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工作室机制在艺术技能课程教学中的借鉴运用 |
范文 | 李彦明 [摘 要]各行各业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实行了符合各个行业特点的工作制度。目前,在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不断提高的形势下,人才培养手段、形式不断更新发展。艺术教育更是如此,通过借鉴社会艺术生产方式进行人才培养,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人才层次更加符合社会需求标准。真正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工作室机制;艺术生产;项目;特定团队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7-0001-03 目前,各行各业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实行了符合各自特点的工作制度。在艺术界,现代社会生产结构使艺术产业化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要形式,在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形势下,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审美层次不断提高,对艺术产品的质量的要求标准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这样,各种符合新时期艺术生产规律的生产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相继产生,甚至其他行业的一些生产方式都被引用至艺术生产行业,并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在各种艺术生产方式中,“工作室”形式是最常见的一种机制,如影视工作室、艺术设计工作室、音乐工作室等,这种生产方式的产生,使艺术生产更加专业化,更符合各类艺术的特殊规律,产品的数量、质量成效明显。 一、艺术工作室 “工作室”(studio ),从各类信息资料综合,一般是指由几个人或一个人建立的公司化组织 ,形式多种多样,由于在资金、经营、生产、人员组成等方面,在结构上与一般意义上的公司相比规模较小,因而以“工作室”的性质存在。由于工作室结构小,成员少,与一般公司相比,运作灵活,没有过多条条框框的戒律限制,从而使得工作效率更高,更具备专业化生产的特质。 在艺术生产上,工作室制度更加符合艺术生产规律。艺术生产是一种精神产品的创造,它的特点是“创作主体(艺术家)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并融会到艺术作品之中”[1]。在这个创作过程中,从客观现实的创作源泉到主观情感的想象发挥,要赋予艺术家自由创作的空间,让艺术家的想象力及艺术创作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样才能创作出的高质量艺术作品。而运作灵活、没有过多条条框框约束的工作室制度,更容易形成艺术家发挥想象力和创作力的空间,更能充分发挥潜能,在艺术作品中完美地展现艺术观点、个人理念,使艺术生产最大限度地达到精神产品创造的社会价值。相对于大规模公司,工作室机制在艺术生产中更具艺术上灵活创新优势,是更符合艺术生产创造的一种现代模式。 二、艺术实践性技能课程 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实践性技能课程一般指培养学生舞台表演基础技术的课程,它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是通过具体的实践、实操环节进行教学,通过剧目作品的排练、创编、演出,通过音乐曲目的创作、改编、表演达到学习的目标。目前,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中,艺术实践性课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中占异常重要地位,如在音乐学(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音樂剧表演”“舞蹈剧目排练”“舞蹈”等课程,都属于这一类课程。 这类实践性课程的重要特征是艺术“创作”,而且主要是“二度创作”,如舞蹈作品、音乐剧作品的学习等。“二度创作”是整个艺术创作过程的表现阶段,是实现其社会功能、社会价值作用的具体形式。“二度创作”是艺术作品在表现形式上再生产的体现,属于艺术创作范畴,艺术实践课程就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把对艺术不同的理解、认识,通过“创作”注入艺术作品当中,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通过艺术作品这个载体将生活感受和思想情感转变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使艺术作品在另一个层面体现出新的价值。 美国学者贝内特·雷默在他的《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中认为:表演课的“目标还是普通音乐课的目标——加强对本身音乐的体验”[2]“表演中对音乐细节的控制意味着对那些细节的意识。然而,我们知道,那意识多半在教师的心里,而不是在表演着的学生的心里”。[3]艺术实践性课程的教学目的还是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和表达能力,它只是通过“表演”作品的“创作”环节,也就是以上说的在对艺术作品的排演、创作中,通过教师的指导过程来实现。 可见,艺术技能课程主要是通过艺术作品的“表演”,在不断“创作”的教学环节中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两者关联差异 从艺术工作室与艺术实践性课程的性质特征分析,有不同领域性质的差异,也存在着相同性质的元素。 首先,两者有同一性质的基本属性——艺术创作。就是前面所述是以实现其社会功能、社会价值作用的艺术产品生产为目的,艺术工作室是针对具体的艺术项目进行艺术生产而达到目的,艺术实践性课程则通过艺术作品的实践再创作达到教学目的,两者基本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表演”“创作”体现艺术价值。第二,两者都是通过艺术作品这个特殊精神产品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在这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实现自我目标的过程中,艺术作品成为一个重要的载体,一句话,它们都是靠艺术作品来实现自我价值和达到既定目标的。第三,两者在体现艺术价值的方式、目的上有所不同,但是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脱离不了艺术创作的规律,都是将内心的体验和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形成物化的艺术产品。因此,两者的创作都是遵循艺术创作体验—构思—传达这一规律的。 但是,由于两者所处的是艺术领域里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在目标、功能、核心价值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工作室是物质产品生产的产物,它以生产经营为目的,生产出好的产品,得到最大利益是它的核心价值;而艺术技能课程的根本目标是培养艺术人才,它通过舞台表演的艺术实践,也就是对艺术作品的创作、加工、排练、演出等手段达到培养艺术人才的目的是它的核心价值。 四、艺术实践课程工作室机制教学的意义 现代教育方法手段丰富多样,随着社会的开放、信息社会的发展,各个领域互相渗透、相互影响,不仅是新的教育观念,其他领域、行业的新思维也渗透到我们的教育理念中来,直接打破了我们原来的固有观念,使我们的教育也打上了其他领域新观念的烙印,甚至一些新的功能手段直接引用在教育教学上。当然,这和我们现代的人才培养观念、社会对人才需求形势的改变有直接的关系。 在艺术实践性课程教学中引入能够赋予艺术创作空间、使艺术家的想象力及艺术创作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工作室机制,并把它融入教学体系中,对拓展教學手段,探索多层次教育方式,适应新时期的教学理念具有现实意义。 为培养创新型的、应用能力强的社会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中由专业指导教师进行宏观指导,由不同专业特长的学生组成综合性团队,通过具体的任务目标,由教师从理论上进行宏观指导,学生发挥各自特长进行创作,在完成目标任务的实践过程中达到学习目的。这种以团队、项目任务培养人才的形式,具有工作室机制的特征。 (一)特定团队的形成 特定团队通常是由兴趣爱好较为相近的成员组成,他们相互适应快,没有过多条条框框的要求。在艺术实践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技能特长、领导能力、合作能力,有目的地把学生进行组合,这样的团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创作的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对提高学习质量有促进意义。 (二)特定的目标任务 工作室运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有生产项目支撑,确定目标、任务,量化指标,定期检验,通过产品达到目的。在艺术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参照工作室制度,定具体任务,定阶段目标,定检验考核形式,通过实践过程、目标考核等手段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特殊的学习定位 工作室结构小,成员组成合理,从而使工作效率更高。在艺术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合理的学习团队,明确的学习目标,更能够发挥集体意识,发挥不同个体的智慧,主体意识、主动学习的观念得到提高,教师由具体指导转换为宏观指导,由讲授为主方式向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手段转换,这种学习方式正是目前我们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形成主动思考、主动创作的意识,对于培养创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有重要意义。 (四)考核分值的元素构成 工作室机制融入艺术技能课程教学体系中,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与以往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了比较大的区别,在考核成绩的分值元素构成上与传统教学形式的考核成绩界定也有所不同。传统的艺术技能课程考核,成绩通常由期末考试和平时学习表现两个方面的元素构成,期末考试成绩往往是以专业教师的综合感标准而定,平时成绩则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评价,两者综合构成课程考核成绩。而工作室方式教学,其教学环节相对复杂,每一环节都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精神、个体作用、阶段性目标的完成等,都是工作室形式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因而,工作室机制融入艺术技能课程教学体系,它的考核成绩,分值构成应体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这种培养人才的形式从学习团队的确立、学习目标的定位、学习方式的转变、考核检验的方式等,都具有工作室机制的特征。因此,社会生产领域中的工作室机制在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实践性技能课程中运用有积极的意义。 注释: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2]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259. [3]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260. (责任编辑:张洪全)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