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山东济宁铜杆唢呐的历史及现状 |
范文 | 张晨 [摘要]山东济宁铜杆唢呐(鼓吹乐)是山东济宁地区所流行和流传的、其管身是用铜这种金属材料制作。然而,由于演奏难度以及区域性特点等客观原因所限,山东济宁铜杆唢呐(鼓吹乐)在中国唢呐界以及广大民众中始终没有获得多少较大的影响,当然至今也难以走出山东济宁地区这个具有一定封闭性的生存环境。从目前情况看,其文物性、艺术性等也已经在中国唢呐界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甚至是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都具有了一定影响。 [关键词]唢呐;铜杆唢呐;历史;现状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1-0079-03 一、济宁铜杆唢呐及历史 唢呐是中国特有的民族吹管乐器之一,据相关历史资料表明,虽然唢呐来源于波斯,但是唢呐在中国几百年的发展现实说明,它已完全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当中。而山东济宁地区的铜杆唢呐则是一件具有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区唢呐特色的独有乐器。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课题,笔者亲自到山东济宁市寻访济宁市歌舞团唢呐演奏家、济宁铜杆唢呐第七代传人刘宝斌。 按官方所言:山东济宁,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济宁铜杆唢呐就是在这样一个具有7000年的文明史的风水宝地中生成、生存、传承与发展起来的一个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济宁市微山县昭和办事处黄卜庄村,笔者见到了身体健硕的刘宝斌先生。通过刘宝斌先生的介绍,关于济宁铜杆唢呐的相关情况在笔者的头脑中逐渐清晰了起来。按照刘先生祖上传下来的说法,济宁市微山县铜杆唢呐的历史距今至少也应该达到300余年之久。关于济宁铜杆唢呐的历史刘先生介绍说,虽然现有资料认为中国唢呐自外国传人,但如前有论,也有学者认为山东鲁西南一带的济宁和菏泽地区,早在18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了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民间鼓吹乐队。这个唢呐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概念,要远比目前于“金元时期”从阿拉伯地区传人中国的历史资料记载要早得多。此说出自学者贾衍法1996年所撰《乐声如潮的唢呐之乡》一文:“唢呐在东汉时期已在我国中原地区流行……其论据就是济宁市嘉祥武氏祠的汉画像石。根据作者的观察与分析……中间一人所奏的乐器下部呈喇叭口状,其形似唢呐。此说使唢呐在内地流行又比前说提早了两个世纪左右。”当然,关于济宁市嘉祥县武氏祠的汉画像石的问题,也同样存在另说,此说现存在于原中央音乐学院刘勇的博士论文《中国唢呐音乐研究》中。刘勇先生认为,“从汉画所呈现出的图像来看,很难断定乐队中间那人吹奏的乐器就是唢呐”。所以,由于难以定论,这第二种观点也就难以成立。刘宝斌先生认为,无论中国的唢呐源自国外还是自产,但山东唢呐(鼓吹乐)是一直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才随着山西移民为了生存的迁徙活动而带人山东的,后又传到了济宁的事实是毫无疑问的。 笔者认为,刘宝斌先生的这个关于济宁铜杆唢呐历史的论断,应该是站得住脚的。在历史衍变过程中,人们或为了生存,或为了逃避战乱、饥荒,或因其他原因进行过各种迁徙活动。而参与迁徙活动的人们往往就是靠着农忙时的“帮工”,农闲时的“走期”(卖艺)等参与民间民俗活动这样的生活方式,来作为自己的谋生手段达到养家糊口的目的。正可能是人们为了生活所做出的这种迁徙行为,不仅无形中极大地促进了其涉及地区的经济发展,现时也肯定会带进了该地區以外的文化,不仅给该地区提供了不同地域及各民族间的共处、交汇、融合的文化生态环境,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音乐文化的生存与繁衍。而地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间的文化碰撞、磨合,亦使得该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日趋丰满与丰富多彩起来。而铜杆唢呐就很有可能是在这样的一种环境条件下来到济宁安家落户的。 中国是一个重视农耕的国家,无论在哪个地区,其农耕文化的内涵与表现形式等都是大致一样的。因此,与中国其他农村地区的情况基本相同,济宁地区农村中凡有婚丧嫁娶的所谓“红白喜事”等民俗活动,皆会雇请唢呐乐队吹奏助兴,以增添喜庆或忧伤的色彩。起初,唢呐只是被山西移民和一部分济宁当地人当作自娱自乐的一种工具。后来一些贫苦农民为讨生活开始以吹唢呐为业,专门服务于民间的民俗活动等场合。唢呐就这样慢慢随着被济宁当地居民的接受和喜爱,逐渐扎下根来。 济宁的铜杆唢呐这种在民间又被称为“小铜杆”的乐器,之所以发音极为尖历高亢,穿透力强,与这件乐器的制作材质为铜这种金属材料的自然特性是分不开的。其演奏技法除常用的指花、颤音及吞、垫、打、抹、压外等,有时还揉进魔术和杂技。 铜杆唢呐的组成部分木质材料做成的木杆唢呐没有两样,有唢呐芯子、哨片、气盘、铜碗、铜杆等部件构成。虽然同样有以0.4mm左右的铜皮,量好尺寸后直接下料,做成上口小、下口大,把它卷成一个圆锥形状,用锡来焊接而成的碗,但济宁铜杆唢呐不同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一般采用的是铜这种金属材料做成的唢呐杆。这与木质唢呐是由机器在一根木头上钻孔而成的制作方法根本不同。哨片的制作,首先选长在旱地上,沟边与河边的芦苇,前提是不出芦苇花的苇子,只不过要选择比木质唢呐所用哨片的质地生长时间更长一些,即长得更老更成熟一些的芦苇,这样的苇子做成的哨片质地稍硬,不容易坏,吹起来的声音更显得高亢有力,清脆嘹亮。 因为哨片和乐器制作材料的原因,铜杆唢呐演奏时的气息与传统木杆唢呐相比吹奏时的气息更难控制,而在发音、指法、口型、运气等方面都与传统木杆唢呐有所不同。铜杆唢呐特别擅长模仿鸡啼鸟鸣、狗咬马嘶,人声歌唱、哭笑、对话(俗称咔腔)等,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铜杆唢呐所演奏的曲目大部分都是祖上传下来的古曲类。 二、济宁铜杆唢呐的成因探微 在我国的历史上,唢呐因其声音高亢、洪亮,军队行军作战吹起来可以激发斗志,且吹得越响,越具有鼓动性,所以多为军中之用。如明王圻编《三才图会》(1607年刊)中说:“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于明朝洪武年间随山西因生活所迫的移民的迁徙活动而带入济宁后,后逐渐被本地居民接受。其实,起初唢呐仅仅只是被外来迁徙的人们作为怀念故土、思念亲人、寄托情感的一种工具,或是作为拉近与当地人的关系、联络感情的一种手段,或是作为与当地人一起用来消磨时光的自娱自乐的~种乐器。后来一些当地人一为生活所迫,二为喜欢,遂逐渐开始以吹唢呐作为讨生活的主要方式,专门服务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等场合。而这些活动的场所一般多在田间院坝、房前屋后等较为宽敞的旷野之中,为了造就气氛,渲染情绪,招揽观众,当然是吹得越响越好。在长期的实践中艺人们发现,当时所用的木杆和锡杆两种唢呐的声音并不容易达到这些要求。而用铜这种金属材料做成的唢呐杆,比用木材或锡这种金属材料制成的唢呐声音要响亮得多,声音也传得更远,更容易招揽生意、抓住人心、聚集人气。加之,不同的班社经常为了自己在当地的声誉和影响,更为了自己的生计,还经常进行两棚唢呐打对台的比试活动,对台双方在对抗中既要以自己音乐的特点取胜,同时还要想用强大的音响去压倒对方,借以显示本方的唢呐演奏水平。济宁铜杆唢呐便是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应运而生了。 从此以后,在这种以音量大、声音响亮、音色泼辣、声音传得远为基本的声音标准的追求下,适于表现热烈、欢腾的气氛,尤其适于演奏豪放、泼辣的曲调,能够迅速地聚拢人气、抓住人心的铜杆唢呐(俗称小铜杆),逐渐成为济宁地区人们钟爱的乐器。即使是在今天,铜杆唢呐都是济宁地区的民间及民俗活动中使用范围相当广泛的民间乐器,更是今天济宁地区民间的礼丧喜庆、迎神祭祀活动必不可少的主奏乐器。 经过长时间的演练再加上当地风俗民情及儒家文化的影响,济宁铜杆唢呐(鼓吹乐)艺人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不断地丰富演奏技巧和曲目,特别是融进了一些地方特色的小调、俚曲,或是将为戏曲伴奏时的唱腔或过场曲牌音乐借鉴、沿用过来,在与文场、武场乐队的组合中也常作为领奏乐器或与锣鼓结合演奏,由于声音响亮音量大,铜杆唢呐逐渐在这些组合中占有发重要的地位,到了清朝嘉庆末年间,济宁铜杆唢呐已形成了鲁西南鼓吹乐的基本组合与演奏风格和特点。至民国初年,济宁已有十几个班子活跃于周边地区。其中以刘家班、张家班、丁家班、周家班四个乐班发展尤为迅速,最为著名。至此,济宁铜杆鼓吹乐已得到济宁暨山东地区人们的普遍认可,成为鲁西南唢呐(鼓吹乐)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流派。 唢呐(鼓吹乐)艺术以其在中国民间艺术中无可比拟的特点,早已成为中国广大乡村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以较多铜杆唢呐为主奏乐器的鼓吹乐班社在济宁地区分布甚广,而以济宁、微山、嘉祥为中心的鲁南唢呐(鼓吹乐)又是山东唢呐(鼓吹乐)的一个重要支流。这些遍布于鲁西南的唢呐(鼓吹乐)班社在秉承山东唢呐(鼓吹乐)音乐特点的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演奏特点,也有着自己秘不外传的许多既可以显示自己班社特点和水平,又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演奏曲目,更具有自己独特性和代表性的绝活。其中,铜杆唢呐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不同于其他的独树一帜的主要特色。 三、济宁“刘派”铜杆唢呐的代表“刘家班” 以铜杆唢呐为主奏乐器的鼓吹乐班社主要活跃于济宁、微山、嘉祥一带,还辐射到了周边滕州、枣庄等地区。其中,微山县的“刘家班”铜杆唢呐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在微山县及周边地区甚至整个济宁地区有很高的声誉。“刘家班”世代相传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了,其代表人物刘宝斌先生是山东省济宁市歌舞团唢呐演奏家、济宁铜杆唢呐第七代传人。其既演奏豪放、泼辣,表达细腻深刻的吹奏特点可以说影响过整个济宁民间唢呐(鼓吹乐),甚至滕州一带的音乐风格,同时还对枣庄等济宁境内的其他地区甚至苏北地区的唢呐(鼓吹乐)音乐风格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刘家班”铜杆唢呐就形成并发展于刘宝斌先生的家乡——微山县昭和办事处黃卜庄村。位于山东省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因微山岛上有商代仁人微子的墓园而得名的微山县,极佳的风景秀丽之地,孕育了“刘派”平和柔美、含蓄细腻、如歌似诉的铜杆唢呐特殊的音乐风格。据刘宝斌先生回忆,其跟随作为父亲的授业恩师刘金河先生自幼学习唢呐,据其父亲讲,就其家族已有很多辈的唢呐演奏历史来看,以济宁、微山、嘉祥为中心的鲁南唢呐(鼓吹乐)是山东唢呐(鼓吹乐)的重要流派,当地艺人习惯于自称为“刘”。“刘派”铜杆唢呐(鼓吹乐)历代传承有序,名家辈出——刘金河、刘宝斌、刘红梅等享誉在外,彰显出“刘派”民间铜杆唢呐(鼓吹乐)的繁荣与发展。 刘宝斌先生的“刘派”铜杆唢呐在乐器本身的制作上,与济宁其他班社的乐器基本没有什么不同,而演奏曲目,演奏技巧、技术的运用、风格的传承、班社的建设等方面,又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如在“刘家班”主要演奏的曲目中有大量由刘家祖传多代而来的地方传统音乐曲牌,就是其他班社望尘莫及的。这些技术要求繁杂、精湛、韵味浑厚的作品,是刘家历代传人在师承祖传技艺的过程中,适时借鉴、吸收、改编或创作并保留下来的,所以听来新鲜新奇、特色别具。同时,刘家还善于将本地风俗和生活的内容纳入自己所编创与演奏的作品之中,从而使“刘家班”的音乐总能达到绘声绘色、让人流连忘返的艺术效果。 “刘家班”所使用的乐器及其组合,与其他班社乐队组合的构成也略有不同。其他班社由于铜杆唢呐是金属材料构成,而金属材料构成的唢呐杆的振动比其他如木质唢呐杆的振动效果要困难一些,所以演奏技术要求上要更加难一些,稍不注意就容易使班社的演奏活动效果大打折扣,而使班社的社会声誉受到负面影响。所以大都主要选用木质木材制成的唢呐乐器进行表演。“刘家班”主要是以铜杆唢呐为主奏乐器,外加一支笙作伴奏之用,另配以笛子和二胡、板胡等伴奏乐器以烘托乐队音乐效果。 “刘家班”铜杆唢呐民间又称铜笛,是用铜皮铸制的高音小唢呐,声音高亢嘹亮。在济宁地区一般的民间唢呐(鼓吹乐)班社中,除了常选用木杆唢呐、铜杆唢呐作为主要乐器以外,还有选用其他一些平时并不常见如管子、闷管、口哨、把卷子、大杆号等特色乐器,以增加音乐特色和效果。打击乐器一般大都采用京剧等地方戏剧的武场形式,如堂鼓、板鼓、梆子等。还有二胡等其他拉弦乐器。现在的一些乐队在演奏时,还增加了电声乐器以及西洋管乐器等,以增强在时代生活中的生存能力。 结语 济宁铜杆唢呐(鼓吹乐)艺术既是山东济宁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济宁铜杆唢呐(鼓吹乐)艺术作为山东济宁地区人们的一种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已开始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其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目前,类似的这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加强济宁铜杆唢呐(鼓吹乐)艺术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