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宋代市井民间音乐繁荣的历史成因
范文

    李沫

    [摘要]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之一,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言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力促儒学复兴,前期社会(北宋)稳定,政治开明,科技、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规模空前。本文通过对宋代市井文化背景下衍生而成的民间音乐的研究,剖析其繁荣背后的历史成因与发展轨迹。即:宫廷音乐的衰亡与世俗音乐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宋代市井;民间音乐;历史成因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1-0066-02

    晚唐时期,藩镇割据愈演愈烈。9世纪末,一些藩镇势力借助黄巢起义的契机,纷纷宣布独立,“五代”“十国”的建立,结束了晚唐的统治。在持续近50多年的混战局面之后,公元960年,宋太祖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宋朝(北宋)建立。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之一,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言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力促儒学复兴,前期社会(北宋)稳定,政治开明,科技、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规模空前。由于北宋时期结束了晚唐至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加之宋朝皇帝相对开明的统治,使社会安定富足,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据史料记载,北宋十万户以上的城市从唐代的十多个增加到四十多个。其中开封、洛阳、杭州、扬州、应天(今河南商丘)、泉州等地都是当时著名的繁华都市。咸平三年(宋真宗年号,1000年)北宋GDP为265.5亿美元,占据世界比重的22.7%,人口数量从太平兴国五年(宋太宗赵匡胤年号,公元980年)的3710万迅速增至宣和六年(宋徽宗年号,1124年)的12 600万之众。

    正是经济的相对繁荣,使百姓生活较为充裕,从而在此基础上,使作为城市附庸的市井音乐娱乐活动得以发展繁荣,随即形成了宋朝特有的市井音乐文化生活。

    一、宫廷音乐由盛而衰,原有价值被取代

    唐朝时期宫廷音乐代表了中国历史宫廷音乐的最高成就,这与唐朝盛极一时的国力与经济实力密不可分。然而,五代十国的混战局面,使往昔的宫廷音乐盛极而衰,不复从前。到了北宋时期,其宫廷音乐审美倾向也因皇帝提倡节俭朴素的统治理念而越发趋于短小精致。例如:唐代大曲在北宋时期已不再演奏全套曲目,仅截取其中一段或几段进行表演,而这种表演方式则被称为“摘遍”。至南宋时期,掌管与从事宫廷音乐的机构——教坊,由于当时政治环境的内外交困而被废止,虽然后来重新建立,但最终还是被废止无用。至此,宫廷音乐再不复从前唐朝之往日辉煌,而作为宫廷音乐标志的教坊则在此后失去其真正价值,甚至在明朝时期一度沦为官妓场所。

    与教坊境遇相对的是乐器独奏与合奏等纯器乐的盛行,并体现高超的演奏技巧。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宋朝皇帝以强调汉族音乐文化的正统地位与影响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因此,宋朝(北宋)皇帝自宋太宗至宋徽宗,均崇尚古琴音乐文化之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雅乐复古的倾向。

    二、市井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民间音乐的发展

    与宋朝宫廷音乐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百姓娱乐为主流的民间音乐的繁荣发展。五代十国连年征战,加之北宋新帝提倡节俭朴素之审美风尚,使得大批乐工,乐技流落民间,某种程度上成就了市井民间音乐文化的异军突起,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宋代的音乐文化现象。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点:

    1.与唐朝相比,宋朝的宫廷音乐提倡内容形式的短小精练,表演音乐惯用“摘遍”形式,不再演奏规模宏大,结构冗长的音乐作品。教坊被废后,朝廷甚至在需要音乐活动时,临时凑集乐工或从民间雇用乐人,稍做训练加以表演。由于宫廷音乐形制的大肆削减,造成演绎人员的不断流失遣散,宫廷乐技纷纷迫于生计,流落于民间演绎场所,客观上提升了民间音乐的水平与水准,为民间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壮大,以市民阶层为主体的市井音乐文化逐渐成为宋代音乐的主流文化。

    2.在北宋汴京城里,有瓦子及大小勾栏50余座。民间音乐的演绎多存在于此,成为市民百姓的重要集市场所。瓦子又称“勾栏”“瓦肆”。勾栏,又作勾阑或构栏,是一些大城市固定的娱乐场所,相当于现在的戏院,也是宋朝城市主要演绎场所。“勾栏”的原意为曲折的栏杆,专指集市瓦舍里的演出棚子。“瓦肆”取“来时瓦合,去时瓦解,易聚易散”之意,大的瓦舍有十几座勾栏,说书,卖艺,杂耍,还有妓馆等都云集于此。尽管“勾栏”“瓦舍”空前繁盛,但由于其居在市井,为三教九流会集之地,因此,并不被当时的皇室官宦阶层所接受,宋代官宦一般禁止进入。即便如此,城市阶层依然对“勾栏”“瓦肆”趋之若鹜。一方面,在勾栏中表演,可以不避风雨酷暑,观众只须付费即可入场观看,不必在乎阶层身份,可以尽情“有目共赏”,因此,城中大小“勾栏”比比皆是,这些演绎场所的需求与固定为民间职业艺人的活动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由于演出需求量巨大,使得音乐表演、创作、组织等系列活动形成较为完整的商业产业链条,这样以追求利润为动力的商业竞争,又刺激了民间艺人的技艺水平与创新能力。

    3.职业艺人与专业行会的形成确立了民间音乐的成熟。由于“勾栏”“瓦肆”等固定演绎场所的确立,为职业艺人的形成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因此,当时的职业艺人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代表。如:孔三传的“诸官调”,任小三的“杖头傀儡”,徐婆惜的“小唱”,王京奴的“嘌唱”,等等。这些技艺高超的艺人吸引了城市大部分的市民,手工业者,商贾官家子弟等前来观看,最终形成了“耍闹去处,通宵不辍”的城市景观。据记载,在徽宗生日之时,还有民间艺人进入宫廷表演,可见当时民间音乐之盛行。

    随着市井音乐文化的固定与盛行,这些“勾栏”艺人们以专业分类,形成了自己的行会团体组织——“社”,又称“社会”。宋朝的“社”很发达,据宋代笔记《东京梦华录》《繁胜录》等文献记录,这些分门别类的“社”在当时就有上百种之多。如:演出杂剧的“绯绿社”,演出说唱的“遏云社”,表演皮影戏的“绘革社”,表演说书的“雄辩社”,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各类有关其他生产劳动的“社”应有尽有,甚至喜欢文身的“社”叫“锦体社”,剃头的师傅也可组建“净发社”,等等……这些社团的组织与建立,为职业民间艺人提供了较为专业的表演平台,使他们的专业创作与表演在行业团体中得到有效的交流与提高。

    三、民间音乐成为中国音乐发展的主流

    自宋朝开始,民间音乐逐渐发展成熟,而南宋时期戏曲音乐的产生与其后的发展壮大,则逐步改写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使具有娱乐性的世俗音乐从此登上中国音乐历史的舞台,成为音乐文化的主流形态。宋朝时期,我国民间艺术进入相对繁盛的阶段,艺术形式多样且表现技法高超纯熟。其中,说唱艺术趋于成熟,留存于世的艺术形式有鼓子词、诸宫调、货郎儿、陶真和崖词等等。歌曲艺术方面,则造诣较高。具体为曲子、嘌唱、小唱、唱赚等等。其中宋代曲子拥有大量曲牌与词作名家。以词曲相兼而知名的作者有:姜夔、柳永、张炎等人。戏曲音乐有宋杂剧与南戏。而宋杂剧为流行于宋代北方的一种戏曲形式,其表演形式以歌唱与说白交替出现而贯通全剧:南戏则是流行于宋代南方的一种戏曲形式,虽然其出现晚于宋杂剧,但因文献作品留存考证已为成熟的戏曲形式,被后世公认为是中国戏曲艺术正式确立的标志。

    结语

    宋朝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中重要的历史时期。其中,北宋音乐倡导以“歌舞伎乐”为代表的“中古伎乐”。南宋音乐则提倡“音乐世俗化”及以“戏曲曲艺”为代表的“近世俗乐”。两宋音乐文化在中国音乐史中皆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除前文提到民间音乐发展繁荣之外,宋朝社会在音乐精神理念与文化思想方面,皆有不俗的文献成果,其留存于世的作品为世人所瞩目:王灼的《碧鸡漫志》、陈畅的《乐书》、张谈的《词源》以及燕南芝庵的《唱论》等著作皆为中国音乐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勾栏、瓦肆的兴盛,到人文思想的貢献。宋朝繁盛丰富的民间音乐,人文环境的形成都与当时宋朝(两宋)的商业繁荣现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北宋时期的首都开封,人口已达到百万以上。各类店铺有6000多家,是当时重要的商业首府。而南宋时期的都城临安,人口最多时曾达到120多万。其内外贸更是非常发达,已成为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国际化大都市。与后世的明朝相比,宋朝并不抑制工商业的发展,商人的地位普遍提高,以商人为代表的新兴的市民阶层对音乐文化等精神娱乐消费的需求量巨大;加之宋朝后来为顺应城市发展,不再实行宵禁,因而宋人夜生活相当自由丰富,在此环境下,使得符合庞大市民阶层审美娱乐的民间音乐得以生根发芽,繁荣兴盛。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