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师音乐学专业声乐小组课课程思政探究 |
范文 | 陈绚 [摘 要]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这就要求除思政课程外,在专业课的教学与实践中,要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方面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全员、全课程、全过程育人。作为音乐学专业重要的基础技能课程之一的声乐课,如何在这一要求下顺利推进课程思政,在教学中实现专业学习与思政育人相得益彰,给教师提出了教学模式改革和探索的新要求和新方向。 [关键词]高师;声乐小组课;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7-0001-03 声乐课是高校音乐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和骨干课之一,目前大部分院校对音乐学专业的声乐教学都采取小组课的模式教学。基于全国高校全面推行课程思政这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如何在声乐小组课有效实施“课程思政”,在专业教学的同时贯穿立德树人的目标,确保专业学习与思政育人相得益彰,真正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给教师提出了教学模式改革和探索的新要求和新方向。 一、教师转变观念,融思政于专业教学中,润物细无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主导作用。课程思政要靠教师来落实,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大学课堂纯知识灌输、单向传递的教学观念和习惯,要融思政育人于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作为非思政课教师,思政育人责无旁贷,从观念认识上首先要重视起来。因此,推行课程思政,就要充分调动每位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和积极性,提高教师育人能力水平,开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新局面。“声乐教师和所有各种类的教师一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人类文明火炬的传送者,是一种崇高的职业。所以和其他教师一样应当是一个正直高尚的人,一个热爱学生、热爱本职工作、有社会责任心的人,在做人方面对学生有良好的身教。”[1]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水平及教学能力,自身的师风师德、理想信念价值观必须要过硬,要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努力看齐,做好立德树人的典范。 声乐小组课课堂教学方式有别于其他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其近距离、面对面、4~5人的学生人数等这些特点无形中拉近了师生距离,方便课内互动与交流,也方便教师能顾及每一名学生。正是这样的形式与氛围,给教师提供了便利的思政育人的条件。只要教师形成了思政育人的意识,提高自身师德修养,具备了思政育人的能力,就能在课堂上不只是单纯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是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主动融入思政理念,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丰富并优化教学方法,利用好教学曲目,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所蕴含的背景、思想、情感、审美、精神、信念等明确地传达给学生,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实践,发挥曲目中所包含的价值引领的作用,做到课程与思政的完美融合,润物细无声。 二、合理设置课程目标,科学制定课程教学、育人双大纲,使教学与思政无缝对接,水到渠成 音乐学专业的声乐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核心技能课,长期以来比较注重学生学习发声基础知识与掌握演唱技能技巧。在课程思政前提下,课程定位、功能及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育人目标都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来确定“怎么培养人”。 首先明确培养目标,音乐学专业声乐课除了对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掌握,同时还应自然、深入地融入课堂育人,切实打造“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 知识目标:通过系统、科学的歌唱理论的讲授结合发声演唱技能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声乐演唱艺术的基础理论和技能技巧,能较准确地理解和演唱不同风格曲目,具备分析、处理中小型声乐作品能力。音乐学专业有别于音乐表演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大部分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因此,具备分析处理中小型声乐作品的能力对于一名音乐教师来说很重要。 能力目标:要求学生不但要具备一定水准的歌唱实践能力,还要掌握基本的声乐教学方法,且具备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和参与、辅导社会声乐艺术活动及服务地方的能力。这个目标的制定就是为学生即将走上教师岗位做能力上的准备,不但能唱,还必须会教。 育人目标:通过声乐小组课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在教育教学中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根本任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并凸显艺术课程对学生审美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促进学生思想行为的全面提升,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有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和培养目标,就要落实课程教学和思政育人“双大纲”的要求。给课程制定切实可行的双大纲,就是要在课程大纲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巧妙融合并渗透到备课、授课、实践、考核、展演等教与学的全过程。 艺术教育对人的思想品德、行为意识、理想信念、审美意识、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的影响是直接而又深刻的,声乐小组课课程思政育人点與课程专业知识点的衔接也应是自然而又深入的。二者衔接思路有二,一是精心选择安排适合思政的教学曲目充实进课堂;二是在原有教学曲目教学进行中着重将育人点加以提炼、引导。教师在对课堂曲目进行内容、背景、情感等方面讲解时引入思政育人点,将教学与思政无缝衔街,利用教学思政育人,水到渠成。 三、课程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生动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 目标、大纲都明确了,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在教学中实施思政育人。声乐课独特的授课形式与内容决定了其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性:其一,亲近的师生关系与近距离、开放、融洽的课堂氛围;其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特点。声乐课教学就是伴随着理论讲解的大量的发声练习及歌曲练唱的实践。这些特性决定了本课程的思政教学可以在课堂上以多种方法、不同形式呈现出来,并且通过与学生互动交流、演唱实践生动地体现。 在教学中,可深入挖掘教學内容的思政元素,并作为重心进行明确的切入和讲解。比如可以通过经典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大森林的早晨》等曲目的学习和演唱,来启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审美情趣方面的感受能力,并通过感受曲目塑造的形象美、韵律美、意境美等方面完成审美培养与课堂教学衔接,达到以乐育人的目的。 再比如可以利用小组课多人上课的优势,选择《保卫黄河》《黄水谣》等类型曲目进行教学和排练。这两首歌曲都选自《黄河大合唱》。“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整部作品以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深厚的气魄,成功地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形象,抒发了中华民族愤慨雄浑的情感意志。”[2]除了爱国主义情怀、革命精神的教育,同时借机对学生进行集体意识、团结协作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教育,这些能力意识的具备也是思政育人目标的重要方面。 课程思政理念下,声乐小组课的教学应强调专业学习过程中的育人环节。针对授课内容中的育人点及不同侧重点,可采用多样化的授课形式,如讲授与示范相结合、演唱与观摩相结合、技能教学与经典剧目片段排练相结合以及演唱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融专业技能训练、演唱实践能力培养及思政为一体。声乐课程 思政的一大优势是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教学曲目本身就包含大量的思政内容,如颂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爱国爱家情怀的,歌颂抗战英雄、抗战精神的,描写劳动人们创建新社会的,鼓励从军报国的,歌唱富强文明新中国伟大复兴的等等,如能巧妙利用则事半功倍。 如教学曲目《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两首曲目,是经典老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在以往的教学中可能更多的关注点在歌唱技能技巧的掌握与歌曲情真意切的演唱上。而基于课程思政要求,在教学上可以采取教学演唱与观摩(观看电影片段)、技能训练与情境模拟排练相结合(分角色模拟影片情境)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则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挖掘影片中的各种元素,以便更深刻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影片的核心思想、创作背景等方面内容,通过演唱歌曲感受生动、深刻、形象的角色塑造,使学生们感同身受地理解革命战争时期英勇无畏的战士艰苦卓绝的斗争,穷苦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小主人公内心坚定跟党走的决心和信仰,从而感受到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增强爱国热情,达到融思政于教学的目的。 在教学内容具体实施方面,可在保留原教学计划中的优秀中外经典曲目为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再补充一定比例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并以阶段课的形式在教学中加以实施。阶段的划分可以分不同侧重点开展,可以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也可以审美能力培养为主线,或者综合思政育人随机进行。比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思政内容的授课,可以将我国从解放旧中国成立新中国直至建设文明、富强、民主的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以不同发展时期为依据划分阶段,将各个时期思想性、艺术性高、感染力强的优秀声乐作品融入教学中,通过具体、生动的音乐形象和画面融入思政,让学生被触动、被感化、被激励,增强爱国主义情怀以及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除此以外,还可以选择一些歌颂当代楷模和身边优秀人物与事迹的声乐作品充实进教学曲目里面,一来为教学内容增加新鲜血液,二来让同学们的思政教育也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 这几个月以来,我国乃至全世界都遭受到新型冠状病毒的猛烈攻击,目前全世界已经有十万多人失去生命,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灾难。而在如此肆虐的疫情面前,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一切从人民的生命安全出发,无数的医务工作者、警察、志愿者、社区工作者等等岗位上的工作者们,勇敢地站在防疫战的第一线,舍生忘死,终于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这是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可望而不可即的,而这其中,又有多少感人的事迹,无名的英雄!很多优秀的抗疫声乐作品也应运而生,把抗疫作品充实进教学内容里,对亲身经历过的学生们来说是最好的思政教育。 四、采用多种考核评价方式,努力实现提升能力与思政育人齐头并进 全方位育人包含课程思政的知识学习、能力提升及价值引领等多方面,因此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一定要注重检验这些育人成果。可以采取多种考核评价方式多管齐下的综合考核办法,以考促教,以教促学,使学生专业学习、能力提升与品德修养进步的要求均能实现。声乐小组课的考核和评价可以以以下多种方式综合考评: 1.将平时参加排练和舞台实践的作为考核评价依据之一; 2.将课程期中与期末声乐观摩考试作为考核评价依据之二; 3.将课程结业汇报音乐会的排练和演出作为考核评价依据之三; 4.将平时上课完成作业情况作为考核评价依据之四。 声乐小组课课程思政教学成果汇报音乐会,节目可根据以上教学阶段组织独唱、多声部演唱、小组表演唱、剧目片段展演等丰富多样的形式组成。既展示了专业学习成果,又锻炼了实践能力,思想、行为、意识都得到了影响与感化,一举三得。 总体来说,类似声乐小组课之类的艺术类课程思政育人内容可涵盖多个方面,要突出培育学生真挚的爱国之情、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师就要善于利用教学内容中的点点滴滴的思政元素,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训练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爱国主义、民族情怀的渗透和政治认知、道德素养的提升,真正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 注释: [1]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307. [2]胡郁青.中外声乐发展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28—229. (责任编辑:张洪全)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