
范文 | 邢晓萌 [摘要]红色歌曲繁荣传唱的现状与其概念的拓宽,是社会政治发展需要和旅游经济兴盛共同作用的结果。红色歌曲并不是以体裁来界定的,是以它凝聚的文化精神内涵命名的。红色歌曲是民族精神的传递,是对民族气节的颂扬,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红色歌曲的概念及类型进行梳理界定,并对红色歌曲的发展历程进行探索。 [关键词]红色歌曲;演唱方式;历史流变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1-0015-03 红色歌曲的文化寓意,在我国不同时期有着明显的不同。抗日战争时期,红色歌曲在人民群众中起着振兴中华民族精神,号召群众团结一致,团结起来一致抗敌的鼓舞性作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色歌曲起到了瓦解敌军意志、拥护共产党英明决策、歌颂党为人民带来的幸福美满生活的作用;当下,红色歌曲在人民群众中的广泛传唱更有着其深刻的时代内涵。老年人对红歌的传唱,是对逝去的光阴的怀念,青年人传唱红色歌曲,是对英雄人物的缅怀:引导儿童传唱红色歌曲,发挥的是红色歌曲的政治教育意义,启发学生不忘历史、铭记教训。但无论各个阶层在传唱红歌的心理上有多大的差异,从整体上,红色歌曲是民族精神的传递,是对民族气节的颂扬,这种属性是红色歌曲与生俱来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新的意义。 一、中国红色歌曲的概念界定 红色歌曲在我国流传甚广,近几年来也有很多学者对其概念及外延展开了论述。王新乐在其《红歌随想》一文中提出,“红色歌曲”就是“贊扬、歌颂革命和祖国的歌曲,它们普遍具有浓郁的感情基调,有较强的歌唱性、节奏感”。在这里,“红色歌曲”的概念显得十分宽泛。即内容上“赞扬、歌颂革命和祖国”,音乐上具有较强的歌唱性和节奏感的作品歌曲都可称之为红色歌曲。与之相类似的观点还有学者张建国的《中国“红歌”传播现状及其音乐文化思考》一文,他提到:“‘红歌研究,拓宽了其概念内涵使其从传统的革命歌曲扩展为所有的爱国与进步的歌曲……传统意义的红色歌谣,是革命战争的产物;随着‘红歌会和红色旅游活动的盛行,红歌已经成为各个时期各类健康进步、励志向上的优秀经典歌曲的代名词。”学者徐恩煊在其《红色歌曲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一文中指出:“红色歌曲可以理解为歌颂和赞扬祖国、革命以及人民英雄等所作之歌,它具有浓郁的感情基调以及强弱对比较为明显的节奏感等特点……红歌是我国五四运动以及改革开放等时期创作的健康进步歌曲,主要类型有解放之歌、抗日战争之歌曲和红军之歌等。” 关于红色歌曲具体产生的年代,也有学者进行了论述。“狭义的红歌,或可称严格意义上的红歌,指产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6年‘文革结束之时段的歌曲作品,而‘文革前后尤其是‘文革期间的歌曲作品是其核心。”“它(中国红歌)特指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人民群众创作和传唱的优秀革命歌曲与励志歌曲。”还有很多学者对红色歌曲的产生年代进行了考究,虽然众多学者对红色歌曲具体产生的年代都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但是关于红色歌曲的内容及旋律特征的探讨,各位学者的论述几乎是一致的。 通过对“红色歌曲”概念的梳理发现,对红色歌曲概念的界定集中在年代的限制上。广义上的红色歌曲没有年代的限制,所有的表达革命精神、民族精神的作品都可称之为红色歌曲;狭义上的红色歌曲便是周耘提出的概念。广义的红色歌曲由于没有了年代的限制,即改革开放至今产生的所有与革命精神、民族精神相关,以及对旧时革命歌曲进行改编的作品皆可纳入到红色歌曲的阵营中来,研究范围大大拓宽,至于其自身的审美价值,则有待于时间的检验。对红色歌曲的定义,我们不妨以一种大方的情怀来看,不必囿于概念的旋涡。笔者支持红歌宽泛概念的定义,红色歌曲的演唱形式是十分丰富的。长久以来,红色歌曲以合唱的形式在群众中广泛传播。这是由于很多红色歌曲在产生之初就是以群众歌咏的方式呈现的缘故。合唱的形式,更易于红色歌曲之“红色”的文化传达。合唱这一艺术形式在传播过程中起到了团结大众、凝聚精神的积极作用。随着我国音乐学界对西方作曲技法的积极探索,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开始站在本民族的文化领域思索音乐形式的创造,创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符合时代潮流和中国民族特色的合唱作品。比如,在舞台上活跃了数十年经久不衰的合唱作品《我和我的祖国》《游击队歌》《保卫黄河》等。这些作品以其鲜活的生命力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感受到了战火交织年代中传承下来的斗志昂扬、乐观向上的革命主义精神。《沂蒙山歌》《牧歌》等作品用温婉的具有融合性的音色传唱出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感慨,《忆秦娥·娄山关》以中西结合的创作手法及演唱方式让人们既感受到革命样板戏的艺术特色,又感受到革命年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精神信念。红色歌曲,既是特殊年代的历史记忆,又是革命精神在时代中的弘扬。 二、中国红色歌曲的类型 从广义的红色歌曲角度看,红色歌曲包括了革命歌曲、军旅歌曲等等,表演形式非常丰富,可独唱、重唱、合唱、表演唱等等。很多学者也对红色歌曲进行了分类,陈伟与桂强两位学者在《现代性视野中的“红色歌曲”与“黄色歌曲”之审视》一文中将“红色歌曲”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五四”以后特别是30年代的大部分左翼歌曲,第二种是土地革命时期流行于苏区的“红色歌谣”,第三种是抗日救亡歌曲,第四种是解放战争歌曲。关于土地革命时期流行于苏区的“红色歌谣”,彭家璋在其《中央苏区时期红色歌曲书籍简析》一文中将其分为六个类别。其一是号召工农群众勇敢投入战斗,其二是赞扬苏维埃和反映苏区人民新生活,其三是扩大红军、包围革命根据地,其四是歌唱红军、表现军民鱼水情,其五是开展政治宣传、分化瓦解敌军,其六是反映军事斗争、讴歌革命战争。三位学者在时间上对“红色歌曲”进行了界定,即“红色歌曲”产生于“五四”之后,在左翼、土地革命时期、抗日运动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因此根据时代的发展将红色歌曲进行了分类。 近十年来,出版界涌现了很多红色歌曲集。2004年2月,齐江选编的《红色歌曲经典:东方红(珍藏版)》由蓝天出版社出版。共收录红色歌曲200余首。2009年7月,海弘编著的《100首爱国歌曲大家唱》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该书的特色在于所收录的100首爱国歌曲,是中央文明办等主办单位邀请我国部分著名词曲作家和音乐专家进行评选并综合2300多万网民的投票结果遴选出的。2011年6月,刘天礼、孙鹏编著的《红色歌曲精选》由金盾出版社出版。2015年5月上海音乐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五月的鲜花: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经典歌曲集》。2015年7月,贺斯跃编著的《遵义红色歌曲精选》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5年10月乐海的《最爱唱的经典红歌》由同心出版社出版。2015年是我国红色歌曲多产的一年,接下来的几年里,红色歌曲集成工作虽有所退减,但出版的这些作品却在群众中广泛传唱。掀起阵阵红歌浪潮。 笔者根据这些红色歌曲集所展现的内容,将红色歌曲分为革命歌曲、电影歌曲、军旅歌曲、颂歌和少儿歌曲五大类。其中,革命歌曲与颂歌的区别在于革命歌曲有着深刻的历史年代感,是革命战争时期产生的歌曲:而颂歌则主要从内容出发,赞颂党的领导、歌颂幸福美好生活的作品,既有革命时期解放区的作品,又有当下新创作的流行歌曲。必须指出的是,这五个类别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彼此之间有着相互重叠却又保持着各自特性,是從宏观角度上对红色歌曲进行的一种分类方式。 1959年,由中国音乐家协会江西分会编辑的《红色歌曲》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问世,该书收录的51首红色歌曲均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典电影的主题曲或插曲。这些红色歌曲从题材上可以划分为儿童、爱国、爱情三大类。其中儿童题材红色歌曲有《让我们荡起双桨》《小燕子》等5首,爱国题材红色歌曲有《我的祖国》《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怀念战友》等41首,爱情题材红色歌曲有《敖包相会》《九九艳阳天》等5首。2013年由刘天礼、孙鹏主编的《经典红色歌曲集》由金盾出版社出版。共收集到红色歌曲110首。其中有表达革命情怀的《参加八路军》《革命青年进行曲》、电影歌曲《草原牧歌》《妹妹找歌泪花流》、军旅歌曲《打靶归来》《军中绿花》、颂歌《党旗颂》《党旗飘飘》、少儿歌曲《大海啊故乡》《嘀哩嘀哩》。除此之外,该书中还有囊括了歌剧中的红色歌曲如歌剧《雷锋》的选曲《八月十五月儿明》,歌剧《江姐》的主题歌《红梅赞》等。还有各种纪录片的主题曲如电视纪录片《哈尔滨的夏天》主题曲《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专题片《共和国之恋》的主题曲《共和国之恋》等。2015年6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欢欣的《民族魂: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红歌选》。书中收录的110首红色歌曲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革命歌曲,一类是颂歌。很多颂歌都是当下结合时代的特色新创作的颂歌。2015年11月,燕录音、许玉明、汤光华编著的《中央苏区红色歌曲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第一部介绍中国革命早期的红色歌谣,属于本论文的革命歌曲范畴。2015年,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出版了《正义之声:100首优秀抗战歌曲集》,共收录了红色歌曲39首。同年8月,王永媛的《中国抗战经典歌曲集》由广东花城出版社出版,共有中国抗战歌曲150首。这些歌曲属于笔者分类中的革命歌曲一类,其中少量作品既属于革命歌曲,也属于电影歌曲。2016年12月,张泰城编著的《井冈山的红色歌曲》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对流传在井冈山及周边地区的、反映井冈山斗争历史的124首红色歌曲进行规范整理和完整呈现。属于本论文的革命歌曲范畴。2018年5月,杨曙光编著的《经典红歌200首》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该书将红色歌曲分为了影视金曲、军旅战歌、祖国颂歌和时代放歌四类。笔者发现,时代放歌一栏中的红色歌曲不是当下新创作的作品,而是与当下时代流行的思想精神一致的历史红色歌曲,因此,属于本文中红色歌曲颂歌一类。 三、中国红色歌曲的发展历程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相伴这一民族解放斗争的伟大进程和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其间几乎所有重大的政治事件,音乐领域都有敏锐、及时的反映,而反映最直接最鲜明的正是最广大的劳苦民众的歌声。” 根据余甲方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一书中的论述,自1921年起,我国工人革命歌谣开始出现。1921年1月,北京长辛店铁路工人创作的《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最早发出了“无产阶级快起来,拿起铁锤去进攻”的斗争口号。接下来在各地发起的工人罢工活动中,还产生了《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部歌》《工农联盟歌》《奋斗歌》《京汉罢工歌》《五色国旗当中飘》《五卅运动》等代表性作品。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安源工人创作的口头叙事歌《劳工记》,反映了我国工人阶级团结奋斗、一致对外的斗争精神,表现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 北伐战争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歌曲是《国民革命歌》和《工农兵联合起来》,提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和“工农兵联合起来向前进”的口号。火热的工人运动将这两首作品在中华大地上广泛传唱,在鼓舞斗志、激励人心方面彰显了音乐的感染性力量。“由1920年曾任团中央宣传部长、《中国青年》主编的李伟森(即李求实,1903-1931)编辑、中共出版机构——中国青年社于1926年出版的《革命歌集》(编者署名‘求实),是迄今所知当时唯一的一本革命歌曲集……歌集将此期配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而传唱的这些歌曲首次定称为‘革命歌曲。从此这一具有无产阶级革命性质的特定内涵的歌曲体裁,在工农革命队伍中被沿用下来。”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歌曲表达的内容多集中在反抗压迫、揭露国民党残酷统治与积极投入共产党领导等内容上。1929年12月的古田会议,“政治部负责征集并编制表现各种群众情绪的革命歌谣”这一要求的提出,将大量红色歌曲保存了下来。具有代表性的有闽西客家山歌《风吹竹叶》和《新打梭镖》、江西中央苏区的《送郎当红军》和《当兵就要当红军》、江西兴国山歌《哎呀味》、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八月桂花遍地开》以及红军军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上前线歌》《四次反围剿胜利歌》等。抗日战争时期,虽然人民群众在连年战争中历经苦难,可工农群众乐观的天性在歌曲中彰显无遗。众多的抗日歌曲中,有很多是反映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的,表达了人民对敌军深深的怨恨。代表性的作品有鄂伦春族的《苦歌》等。还有大量作品是对领袖人物、对八路军的歌颂,例如《槐树开花》《军民合作一条心》《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朱总司令是老英雄》《刘志丹》等,作品的旋律均采用民歌歌调,既有民族地域特色,又内含深刻的赞颂之情。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根据陕北秧歌调《骑白马》改编的新民歌《东方红》,一经演唱便红遍全国,即便是现在仍有其鲜活的生命力,后被加入到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有的抗日歌谣以战争为背景,讲述个人的情感事件,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陕北绥德的《三十里铺》。 全面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歌曲可从敌占区和解放区两个方面来进行分类。敌占区的民歌有着鲜明的讽刺性风格,歌词犀利地揭露了生活的丑恶面,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这类作品最终走上了消亡的道路,唯有在教科书中能看到它们的存在,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烙印。解放区的民歌多以人民群众支援前线、歌唱家乡新生活、对红军和毛主席的拥戴等等。具代表性的有江苏的《早送大军下江南》《参军保家园》等作品表达的是重整旗鼓投入到新的战斗中去的信念,山西左权民歌《土地还家》、东北的《五朵花儿开》歌唱了家乡的繁荣新貌,还有陕北的《绣金匾》,畅想解放区的美好生活图景之时不忘表达对领袖的赞颂,河北民歌《解放区的天》更是歌颂了解放区的人民生活,表达的是对领袖和毛主席的崇敬和拥护。此时的新民歌创作者均为劳苦大众,歌词朴实无华,赤裸裸地揭示了现实的黑暗和命运的不公,歌词的现实感强烈但艺术性不高,这是政治与文化环境下的正常产物。而在改革开放之后,这些不讲求格律与押韵作品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也更是时代使然。 可见,自强敌压迫以来,我国人民群众反抗的呼声就已开始。早期,在各方面条件均不成熟的情况下,产生了我国红色歌曲和革命歌曲的种子。这些种子随着时代的发展,政治环境的变迁产生了丰富多元的形式。在当下和平时代,更彰显其岁月的丰华。现在流行于大众的红色歌曲,艺术性时代性极强,很多已经成为经典的音乐代表作。而那些最初表现反抗精神、苦难命运的歌谣,绝大部分消失在岁月的洪流之中,取而代之的是经过岁月的洗礼、刻苦的探索、文化的融合的时代经典佳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