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深化的维度与思考 |
范文 | 何骏 [摘要]高校承担着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具有生动的艺术形象,能够吸引和感染学生,从而起到丰富学生课外生活、营造良好校园环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高校美育工作要以此为出发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处理好与德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向本科教育倾斜、向本科生倾斜,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达成“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新时代;高等学校;审美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9)12-0093-04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但什么是美、如何审美,则各有千秋、各有标准,需要进行鉴别和教育,“美育”也由此进入到人类社会和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美育,也称“审美教育”,即通过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的途径,在潜移默化中对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进行情感的陶冶、健康审美力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1795年,德国诗人和美学家席勒针对由于资本主义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迅速发展,使人性产生扭曲的“异化”现象,写就《美学书简》,力图通过“美育”这一途径对其加以纠偏,借以重新塑造人文精神。美育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和学科也由此得以正式确立。 我国的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历史责任,人才培养则是重中之重,“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每所高校都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新时代高等教育各项工作、完成人才培养核心任务、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高校美育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它以培养审美情感和审美经验为旨归,是美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并从审美实践进一步上升为审美理念的双向过程。美育具有“无利害的创造和欣赏”的“无用之用”,体现为一种心胸、境界和气度。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做好高校美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合格建设人才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求学阶段是人生中最为宝贵的黄金时期。在这一年龄阶段,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急剧变化的过渡之中,身心发展和审美诉求具有突出的求新、求变、求异的个性化特点,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在强调自我的同时又常常失去自我。当下大学生的审美判断和审美活动总体说来是健康和积极的,他们敢于打破旧的审美观念,追求美的新鲜事物;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态、审美标准、意志品质存在着偏差,制约着他们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需要进一步接受审美教育,提升其境界和格局。审美教育的成果是“转化为情感的审美情绪”,通过感性教育的途径达到情感的培养与提升,它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 (二)有助于丰富学生课外生活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除了专业课程教学的第一课堂之外,各高校还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以拓展和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如运动会、文化周、艺术节、读书会等,都是个中代表。与此同时,美的具体表现种类也有很多,如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尤其是艺术美,更是涵盖了绘画、音乐、舞蹈、戏曲、雕塑等多种形式,吸引着青年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课堂学习之外,广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走向体育场和图书馆、走向博物馆和音乐厅、走向校外和自然,亲身感受不一样的美,接受美的熏陶,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和感知能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只是相对的划分,本质上并无不同,都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培养;随着科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从这个层面来说,第二课堂的作用甚至还要高于第一课堂,因为内在素质是要靠长期培养的,它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三)有助于营造良好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环境既包括有形的客观生存环境,也包括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主观人文环境;狭义的校园环境则特指具体的客观生存环境。校园是师生员工共同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审美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依托。各高校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加大教学基本设施建设,完善功能区域划分,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令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与此同时,人文传统和素养也随之日积月累,在一代又一代的学人中传承,不断发扬光大,形成各具特色的软环境。在大学生中开展各式各样的审美教育活动,要不断加大校园环境建设的投入,可以进一步装扮校园、美化校园,为师生员工创造更加优美的学习生活条件,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操,让学校的办学传统和人文精神持续不绝、绵延不断。每一位大学生、每一所大学校园都是独立个体,审美层次和审美品位各不相同,但这并不妨碍其各自对美和美好事物的追求。在这一问题上,费孝通先生提倡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给了我们启示。 (四)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美育的独立和正式开始是在20世纪初期,中国现代美育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实际上有两个来源:一是中华传统文化,二是西方现代文明。1931年5月,蔡元培先生著文《二十五年来中国之美育》,指出“美育的名词,是民国初年我从德文译出,为从前所未有”,“最近二十五年,受欧洲美术教育的影响,始着手于各方面的建设,虽成绩不甚昭著,而美育一名词,已与智育、德育、体育等同为教育家所注意,这不能不算是二十五年的特色”。中国的美育虽然起步较晚,而且是在“西风东渐”的大背景下开展起来的,却走出了一条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前进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个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功不可没。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从孔孟之道到陆王心学,从汉赋乐府到唐诗宋词,从戏曲绘画到舞蹈音乐,无不为审美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優质教育资源。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大学生既可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也可以加深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高校美育工作深化的五个维度 有学者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实现我国‘十三五既定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理论指南,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高校美育工作作为高等教育和人民社会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当以此为引领,在五个维度上持续深化,取得更大成效。 (一)高校美育工作要坚持创新发展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要着眼长远,切实推进大学生审美教育在理论和制度、科技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创新。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组织编写体现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教材、讲义,开设审美教育相关课程,积极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尝试新的教育方法,将翻转课堂、雨课堂和MOOC等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大学生审美教育教学中,提高教学成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發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充分利用新一代5G互联网和大数据带来的科技进步红利,借助3D、4D和vR虚拟仿真显示技术,再现人类文明的往昔历史、自然世界的千奇百怪和浩渺宇宙的宏伟阔达;拓展校内外审美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实习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艺术、走向生活,切身感受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美,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和体验。 (二)高校美育工作要注重协调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既有自然性也有社会性,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大学生作为一个个具体对象来认真对待,统筹协调个体发展在不同方面、不同阶段的诉求,充分满足他们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从另外一个层次来看,美育工作也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等一样,是高等学校工作的题中之意,有力推动了“立德树人”目标的最终实现。高校不仅要“坚持改革创新,协同推进”,还要“加强美育综合改革,统筹学校美育发展,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进一步“整合各类美育资源,促进学校与社会互动互联,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美育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氛围”。 (三)高校美育工作要强调绿色发展 美育说到底是事关人的教育,是事关人的主观思想和审美意识的教育。美育具有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功能,自然是人类审美对象和意识的最初来源,时至今日也依然如此。人类审美的理想境界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成物我两忘、物我交融的状态。在审美世界里,先于人类而存在的大自然不再是孤立的客体和原始的素材,而是富有生命、品位和灵性的审美对象。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人们在对绿色自然景观的审美中可以敞开心扉、卸下块垒,远离都市尘嚣、追求精神自由,臻于“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人类在审美活动中秉持超越功利而非实用主义的态度,把大自然作为富有情感和生命的对象加以“人化”,可以在陶醉于欣赏自然的同时感悟自然规律和人生哲理,“某些自然美并不是以其形式的优美给人以美的感受,而是以其形式的壮美象征着某种理性力量和道德原则,从而给人以极富哲理的美的启示”。 (四)高校美育工作要突出开放发展 美育的前提和基础是美学,“美学”作为一个概念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于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他将其命名为“Aesthetic”;“美学”作为一个学科主要研究的是审美活动,即人类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属于精神文化范畴。美学的起源在西方,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代表人物,如叔本华、尼采、杜威、弗洛伊德、海德格尔、杜夫海纳、伽达默尔等,积累沉淀了大量理论和经验。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现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多变的发展态势,总体上以“美育转向”为主。美学逐渐由单纯的理论探讨落实到具体的实际操作中去,美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学界关注的焦点逐步向美与人生关系的探索、人生美学靠拢,希以弥补现代化进程中人文精神的缺失,“贯穿整个西方现代历程的人文主义美学思潮,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人生美学,也就是广义的美育”。这既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学习借鉴的重要来源。 (五)高校美育工作要落实共享发展 1088年建立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其最初形态就是师生共同体,大家在一起共同分享知识、智慧和经验。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各国大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大学文化,如英国的“崇尚人文、注重理性”,德国的“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美国的“融入社会、多元开放”等。但无论怎样演进,大学都是以建立在专业知识和学术权力基础之上的有机整体出现,大学作为人类文明精神家园的属性始终如一。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既是大学得以存在的条件,也是大学实现发展的动力,更是师生员工奋斗的目标。高校长期坚持开展审美教育,既要着眼于大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也要注重校园文化和品位的提升,让师生员工共同分享美育工作深化带来的丰硕成果。 三、高校美育工作深化的进一步思考 高校美育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工作,需要我们长期坚持。除了应当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五个维度上有所突破之外,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社会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科学体系,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指导思想。马克思作为其主要创始人,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各项工作开展的理论指针,高校美育工作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马克思主义组成的重要一环,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和教育思想交融而生的理论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具体的、社会之中的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出发点,也是其落脚点。马克思认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得规律来建造。”按照美的规律去建造人,就是一种对人的审美的教育。 (二)要向本科教育和本科生倾斜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由精英化、普及化向大众化的发展,开启了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新征程。2018年6月,教育部组织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本科教育引起各方高度关注,需要采取坚强有力的措施推动高等教育迈上新台阶”。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本科阶段是大学生最可宝贵的求学阶段。“本科不牢,地动山摇。”做好和深化高校美育工作,要做到“以本为本”、向本科教育倾斜,本科教育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是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的成型期”,要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打牢成长发展的基础”。要构建全校联动的“大美育”工作格局,做好顶层设计,结合学校实际和地域特点,打造特色审美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专业教师、辅导员和管理人员等三支队伍的不同作用,利用校内校外两种资源,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 (三)要处理好美育和德育、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 从1999年开始,美育被正式列入国家层面的教育计划和工作方针,高等学校作为先行者和排头兵,在美育工作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也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有认识不清、定位不准的问题,部分高校存在用德育取代美育、用艺术教育代替审美教育的现象,忽视了美育本身的属性和特点,阻碍了审美教育的发展。我们认为,美育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美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具有独立的学科属性,是高等教育全面育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途径和教学手段。从根本上讲,美育与德育有着十分密切的理论联系,但美育绝非是德育的附属品;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开展的重要途径和平台依托,“缺乏美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缺乏艺术教育的美育,肯定不是完整的美育”。 四、结束语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历史使命;做好大学生美育工作,既是高等教育应有的题中之意,也是党和国家对高等学校的热切期待。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对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更加具体的明确要求。美育能够以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生动形象来吸引和感染学生,帮助他们深刻认识人们的日常生活、梦想理念和不懈奋斗,让他们在美的环境中、在美的熏陶下,受到生动的品德意志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了解历史、认清现实,更好地实现综合发展、均衡发展。在具体实践中,高校美育工作只能坚持不能放弃、只能加强不能放松、要逐步构建起“大美育”的工作机制,利用各种美的内容最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达到“以美育美、以美造美”的效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