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音乐教育的多元性及其审美研究 |
范文 | [摘?要]多元文化思潮随着西方的兴起及发展,对现今全球化的时代产生了尤为重大的作用及意义,经过对多元文化下国内外的音乐教育现状分析,可知多元化的思想现已慢慢渗入到音乐教育。笔者通过对其美育所具备的深远的内涵价值、有效的施行方法及途径进行探析研究,以论证多元文化背景下“美育”之重要性及其价值意义。 [关键词]多元性;音乐;教育;审美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3-0144-02 [作者简介]黄梦珂(1995—?),女,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乌鲁木齐?830054) 人类社会在20世纪后,文化经济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欧洲古典音乐发展的辉煌时期,很多国家都根植于较为深厚的古典音乐主义的传统之中。二战时期随着大量的移民及其音乐文化的汇合与交融,美国的音乐文化及其教育得到大力发展,促使美国的多元音乐文化迅速崛起,美国校园音乐教育也因此增添了很多的多元性和世界性。这对现今这个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而言,尤其对正处在全面发展时期的中国而言,无疑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带领及促进作用。 一、多元文化下音乐教育的发展 美国的音乐教育于21世纪之后便将其关于音乐教育的多元价值定义升华成为一种形式,即人类在世界上通过沟通交流,各民族可增进友好关系并得到充分的了解,德国也与之达成了共识,且致力于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相关方面的完善和发展。德国不来梅大学的科勒博士在介绍德国多元文化下的音乐教育时,曾对此表达了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态度,应尊重各族文化,和谐共处,共同发展[1]。同样,英国在20世纪初也开始对其他音乐文化进行了汲取和思考,尤其是各民族音乐文化及其教育,学校的课程现在也已经充分地將此进行融合并且得以开展。音乐教育多元化的理念积极地引领了音乐教育的课程,其目的就是学习亚洲各国家的音乐及文化,并且充分了解到与西方非常不一样的民族音乐之特点。这也说明了此多元观念早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中国是一个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并且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其经历了各个时期多元文化交融汇合、地区民族性的多元统一之多元一体的格局。由于各民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俗是多元的,而文学、哲学、宗教等学科是决定音乐产生和发展重要因素,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文化当然同样是具有多元性的特点,而音乐教育亦应具备此特质。在2004年10月,由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中,中英美德等国家的著名学者及专家教授也提出了很多科学而又可行的观点,如克莱南教授认为音乐教育随着音乐文化多元的组成要素,其本身也必然是多元的,廖乃雄教授也认为只有求同存异,才能大放光彩。随着各教育政策的出台及调整,加上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音乐文化及其教育的多元性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方向。同时,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时期,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而音乐文化的共享以及音乐教育的合理开展,例如应用积极美好的音乐,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音乐价值观,或以情感为中心,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及社会责任意识。这都是已经逐步在展开的有效途径,其中深化情感意识,即以审美为核心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现已成为重中之重。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审美的内涵 我国现代的美育观念产生于20世纪初期,当时兴起的新式学校教育、学堂乐歌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推动了以“公民道德教育与美德教育”为价值取向的中国音乐基础教育,促进“音乐美育”的发展并且推动了其思潮的最终形成。在现今多元文化快速发展的音乐教育思想中,以审美为核心的思想也已成为音乐教育发展的主流,因而促使在新世纪兴盛的“音乐美育”之内涵有了更新更丰富全面的发展。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程完全摆脱知识技能目标走向审美目标的标志,其中便对以美育人进行了阐述,还表达了只有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才能更好地利用音乐的相关教育以达到培养出具备审美意识的学生,而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特性便变更为“审美性”。“审美”在教育部两次音乐课程改革中被视为音乐教育第一理念,充分证实中国音乐教育中的“审美”要素现已成为其重要组成因素。 音乐是客体,被审美主体“人”所关注,马克思认为只有拥有具有音乐感的耳朵,那么最美的音乐才会有意义[2],美好的音乐需要配合正确、合适的聆听、欣赏才可以对欣赏者产生作用及意义,深刻地表明了在音乐教育中,受教育者的音乐审美能力及审美意识的教育培养存在巨大的重要性。当然,人们对于音乐“审美”而言,相比聆听,“欣赏”一词更为准确。审美体验即对音乐形式审美特性的感知与反应,音乐欣赏需要欣赏者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利用听觉功能去感受音乐,同时还要结合音乐的创作背景及表现意图,将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充分运用,并将欣赏者本身已存在的审美因素在音乐审美中完美体现,以对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及意义加以理解、分析,从而达到音乐审美的完美境界。这也是客观上的一种追根寻源性的自我发现及完善,与只是“听”的音乐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另外,从蔡元培关于研究和倡导美育的根本目的可以看出,其美育观不仅仅是强调欣赏的审美层面,更多的是突出对于人类主体道德伦理方面的教化之重要性[3]。而以音乐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活动的音乐审美教育,其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正是音乐美育的重点。另外在 2011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还增加了音乐教育的实践性这一要素,使得“审美”和“实践”两种音乐教育价值并存。可以说音乐教育已经由以“审美性为核心”转变为“审美性与实践性并存”的世界音乐教育背景。因此,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对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中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在音乐审美教育的实践方面,探析音乐教学可采取的手段以及有效的教学措施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多元文化下美育的实践及意义 中国的音乐教育课堂内注入审美与反思性实践的音乐教育对现今音乐教育背景下而言是必然的,音乐审美教育的形式不同于一般音乐教育,除了具备一般审美教育的共性特征之外,还尤其强调听觉感受、精神愉悦与情感抒发的同一性,等等。从审美音乐教育实践的审美理念来看,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音乐目标是培养音乐欣赏者,继而再将其教育核心内容,即节奏与力度、旋律与音色、曲式与速度等音乐组成元素的表现性,将音乐形式表现性突显出来。而多元文化下的音乐教育注重学生的通感过程,即感知并且可对音乐活动中音乐的表现性做出反应,这需要学生的视听觉等运动都要同时开展,更需要学生个体亲自参与表演,这样学生才既能感受到音乐所展示的特性,还可以增强自身对各种音乐感受做出反应和描述时可运用的审美技能。因此,审美音乐教育有效的实践方法就是在学校音乐教学的课堂内,采用通感的形式去感受音乐表现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而指出学校必须面向全社会,广泛吸收世界上的各民族文化,只有开阔人们的视野才能使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及教育得到全面又高速的发展。对于校园基础音乐课程,需在我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本体结合学习、欣赏的同时,还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其创作和社会背景及其所想表达的文化和情感,让受教育者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音乐的文化多元性和民族性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实施的最终目的,而对于这些担此重任的学校音乐教师,其教学能力甚至多元文化下音乐技能及教学的加强便显得更加重要,即师资力量的加强与培训,是当务之急。这也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实施的重要前提。而音乐教师应对音乐美育的进行分两步走,一即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的理论课,利用全面深入的作品讲解以加深学生对多元化的音乐之理解;二即以学习演唱、演奏的实践课为主,以启发学生的创作与表现的思维与能力。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吸取多元文化背景下独特的音乐教育,提倡美育的理念及模式,才可以有效且全面地提高国民素质及创造力,对全民提升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文化意识以及文化认同感的根本目的也会产生尤为积极的促进作用及意义,从而学校基础的音乐课程教育也就因此而肩负着更加非凡的使命。 只有以多元音乐文化及多元化的音乐审美教育为核心,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文化教育及传承功能并加以实际有效的音乐及教育实践,才可以使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精华、精神及意义得以充分的理解、传承。 结?语 20世纪的多元文化思潮开始出现且很快便已成各国文化发展的主流思想,其中以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尤为突出。音乐最重视的是人类的情感表达,那么自然音乐的审美能力之教育也就极为重要,学校的基础音乐课程的相关教育及音乐教师是实践、发展的重要组成因素,为美育的重要研究对象。因此,对多元音乐文化的教育与各组成要素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和研究,便都存在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及学术价值。 注释: [1]张?帆,杨思帆.国际视野下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趋向与启示[J].文教资料,2008(07):82—83. [2][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7. [3]杜?卫.审美功利主義: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 (责任编辑:张洪全)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