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论音乐节奏
范文

    黎莎

    [摘 要]节奏不仅是特指音乐中的节奏感知,它存在于一切具有运动及变化规律的事物当中。从四季交替、日月交辉等自然现象到呼吸、脉搏等生物节律,其都存在着规律的节奏变换。所以人对节奏的感知,常带有自己的主观感知力,因此,不同的主体对于同一种节奏,其心理感知是截然不同的。节奏可以说是音乐诸要素中与人的生理、心理感知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部分。

    [关键词]节奏感知;情绪;心理认知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4-0150-02

    [收稿日期]2019-12-18

    [作者简介]黎 莎(1988— ),女,武汉音乐学院讲师。(武汉 430060)

    在音乐中,音高和时间是两个重要的维度,一切旋律进行、内涵表达都要通过音高以及时间两者进行编织、塑造。一部音樂作品可以没有音高维度,但是时间维度不可缺失。在时间维度中,存在着三个重要要素:时长、节奏、节拍。这三种要素合力构成了音符在时间中的流动,音的长短、强弱,动静成为表现情感的一种载体[1]。对一般意义的音乐而言,时间是使得音响得以横向联系和连续进行的平台,研究音乐就得研究音响在时间中发生的状况。

    宇宙内的万物没有永远死寂不流动者,就因为都有一种节奏(也可以说就是生命)在里面流贯着的。音响是铺展与时间中,对声音长短感受,也就是人对时间的具体感受了,通过音乐去感受时间,并通过它把握生命的存在,是人类心理需求之一。在音乐时间三个重要要素中,节奏是承载情感的载体,正因如此,音乐能够让我们心而动、感而发,正是建立在此具有普遍性的、共有的内在规律上。人们对音乐中的玄妙在不断探索,不断挖掘。在西方科学尚未进入中国时,国内学者们对音乐当中节奏的探究结果已经硕果累累。不仅有《乐府新指》中“均即韵也”,对于节拍规律性所造成的节奏感的要求;更有《词源》中“均拍”概念。由此看出,对于音乐中节奏的研究不仅存在于中西双方,并且还具有一定的研究历史。

    广义上来说,节奏包含所有和时间有关的信息,我们听到的心跳、生物钟都具有周期性的节奏,甚至我们平时说话时发音的长短等。在音乐中,节奏是指音符或休止符在时间上的组织,或指音的长短与强弱所构成的组织形态。音乐中的节奏主要有两类重要组成,一是节拍,二是节奏。但不论是哪种解释,都能够看出节奏并非作为一种单独的音响方式,而是以一种组织形态呈现出来[2]。

    节奏感知是一种极为重要的音乐能力,这种音乐能力基本有两种功能:一是将听觉的印象得以聚合的本能;二是将乐音运动形式以正确的节奏、节拍、速度、时值等要素表现于外的能力和行为,即音乐行为中的节奏感知能力和操作的音乐行为中的节奏表现力。

    音乐的产生归功于人类的需求,在最初的时候,音乐是被作为一种工具来对自身产生功利性的作用,那些后来被称之为节奏的现象,在原始时代,在原始人的生活中早已不经意地被广泛运用着,例如酋长的召唤、巫师的咒语、战鼓的警号、舞蹈的步态等等,渐渐人们从自然发生的长短组合中归纳出了一些模式,例如前短后长的组合,因为破坏了平静的心律,其中的短推动了长,因此在较快的速度中表示兴奋和号召,在较慢的速度中表现紧张感[3]。前长后短的组合,在中等的速度条件下,是优雅的,慢于心跳的韵律会使人平静,就算是均匀的节奏,不同的音量、不同的速度的条件下,也会使人出现不一样的情感,原始人正是借助各种长短时值的不同组合方式发布不同的信号。这就是鼓类器乐在各地原始民族尤为重要的原因,这进一步说明音乐与人体自身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例如人的心跳是每分钟70次左右,呼吸是20次左右。因此,节奏对人的影响是从人之本源开始,节奏的功能是直接作用于人体机能影响之中的,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这也是音乐之所以能够直接作用于听觉系统形成情绪反应的原因之一。

    在节奏与生理基础之间的关系上,许多认知心理学家对节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我们通常对于节奏的加工在小脑、双侧顶叶。在借由实验技术的支持下,许多研究都发现,对于节奏的感知,非音乐家与音乐家之间存在着大脑差异性,音乐家的节奏与非音乐家相比,节奏的认知在右侧脑上更加强烈,且在爵士音乐家与古典音乐家中,爵士音乐家偏左侧化,古典音乐家偏右侧化。该研究还发现,壳核、辅助运动区、前运动皮层都参与负责节拍的预测、辨别和加工。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人对于节奏加工的脑区是不同的。并且,对于脑区的分布上,具体来说是右脑颞叶负责音高加工,左脑颞-顶叶负责节奏加工,双侧颞-顶叶负责旋律加工[4]。

    在节奏与情绪之间的研究上,因为音乐中的节奏与生命运动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节奏型反映了不同的运动内容,它们往往是某种情绪的概括、抽象表现,因此每一种节奏型都有着区别于其他节奏型的独特情绪表现力。例如可用萨拉班德的节奏型表现悲痛,也可以使用波罗乃兹的节奏型表现英雄气概等。整体而言,不论节奏的清晰与模糊,快速的乐曲易引起愉悦和欢喜的正性情绪,慢则相反,且快速的乐曲引起的正性情绪的感受性更强烈。同时,节奏与速度、“时序关系”之间的关系能够影响情绪,密集关系、短时距的节奏结构更能调节负面情绪。在节拍上,所有的奇数拍均不利于负面情绪的调节。[5]奇数拍与人体内部结构规律不一致,发生冲突,阻碍情绪的调节恢复。综合以上,我们似乎能够得到一种观点,即快速、密集、短时距并符合人内部结构规律的节奏能够引起积极情绪,如开心、兴奋;慢速、稀疏、长时距且不符合人内部结构规律的节奏能够引起消极情绪,如反感、悲伤。

    节奏作为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当然也是和人类的社会生活以及音乐史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首先表现在它具有时代性。农业时代的生产节奏散漫,所以音乐的节奏缓慢,在文艺复兴之前,东西方的音乐节奏节拍都同样拖沓,西方有了工业生产后,有了紧凑的节奏节拍,计量单位拍也由全音符、二分音符改为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了。原子时代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使单位拍再一次缩小。

    时代性也体现在风格的变换,例如巴洛克时代是新兴的资产阶级萌芽时代,因此节奏活动充沛,充满摩托式的动力,而当人们对彼岸抱着彷徨、困惑的时刻,例如印象派,第二维也纳乐派的部分音乐特征就以节拍松散,节奏迷乱为特点。

    其次,节奏感知也具有明显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西方语言重分析综合,节奏感强,因此在比较注重规范的西方音乐中,节奏形成种种模式。音符的运用从散漫的格里高利圣咏到新艺术运动,渐渐地随着音乐中世俗内容的加入,特别是舞蹈、劳动等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节奏型,这些节奏型也往往和实际的生活场景相关。[6]由于东方民族的思维活动并不重抽象,因此较多地保留了原始特征,音乐中的节奏主要作用是围绕单音进行,通过节奏的流动,描画出音调运动,以及模糊有规律的周期重音,因此汉族,以及东方许多民族的音乐节奏,本质上都是装饰性的,因此种种装饰性的节奏,并没有形成典型类型,这也恰恰是和我们满足于随心散漫的审美心理相符。不同的民族拥有独属于自己的民族特性的节拍与节奏,例如匈牙利的切分附点、波兰玛祖卡的后置重音、美国黑人的附点和切分等等[7]。

    因此,节奏对于人类生活而言,是不可缺少的,这点同样也能够在音乐中通用,对于节奏的认知目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即使目前有些学说能够以其自身的理论对节奏进行描述与解释,但仍然没有将节奏中各个细微要素、丝毫变化与心理认知加工相互联系起来。

    注释:

    [1]蒋存梅.音乐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1.

    [2]郭沫若.郭沫若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243.

    [3]侯建成,刘 昌.国外有关音乐活动的脑机制的研究概述——兼及“莫扎特效应”[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01):110—118.

    [4]欧阳玥,戴志强.音乐节拍认知的研究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692—1699.

    [5]欧陽玥.音乐节拍速度变化的辨别优势认知研究[J].心理科学,2012(05):1071—1076.

    [6]陈 果.音乐节奏的功能性作用及训练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2:48.

    [7]王颢霖.音乐节奏与动作节奏的同步认知 听觉 运动交互研究[J].黄钟,2013(03):136—142.

    (责任编辑:张洪全)当代音乐·2020年第4期高 蕾: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舞台表演艺术的实践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5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