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河北民间舞蹈沧州“落子”的传承研究
范文

    [摘?要]沧州落子是河北冀中一带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作为沧州人民情感传递的重要途径,其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与自娱性。本项目将通过文献考察、田野调查与舞蹈形态学、舞蹈生态学等研究方法,对沧州落子的文化内涵进行凝练解读,充实理论研究。通过引导、支持与保障以应对新时期“落子”发展机遇与挑战。这些不仅是文化抢救工程付诸实施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本项目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河北民间舞蹈;沧州“落子”;传承;研究

    [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3-0125-03

    [作者简介]王馨怡(1996—?),女,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徐州?221000)

    一、沧州“落子”舞蹈文化概况

    (一)文化环境与传承艺人

    在河北省这片以200万年“泥河湾文化”为代表的“最早人类的脚踏地”上,滋养着河北民间舞蹈这一艺术文化。河北省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并有回、满、蒙古、朝鲜、壮等54个少数民族共同居住的环津京、环渤海的省份,素有“北方汉族民间歌舞之乡”称誉。民艺活动是自古以来在广大民众中产生的一种民间娱乐形式,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群众性、自发性、地域性等基本特征,且代代相传。沧州市地处河北省东南部,“落子”还称作“乐子”。这是由于河北省沧州一带的“落”与“乐”同音,因此民间常予通读。同时“落子”也是沧州人民自己的艺术创作,从而特别受到当地人的青睐。此外,受纬度与地形影响,沧州地区属于四季分明、温度适中、光照充足且降雨集中于夏季,并常伴有灾害性气候的暖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古代时的沧州,贫困荒凉,战乱屡起,加上官府豪绅剥削压榨,农民只能另谋生路,利用各种表演技艺谋生。其中,“落子”便是其中一种表演技艺。落子产生的年代及其历史的溯源,亘古未有,艺人各执己见,然而多无证其谈。但确实存在着一些德高望重的传承老艺人,包括梅盛林、杨长亭、张维舟、马树亭、周树堂等。梅盛林(1889—1981),河北省南皮县杨八庄子村人。自14岁跟随父亲梅富荣学习“落子”,还曾拜“把释房”的麻四爷为师习练武术,为表演落子打下了武術功底。梅盛林通过不断的学习以及发展,掌握了“落子”的鞭、板、扇的全部技艺,并将其融合为一,通过改编将其表演形式变为五鞭、三板、两扇的新形式。因其扮演杨香武动作利落敏捷,因此有“小香武”之称。梅盛林为落子的继承与向新的层次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杨长亭因舞姿轻巧,姿态柔美,“三道弯”尤为突出,因此具有“杨柳腰”隽誉。张维舟(1913—1984),河北省南皮县车官屯人。他善于扮演女角,板与扇技艺娴熟,始终保持着传统的风格特点。马树亭(1926年生)河北省南皮县你官屯村人。自舞勺之年跟随父亲学习霸王鞭,他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在沧州落子舞蹈中负有盛名。周树堂(1924—1980)为马树亭的老搭档,自少年时期爱好民间艺术,勤学苦练,最终不仅继承了落子的风格特点,还致力于研究、美化、发展落子文化,尤其“三道弯”的韵味儿是他人所不能比拟的,因此人称“大酸梨”。1956年秋,才华出众的周树堂应邀到河北省艺术学校任教,并且任教后所做出的改革与发展是极富有价值意义的。[1]

    (二)风格特点与形态特征

    沧州落子包括“武落子”和“文落子”两类表演形式。其中“文落子”以唱为主;“武落子”则是将武术与戏曲的筋斗穿插于舞蹈当中。但“文落子”与“武落子”并非共同产生,而是通过一代代老艺人传承并进行发展的产物。将“文落子”改为“武落子”的转折点是由马树亭与周树堂的长期合作中进行创新发展的结果,并创造了“三人花”场图及动作,为落子增光添色不断发展洒尽辛勤的汗水,做出了宝贵的贡献。由于沧州人民自古以淳朴、勤劳、勇敢著称,以及地理、历史条件的关系,其强悍之武风,由来已久,因此沧州誉有“武术之乡”的称号。由此可得出沧州落子与武术的融合也是有据可依的。在老艺人们的舞艺传承过程中对于学者的武术基本功是有一定要求的,否则很难把握其动作的力度、韵律。男性动作有英武健美的形象特征。其中老艺人马树亭因动作身轻如燕,称其为“云中燕”。女性动作与男性动作虽有共同点,更有其女性独特之处。女性动作的风格特点不仅受到武术的影响,更从最初时期男演员脚踩“寸子”以达到男扮女装的因素中得到促成作用。旧社会时代,落子的女角都是由男子来扮演,拧腰出胯来充分模仿女子的体形姿态,从而形成女角“三道弯”的风格特点。落子的“三道弯”在女性动作中从始至终都在动作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它是由膝盖的弯曲、腰部的拧转以及腆腮三要素呈现出来,三要素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腰部的拧转。这也是著名艺人周树堂最强调的,他认为腆腮要含蓄、内在,但还要媚。落子的另一个风格特点是“起法儿”,虽然不是一个独立的舞姿,但它作为两个动作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连接转折作用。例如“蹬步”与“跟步”的连接,是落子的基本步伐中女性最常用的最具代表性的舞步。两种步法一个是“蹬”,一个是“颤”,当两种步法连接时从而再次增加一次“颤”,这就是“起法儿”。落子的形态特征包括“鞭”“板”“扇”三个基本元素。“鞭”的动作类型包括“打鞭”“鞭花”“夹鞭扑式”“撸鞭”“捅鞭”;“板”的动作类型包括“慢板”“快板”“二板”“八板”;“扇”的动作类型包括“怀扇”“蹬步”“撇扇”。这些动作类型有着自身独特的步法、节奏型、呼吸型、显要部位及其动作,因此落子的形态特征多种多样,各具特色。[2]

    二、沧州“落子”舞蹈文化发展

    (一)原生型解读与人文属性

    对于民间舞蹈的发展特征来说,其原生型是自发且不自觉的传承,由于特定地区的风格特点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性、生态环境等息息相关,因此在这种自发性的传承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固的特点。舞蹈自诞生之初就是通过这一有机的、有意识的媒介与其他媒介相互关联,从而获取更多的意义。而原生型舞蹈则是现如今一个新概念,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原生型舞蹈也随之成为舞蹈学术界研究的一部分。原生型舞蹈虽然受限于现如今文化、社会制度以及经济的制约,但通过历史遗存的经久不息与延续,从而更能体现舞蹈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神象征。因此,沧州落子作为原生型舞蹈的一小分支,体现了一个汉民族、沧州地区的乡土生活、传统文化与历史发展的真实缩影,通过落子“三道弯”的风格特点以及肢体语言映照出沧州人民独特的风土人情与地域特色,同时为舞者与享用者带来不一样的审美与感受。虽然对于沧州落子的起源至今无解,但其历经上百年的历史中确确实实一直存在着。沧州落子除有重大节日在本村落娱乐庆祝外,还有着村落间友好往来的作用,并且至今仍保留这种礼俗。沧州落子主要通过表现农村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以及农耕生活的朴实无华,脚踏实地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反映农民农作时丰收的欢乐气氛。落子的传统演出形式中,落子与秧歌一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并且结合武术的鲜明特征,充分展现出沧州落子身为土生土长的舞蹈艺术特色,就是通过使落子舞蹈艺术有效渗透于群众之中,对于农民群众的舞蹈普及以及自娱自乐的生活象征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次生型教学与文化发展

    原本属于原生型的沧州落子舞蹈,却因一次巧合,使其由自娱自乐的群众性民间舞蹈转向专业规范的学院派民间舞蹈发展道路。1956年,河北省艺术学校领导去南皮县进行调研工作,正巧倪官屯村“落子”队是由周树堂老艺人进行带队,并成功表演一场极具富有周树堂自身特色的落子舞蹈。正因此次巧合,周树堂优秀的艺术才华被河北省艺术学校所发掘,并将其聘入本校作为讲师,周树堂老艺人的任教生涯由此开始。不同的是,河北省艺术学校是一所专业的艺术院校,周树堂老艺人以往的口传身教的民间舞蹈教学形式很快被整理成为一套具有专业化、规范化的学院派民间舞蹈形式。“学院派民间舞蹈”的训练非常注重专业技术的提升,并且其审美追求也日趋广泛,运用元素化的肢体语言展现更高级的内容形式与思想情感。也就是说,在原生型舞蹈基础上进行加工再创造,展现更多的形式美,并在内容表达上得到思想高度上的提升,最终形成次生型学院派舞蹈。在周树堂老艺人将沧州落子民间舞蹈传入艺术院校以前,“落子”所展现给群众的完全是一种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大家并不会在意它的专业性以及规范性,也并不会在意参与者的社会身份、审美意识、年龄高低等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带给自身美的享受,带给观赏者一种美的享受。而这种学院派舞蹈形式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舞蹈人才,其参与者也是从事于舞蹈工作或学习当中的专业性的高素质人才。此外,在周树堂老艺人任教期间,常在课余去旁听学习其他民间舞蹈的课堂,虽然属于不同的民间舞蹈,但周老师总能找到其他民间舞中可以借鉴的动作或元素。但他并不属于照抄照搬,而是在借鉴其他动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最终研究出属于自身风格的落子舞蹈。创作过程中,既保留了落子原本的艺术风格,又足够丰厚着落子的舞蹈语汇及韵律,使落子舞更鲜活地走上舞台,同时严格遵循着学院派民间舞蹈的规范性及审美。因此,周树堂老艺人对于落子舞蹈艺术文化的改革与发展是极具富有价值意义的,并将其忠实的改革精神永存于世。

    三、沧州“落子”舞蹈文化传承

    (一)发展现状与政府援助

    舞蹈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其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历来深受劳动人民的喜爱。我国各族人民,早就以歌舞这种形式传授生产知识与生活知识,来寄托本民族的理想与愿望,进行广泛的社会活动与交流。因此,历经上百年沧州落子舞蹈的老艺人们不断传承、创新、发展,至今仍有涓涓细流的生命力在延续。正是因为百姓对落子的喜爱以及老艺人们的不懈努力,并且这些年来沧州落子舞不断在银幕或舞台上与大众见面,从而使沧州落子在河北民间舞中独具代表性。2006年,沧州落子被评为“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紧接在2008年6月,滄州落子被列入第二批由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落子发展初期的封建时代,女子禁止登台演出,因此为了舞台效果女子全部是由男扮女装来进行表演,因此也就产生了男子扮演女子小脚的工具——“寸子”。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就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对于男子的劳动力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形成了女扮男装的形式进行落子舞表演。现如今,社会审美随之改变,并且农民不能以“跑落子”作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落子舞转为以幼扮长为表演的主要形式。此外,南皮县部分中小学在课堂教学上纷纷传授落子舞技艺。因此,现如今对于学习落子舞的学员年龄也在随之减小着,虽然表面在传承上做到了“从娃娃抓起”,但更深层次来说,少儿对于落子舞蹈的技巧很难去掌握,并且在理解落子的动作韵律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实也是一大难题。此外,在编创作品方面也存在很大问题,因此落子舞的生存发展也存在着一定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南皮县政府也采取一系列措施,相关部门扩大对于落子舞蹈事业的支援与保护,从而进一步提升人民对于落子舞蹈的参与度,同时增添群众积极性。虽然此问题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与维护,但政府对于沧州落子舞蹈的各项专项经费仍存在相对短缺,同样制约着沧州落子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二)舞蹈教学与文化传承

    对于新时代沧州落子舞蹈教学的开端,那要非周树堂老艺人莫属。周树堂老先生自幼跟随“落子房”学艺,因此具有丰富扎实的落子功底。在周老师作为河北省艺术学校的正式舞蹈老师中,周树堂老艺人是仅有民间艺人出身的一名舞蹈教师,因此周老师具有自身独特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周老师说着一口地道的沧州话,并时常带有女性腔调与学生交流,偶尔还会手捏兰花指,无时无刻不让人联想起“大酸梨”的称号。虽然周树堂老先生是民间艺人出身,但在课堂教学上却秉承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教学理念。课下时,周老师也是经常走出落子舞姿中“三道弯”的步伐,犹如随风摇摆的柳树一般。1981年,周树堂老艺人因身体原因离开,但他为民间舞蹈落子的发展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继周树堂老艺人之后,河北省艺术学校也一直继续沧州落子舞蹈课程教学,并且河北省艺术学校面对的是一些专业的舞蹈学者,从而在舞蹈教学方向得到很好的维持作用,为沧州落子舞的文化传承起到不同寻常的意义。但尽管如此,沧州落子的舞蹈教学与其他民间舞蹈相比还是少之又少,因此需要专业的舞蹈艺术家起到不断的传承作用,将沧州落子永远流传下去。在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中,传承主体为民间艺人,因此同时需要更广大的民间舞蹈爱好者不断丰富沧州落子舞蹈,并将其一直延续下去,为河北民间舞蹈事业做贡献。

    注释:

    [1]《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河北卷[M].北京:中国舞蹈出版社,1989:208.

    [2]周大明.河北舞蹈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40—242.

    (责任编辑:崔晓光)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