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琵琶教学中的美感培养 |
范文 | 邹宇 [摘 要]良好的音乐创作水平往往离不开较高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创作与欣赏的关系十分密切,而在琵琶的教学中,教师作为琵琶艺术从业者应当重视对学生美感的培养。本文从琵琶教学美感培养的基本内容着手进行讨论,而后提出了提升学生演奏基本素养、丰富学生演奏想象力、重视音色美感以及开展琵琶演奏活动的五条相关举措。 [关键词]琵琶;教学;美感修养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4-0031-02 [收稿日期]2019-12-18 [作者简介]邹 宇(1985— ),女,四川音乐学院讲师。(成都 610000) 琵琶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之一,其对于传播中华民族音乐的韵律美、加强中华民族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琵琶作为民族音乐的重点授课对象正逐渐为琵琶教学者所重视。为了更好地实现传统民族乐器——琵琶的教学,教师应对琵琶教学进行深层次的创新,即不仅要培养学生对琵琶理论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教师还需要增强学生对琵琶美感的欣赏意识。学生唯有真正懂得欣赏琵琶的美感,才能够更好地体会琵琶的音乐艺术。 一、琵琶教学美感修养的基本内容 (一)琵琶演奏蕴含的文化内涵 琵琶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弹拨乐器。当时的琵琶的主要弹奏方法有两种,向前弹出称为“批”,向后挑起称为“把”,因此,人们那时称琵琶为“批把”,后为了统一乐器的书写将其改名为琵琶。琵琶作为中华民族一种重要的民族乐器,它能够通过弹拨演奏将乐曲中的思想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琵琶的音色十分优美,在演奏的过程中,琵琶能够以“点”的形式将旋律性充分地表达出来。另外,琵琶的传统演奏曲目多是经历多年历史的淘洗与沉淀所形成发展而来,其中所蕴含的音乐文化以及古人的思想智慧是無法比拟的。[1] 在高校的音乐教学中,教师作为琵琶教学者应当积极将琵琶演奏的文化内涵教授于学生。以琵琶音乐为专业学习的学生仅仅学习琵琶弹奏是不够的,学生对琵琶演奏的文化内涵了解越深,越能够深刻感悟琵琶音乐中所蕴含的美感。例如,当教师教授著名的琵琶传统武曲《十面埋伏》时,首先应将《十面埋伏》的创作背景告知学生:“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垓下决战中,汉军通过十面埋伏的方法击败了楚军,最终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夺取胜利。”通过为学生讲述琵琶演奏曲目的创作背景使学生对接下来所演奏的乐曲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在演奏过程中与音乐引起共鸣,将琵琶曲中慷慨、激烈、悲壮的情感表达出来,提升学生对琵琶美感的欣赏能力。 (二)琵琶演奏蕴含的民族艺术感 在教师进行琵琶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充分体会琵琶音乐中所蕴含的民族艺术感。琵琶作为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民族乐器,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琵琶与多个地区的文化相互渗透融合,这使得琵琶的部分演奏曲目中含有较强的地域性。这些琵琶演奏曲目中含有较强的民族艺术美感,而琵琶的演奏则能够将中华传统民俗音乐文化通过弹拨传达出来。教师在进行琵琶教学时应当将琵琶演奏所蕴含的民族艺术感传达给学生,培养学生对琵琶乐曲中民族音乐元素的美感的欣赏能力。例如,在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琵琶乐曲《渭水清》时,便可将《渭水清》所蕴含的艺术感传达于学生:《渭水清》作为一首抒情音乐作品,由任鸿翔先生将平湖派琵琶所蕴含的华丽悠扬、淡远含蓄之感与陕西地方音乐元素及秦腔相融合,创造了极富陕西传统民族音乐特色的乐曲。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与欣赏这种民族音乐元素较强的琵琶乐曲,提升学生对琵琶演奏所蕴含美感的理解度及欣赏力。 二、琵琶教学培养美感的措施 (一)提升演奏基本素养,理解演奏曲目内涵 琵琶作为传统的民族乐器能够传达丰富的思想情感,若想在琵琶演奏过程中将乐曲中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是必不可少的。拥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万无一失地完成琵琶演奏,同时在此基础上才可对琵琶乐曲所蕴含的情感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在教授学生琵琶演奏时,应当耐心细致地教授学生演奏方法及技巧,确保学生打下坚实的弹奏基础。在坚持基本功的练习后,学生便能够在学习阶段中上升一个层次,从而学习难度更高的演奏技巧,将演奏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充分地表达出来,更深刻地体会琵琶乐曲所蕴含的美感。[2] (二)形成规范演奏状态,充分传达作品情感 对于琵琶演奏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初步学习琵琶时首先应当规范演奏琵琶的演奏姿态。随着学生专业能力的增强,要接触的琵琶曲目也将愈来愈多,为了将作品的情感充分地传达出来,有更强烈的感染力,琵琶演奏者通常需要依照演奏曲目的多样性,通过富含美感的姿态与富有张力的表现将曲目蕴含的音乐情绪传达于听众。倘若琵琶演奏者有坚实的演奏基本功,同时再伴有充分理解作品而显现的弹奏姿态,便能够实现一场较为完美的演奏。例如,在演奏《十面埋伏》时,过硬的演奏技巧往往是不够的,演奏者若能够在演奏的过程中通过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将作品中紧张的氛围、激烈的战争通过张弛有度的演奏姿态表现出来,《十面埋伏》所蕴含的情感便能够更好地被表达出来。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在学习演奏技巧的同时伴以富有美感的弹奏姿态,例如在演奏《十面埋伏》时,在“鸡鸣山小战” “九里山大战”等乐段中,教师除了可以引导学生扎实地学习扫、拂、推、绞弦、滚等一系列琵琶演奏技巧,还可以通过自身示范或是通过多媒体展示为学生细致分析演奏过程中如何将富有美感的演奏姿态与琵琶弹奏技巧相结合,演奏出两军决斗中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的壮烈气势,从而更好地将作品的美感传达于听众。同时,教师应当注重讲解演奏技巧中的要项,如在扫弦时,学生要避免过于夸张的表现姿态,而应张弛有度,在激烈的弹奏阶段可以适当伴以身体的晃动,通过视觉感官向听众传达战争的激烈与紧张,提升学生对琵琶演奏美感的表达与欣赏的能力。 (三)丰富演奏想象力,传达独特的作品美感 出众的音乐演奏通常以传达作品情感以及引起听众共鸣为目的。故而,在教师进行琵琶演奏的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身对作品独特的见解,丰富自身的想象能力。在琵琶的演奏过程中,若仅仅局限于弹奏作品曲谱,那么此时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往往是欠佳的。当演奏者充分理解作品内涵,能够通过自身理解并伴以姿态或技巧等表达形式将作品美感表现出来时,听众便能够对琵琶演奏作品有更深刻的感悟,产生共鸣。因此,在琵琶演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尽量避免照搬曲谱,在保留作品原意的前提下融入自身对作品的理解,注入演奏者独特的情感与态度,从而完成“二次创作”,升华琵琶乐曲的情感内涵与美感。 (四)重视音色的美感,提升演奏的表现力 在琵琶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不仅要重视演奏技巧、演奏姿态等因素,同时也要对琵琶音色方面的美感培养给以足够的重视。在琵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对音色美感的欣赏能力,带领学生多多进行音色欣赏的训练,让学生多去聆听琵琶音色。从单音开始再逐渐将其联结为一系列旋律,再到对杰出琵琶演奏作品的欣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音色美感的欣赏与品鉴能力。良好的音乐演奏通常伴有富有感染力的表现,倘若演奏者能够在演奏过程中重视琵琶音色美感的传达,听众便能够在聆听过程中感到演奏的流畅感,作品从而能够有行云流水般的表达。在琵琶的演奏过程中,指甲拨弦、外界环境均会影响琵琶弹奏的音色。为了培养学生对琵琶演奏形成较高的美感欣赏与鉴赏能力,教师应当教导学生从学习初期便形成对音色美感较高的追求与习惯,培养自身对琵琶的品鉴能力,在日常多多聆听经典琵琶演奏作品并进行琵琶的演奏练习,增强自身对音乐美感表达的能力。[3] (五)開展琵琶演奏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若想培养学生在琵琶演奏过程中提高美感,那么琵琶演奏的实践性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任何天赋都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而实现,琵琶的演奏也不例外。学生唯有多去进行琵琶的训练与实践,逐渐地积累自身在练习琵琶过程中的经验,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琵琶演奏能力。教师在日常的琵琶教学中应当重视对学生演奏能力的培养,增强琵琶教学的多样性,积极地引导学生与琵琶建立起默契的联系与独特情感。教师可以为学生举办一系列的琵琶演奏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琵琶弹奏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会,引荐琵琶专业学生多多地参加音乐活动,或是开展参加琵琶演奏比赛的教学活动,让学习走出课堂,并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从而扩充学生与琵琶的交流与接触,促使学生能在舞台上大胆地展现自我,增强自身的自信心。 结 语 琵琶作为我国的传统乐器,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教授琵琶演奏技巧,引导学生养成规范的演奏姿态,同时要教导学生学好基本功,为传达琵琶作品的情感奠定坚实基础。教师更需要在琵琶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体会琵琶演奏的美感。唯有将琵琶演奏的美感与技巧相契合,才能够完美传达演奏作品的思想。 注释: [1]石 蔚.琵琶教学中的音乐审美情感培养[J].艺术研究,2016(02):23—25. [2]杨 晨.琵琶教学中的美感培养[J].艺术教育,2017(07):45. [3]田 军.初探琵琶教学的美感修养[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6(01):101. (责任编辑:崔晓光)当代音乐·2020年第4期宋师婉:高校音乐院系教学管理现状与对策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