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试析若斯坎经文歌的创作风格 |
范文 | 高玲玉 [摘 要]文艺复兴时期,在“情感说”快速扩展的背景下,诞生了一位影响时代的作曲家——若斯坎·德普雷,他的创作不再受传统理性创作的束缚,而注重表现音乐本身,让音乐富有表现力,其个性的发挥与非凡的创作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的情感追求。本文笔者将通过其作品《穷苦人的避难所》来浅析若斯坎的创作手法及创作风格,并阐述其历史地位。 [关键词]若斯坎·德雷普;创作风格;情感表达;经文歌 [中图分类号]J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6-0090-02 若斯坎·德普雷,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有天赋和影响力的作曲家.在若斯坎所处的时代,人文主义是这个时代的核心思想,文艺复兴发现了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强调人的个性自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若斯坎的经文歌创作打破了以往理性创作的主导地位。他将自己的音乐情感融入到创作当中,作品不只是简单的技巧,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情感,正如马丁·路德所说:“音符必须按照它的意志行事,而其他作曲家则必须按照音符的意志行事。[1]”若斯坎为音乐艺术带来了新的想象力,本文笔者所探索的《穷苦人的避难所》中同样突出了若斯坎的这种创作风格。他在继承前人的创作手法之时,融入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在这首四声部经文歌中,笔者感受到若斯坎的创作个性和其赋予音乐的生命力。 一、作品中的创作分析 笔者聆听完这部作品之后,不关注歌词,仅从音乐旋律本身出发,其音乐旋律的走向与节奏安排与题目所传达给人的情绪感受达成一致——题目《穷苦人的避难所》所给人的直观感受便是压抑黑暗的,而音乐旋律恰恰阐述了这一情感,这点反映了若斯坎经文歌最大的特点:由音乐旋律传达音乐情感,不同于以往经文歌须依靠歌词才能感悟到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而音乐的旋律却依靠一定规律的走向。在开篇的第1~5小节中,改变了经文歌常用的三声部写作手法,而选用四个声部,让和声织体更加丰富,多个声部共同进行让音乐旋律饱满。在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两个高声部是旋律声部,而低声部的主要作用是烘托,打破了传统的声部理性技术写作手法,从而使复调音乐有了新的表达形式,让旋律声部作为独立声部凸显出来。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16世纪和声技术还没有完善之时,若斯坎的音乐已有了和声织体的展现,在短短的1~5小节中,第1、2小节的E\\G\\B经过变化在第5小节又回到了E\\G\\B的和弦织体,同复调织体在音响上形成了对比与呼应,开篇简单音符的缓慢进行,用简单的旋律变化突出了压抑低沉的气氛。 随后,四个声部同时进行,每个声部相互配合,但也相对独立,可见,若斯坎继承了奥克冈的技术,这一部分展现了其对复调手法的熟练运用。女高声部与男低声部的旋律线条起伏程度基本一致,可以说是男低声部对女高声部下行三度的模仿进行,这样的写作手法是为了让旋律更好地表现情感,突出了旋律的丰富。在歌词写作方面,每个声部的歌词虽内容一样,但根据各声部旋律音符节奏的走向不同,音与词对位后,四声部歌词交错演唱,使情感变化更加丰富,音乐感觉上也更加深沉,将单一的模仿式的复调变为音对音的和声似的吟诵。在第10小节,女高声部出现了升G这一音符,一个小二度的进行在当时极为罕见。笔者认为,若斯坎对这个音符的运用,让音乐对接下来的音乐走向有了更强的倾向性,或者说是增强了情感的依赖性,让听众急于倾向更稳定的情感表达,给予音乐鲜活的生命力。这个音符可谓是点睛之笔,也代表了若斯坎在音乐创作当中对音乐情感的把握及其个性的自由发挥。同时这样一个音符的运用,也在听觉上造成了一种紧张压迫之感,这样的手法在整首曲子中多处出现。 随着音乐的进行,在第21小节,音乐旋律进入小高潮,女高声部与男低声部交替出現。笔者认为,男生声部是对女生声部的情感总结,在结尾处回到E这一音符与刚开始的E呼应,且女声声部在这一部分音乐旋律较之前更为丰富;两声部交错进行,加入附点音符,扩大了音乐织体,整体旋律的下行进行则突出表现了情绪的变化,随后男生声部由二分音符进入,打破了前者所营造的紧张氛围,这样紧缩扩张的节奏变化让音乐更有吸引力,可见,若斯坎在音符及节奏的运用上更加自由灵动。同时,男生声部进入后,音符的排列为E\\F\\G\\A\\B\\C\\D,由此可排列出E弗里几亚调式的音阶,结合整首曲子的乐句的结尾音E,可以看出若斯坎在当时已有明确的调式倾向,出现了主调思维和声的萌芽——结构清晰,终止清晰,同时也保证了旋律与歌词对应的形式。 在小高潮结束后歌曲进入高潮部分,四个声部同时进行,每个声部的音乐旋律各不相同,都是相对独立的存在,单拿出来一个声部都是一条完整的旋律,同时注重各声部之间旋律结合的音乐感,无论每句的开始或结束都在E\\G\\B的和弦织体上。可见若斯坎在音乐和声布局上的重视以及对复调手法的精确运用,使得四个声部相对独立却又相互关联,让音乐织体更加立体丰满。即使已到了全曲的高潮部分,若斯坎也并没有采用那么多复杂的音符与节奏,反而每个声部的音符都非常简单,基本使用二分音符与四分音符,在旋律走向上更多地使用级进的手法。可见若斯坎在创作时更加注重用简单朴实的旋律表现音乐的情感——摆脱复杂的技术束缚更追求音乐风格,用清新自然的音乐素材表达情感丰富、错落有致的音乐。 在乐曲结束的部分,四个声部的节奏变得缓慢;音符由二分音符变为全音符,音量也逐渐转弱;声部逐渐减少,似对情感的总结,这样的写作手法让结束感强烈,烘托更深刻的情感走向,颇有后来作曲家对于结尾写作的创作手法。且整体旋律下行,让情感延续,乐曲的结束音依旧停留在E\\B\\G这一和弦上,增强了乐曲的终结感。 二、若斯坎的创作风格及地位 若斯坎最大的创作特点便在于让音乐富有情感,让音乐自由发挥,强调并重视音乐在听觉上的重要性和优越感。 首先在表达情感上。马丁·路德在关于若斯坎音乐的情感表达中写道:“上帝还通过音乐来传播福音,这可以从若斯坎的音乐中见到,他所有的作品都充满着欢乐、温和、静淑与优美,这些音乐相当流畅,既没有勉强之感也没有受压抑的氛围;乐曲的结构虽受到严谨地规范,但是音乐却似云雀的歌声般。”[2]在这首曲子中,若斯坎通过和声织体的变化来表达题目所给人的直观感受——沉重缓慢,并没有过多像前人创作那般理性去思考音符与音符之间应该如何去搭配,而是从曲子的情感出发,思考如何使用音符来表现音乐,让技术服务于音乐,运用精巧的对位技术与复调手法来丰富音乐的情感,这是其创作风格中最重要的一点。情感表达同样也是其后不同时代的作曲家们不断追求的音乐创作思维。 其次在技术方面。在16世纪和声及调性手法尚不明确之际,若斯坎的音乐创作已经有了调性的倾向和和声的运用,在本文中所提到的中古调式和终止和弦的运用上都有所体现。这样的手法使得音乐结构扩大,和声织体也有了初步展现,才使得他的音乐打破了理性的束缚,有了更自由的运用,不再像数学式的乐曲,而如诗一般。并且,为了更好地表现乐曲所表达的情感,若斯坎在音乐的节奏上采用了节奏的紧缩与扩张,来渲染音乐氛围。 最后是简单的旋律。从这首曲子中便可以看出,旋律织体并不复杂,且音符走向多用级进,巧妙就在于四个声部的结合,让简单的旋律也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所以说若斯坎的音乐常用简单的旋律表现出淳朴和诚挚的信念,用朴素和谐的形式表达情感。 在这部作品中,若斯坎在继承前人的经文歌创作手法的同时,加入了自己的独到理解,与自己的创作理念相结合,可以说是对前世经文歌创作风格的概括总结,也为16世纪后经文歌的发展拓宽了道路。他运用自己非常擅长的模仿、复调、交替写作等手法,融入自己的情感表达,运用丰富的和声织体,强调音乐的重要性,加入中古调式的手法,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打破中世纪的理性音乐创作思维,让技术为音乐服务,让音乐表达更加自由,创作手法也在若斯坎笔下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结 语 笔者通过对《穷苦人的避难所》的探索,发现若斯坎的创作风格是充满着其自身个性的,关于音乐的走向或音乐情感的表达,他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尽管在若斯坎之前的作曲家們并没有这样大胆的创作思维,但若斯坎却能独辟蹊径打开一条新的创作道路,笔者可以在他的音乐里感受到他性格中自由个性的一面。这也造就了他的音乐与众不同富有生命力,让他的创作成为时代的代表,也影响了其后的音乐创作。他的音乐被称为是“专用音乐”即绘词法——用音乐表达歌词含义使歌词所描绘的内容富有生命力,这也是为什么若斯坎又被称为“音符的主人”。正如王冰、陈颖所说的:“若斯坎的音乐体现了若斯坎重视人本身、人与上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态度,将音乐作为承载情感的载体、表达情感的手段运用得淋漓尽致,真正地把握了音乐的本质特征。”[3]其多样的创作手法标志着法-佛兰德乐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让他在音乐历史的长河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注释: [1]朱敬修.西方音乐史与名作鉴赏[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37. [2][美]罗杰·卡曼.音乐欣赏课原书第四版[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0:98. [3]王 冰,陈 颖.论文艺复兴时期若斯坎·德·普雷音乐创作风格特征的美学价值[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01):95—98. (责任编辑:崔晓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