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互联网+”时代声乐器乐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范文

    刘朝碧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时期,教育部适时提出“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全国各地各院校都实施了远程网络教学模式,加快了“互联网+教育”改革步伐,也让互联网教学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在教学模式上大胆创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上进行转型,呈现出稳步创新的趋势。通过总结与研究疫情防控阶段的实践经验,本文探索了“互联网+”背景下声乐器乐等实操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路径与方法,为高职院校“互联网+”音乐教育提供教学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教学;OMO混合模式;声乐器乐课程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7-0001-03

    此次疫情发生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全面开展网络教学,全国教育系统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模式转型,运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手段开展教学工作,出现了“网络直播课堂”“空中课堂”“课程超市”“IPTV同步网络课堂”等多种模式,[1]掀起线上教育浪潮,线上教学成了疫情防控期间教育行业的主流。声乐器乐课程也经历了这场变革,加入到了这场教学改革的洪流中,进行了历时两个月多月的完全线上教学的实践教学。

    一、网络教学环境下声乐器乐等实操类课程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声乐器乐等实操类课程在教学上面临的主要问题、困难与挑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与学生使用的终端设备限制了技术教学

    高职高专院校声乐器乐实操类课程是所有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或基础课程之一。声乐器乐等实操类课程具有即时性特点,其直接性、互动性和时效性决定了对所使用设备的要求更高。[2]教学平台的不完善,学生终端设备的不统 一,网络速度的不稳定,学习环境的不规范,造成了声音的失真、声音传输的延时、噪音的干扰等困扰,使声乐器乐课线上教学受到干扰和局限,达不到实际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教师网络信息化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教授声乐器乐等实操类课程的教师,整体上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知识薄弱,提高教师网络教学的综合能力,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跟上“互联网+”教学时代的洪流,才能在网络教学中制作出优秀的教学文件,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

    (三)教学内容的制作有待精细化处理

    1.摸索阶段的声乐器乐网络教学资源主要是任课教师个人收集整理出来的参考资料,或个人录制的讲解视频及PPT等文本资料,受教师自身的信息化水平的限制,教学资源的制作水平以及教学材料的来源仍较单一,缺少优化与整合。

    2.尚未组建《声乐/器乐》教学内容精细化制作团队。声乐器乐课程作为实操类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教学内容由两个方面组成:技术教学,理论教学。技术教学与音乐理论教学在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上有较大区别。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调整,它就会成为教学网络化的障碍。

    3.技术教学尚未个性化进行。由任课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定制的教学方法与内容,这个环节是充满个性化的,也是技术教学的特性。这方面任课教师有着极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4.理论教学尚未做统一性要求。音乐理论教学以教科书等书籍及辅助学习资料为主,实际教学过程所涉及的更多是文本类内容,比较适合采用网络化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效果。这个环节就需要有规范性、共性与统一性,需要教学团队的协作编撰。[3]声乐器乐课程是一个完善而独立的课程,教师队伍是声乐教研室(课程组)或器乐教研室(课程组)为基层教学团队。目前的声乐器乐网络理论教学是教师各自为战,互不干涉,尚未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网络声乐器乐理论教学体系。

    (四)教学平台设计还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当前运用的部分教学平台,其系统设计智能化程度有待完善与提高,尚不能完全满足如声樂器乐类特殊课程的需要,比如声音的失真问题、声音的不同分贝的录音与传输问题等,以及即时性互动教学、大数据分析和作业考核要求。

    二、声乐器乐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对比分析

    正常情况下,声乐器乐等实操类课程课堂教学一般是小组课和集体课,小组课是一个老师对一至四个学生,集体课是一个老师教授10人以上教学。大都在琴房内采用面对面教授方式,优势是通过现场教学使每个学生立即得到指导和启示,学习效果会及时体现。网络条件下进行声乐器乐教学,教学环境,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完全改变,而教学内容是不变的。[4]为保证教学质量不受变革的影响,甚至在变革中获得提升,我们对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进行比较是必要的,从比较中得出两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下的优势与不足,寻找出更优化的教学方案。

    从上表中可看到,声乐课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各有优势,互补性非常强。OMO(online merge offline)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正好满足了这样一个教学需求。恢复课堂教学以后,线上线下融合将成为常态化教学模式。

    三、声乐器乐实操类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的重构

    声乐器乐等实操类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的转型与创新,需要根据实践教学经验,总结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对声乐器乐网络教学课程内容、课程设置、网络课程和面授课程时间分配比例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并制订且切实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

    (一)加强教师队伍培训与课程设置改革

    教师的现代化技术运用水平,是进行网络教学的基础。声乐器乐等实操类课程教师必须进行一场由内而外的深刻变革,教师队伍除了不断提升教师个人的音乐修养和专业能力外,更要加强信息化技能学习与培训,增加现代网络技术知识储备,提高网络技术运用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适应网络教学的需要,跟上网络教学不断革新的步伐。将声乐器乐等实操类课程和“互联网+”融合,从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技能训练需要出发,整合各类教学资源,运用各种科技手段制作教材,采用符合声乐器乐的网络技术,给学生提供真正具有学习成效的课堂。

    (二)优选整合网络教学资源

    目前,声乐器乐网络教学资源众多,知识体系是碎片化的,专业水平也参差不齐。[5]海量的信息资源,对于专业经验水平低的学生而言,如果不进行优选整合,学生会淹没在信息的海洋,迷失学习的方向,陷入学习负担重而学习效率差的困境。

    1.每个课程或每个老师,都对本课程设定教学内容。学生网络学习,首要任务是完成教学内容规定的学习任务。这些学习任务由教学团队或任课教师制作的微课、慕课、课件、讲义等文件或视频。

    2.学生网络学习参考资源,须由教研室研究、甄别、筛选,提供规范化、系统化的声乐器乐教学视频课程供学生参考。提供给学生本专业一流的教学视频作为自主学习资料,以声乐课程为例,主要选择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声乐课程、邹文琴教授、金铁霖教授、温可铮教授、黎信昌教授、周小燕教授、廖昌永教授等名家的系统化声乐教学视频、中国大学MOOC相关课程作为辅助学习资源。文本资源以各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制作的PPT等教学课件为主、各院校优质课件为辅。通过整合优选教学资源,变学生被动学习为课前预习、实现自主学习,提升学生鉴赏和学习能力。

    (三)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教学内容的制作水平

    1.加强教学文件制作的技术化、智能化水平。

    对“互联网+”声乐器乐课程的设立,必须实施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对网络课程内容设置、教学团队协作进行精心组织与评估,抓住教学与实操训练重点,帮助学生树立主体观念,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2.运用AR技术,引入形象化、动态化、可视化网络教学。

    技术进步为声乐教學革新提供了可能,运用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巧妙融合的AR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采用三维建模、多媒体、传感、智能交互等技术手段,将计算机生成的声乐器乐教学的文字、声音、音乐、视频等虚拟信息模拟仿真后,应用到声乐器乐课堂现实教学中,从而实现对课堂教学真实世界的“增强”。

    以声乐课程为例,传统的教学里,听得见却看不见的:呼吸训练、打开喉咙、声音高位置、喉头位置、呼吸支点、共鸣腔体等。老师们在教学中极尽所能地去形象比喻、手舞足蹈,有时真有黔驴技穷的感觉。声乐理论教学,老师永远都是老生常谈,旧话重提。以呼吸理论为例,老师们反复讲“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也”“气动则声发”,呼吸是声乐学习最主要的基本功等。运用AR技术制作动态的、可视的声乐教学文件,用新的表达方式展示:歌唱呼吸、打开喉咙、喉头位置、共鸣腔体的动态的可视化教程,让学生能够看到歌唱呼吸的位置与发声结合后的动态发展;喉咙打开的动态轨迹、声音位置的动态模型等之前只能言传身教却不能看到的歌唱要领,对声乐教学将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如同各个领域的数字化建模技术,制作构建出的心脏数字模型以及各脏器的数字模型对医学院学生解剖学教学起到很大作用;飞机发动机构造模型,对航空学院等工科学生熟练掌握机械内部结构发挥巨大作用。驾驶学校的数字化动态模拟教学、地震发生过程模拟等。同样,通过5G、AR、VR技术开发声乐器乐结合现代数字化技术建立呼吸器官、发声器官、人体结构数字化模型,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运用动态形象化教学,仿真模拟展示声乐学习训练的过程,结合课堂实操训练与示范教学,将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技术训练理论学习变得更生动有趣且富有成效。[6]学生将得到美好的学习体验,使理论教学变得更直接、更简单、更有效。

    (四)实施《声乐/器乐》网络教学平台升级与教学设施设备升级改造

    网络教学是依靠网络技术为支撑,以终端设备为学习条件。尽快克服和完善在过去两个月网络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是提高《声乐/器乐》课程网络教学的前提。完善教学平台、统一学生终端学习设备、保证网络传输速度稳定,规范学习环境,避免声音的失真、声音传输的延时、噪音的干扰等困扰,使《声乐/器乐》课线上教学不受干扰和局限,达到比实际课堂教学更好的教学效果。

    “互联网+”教育时代,要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重要位置,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音乐教学理念,实施声乐器乐网络教学平台与课堂教学设施设备的升级改造,实现声乐器乐课堂教学的根本性改革。信息化教育正迈向云智能时代,通过运用先进技术开发建设声乐器乐网络教学平台,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VR等融入到声乐器乐等音乐类课程教育教学中,打造高质课堂,改进考核方式,通过精准教学和自适应学习系统,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新,大力提升教学水平,实现声乐器乐教育教学质的飞跃。

    结 语

    疫情防控成为当前的常态,声乐器乐等实操类音乐教学课程必然要进行改革,线上线下OMO教学高度融合创新模式必然成为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发展趋势,也将迎来高职高专音乐教育的新时代。

    注释:

    [1]彭 芳,张黎明,向静雯.基于微课教学模式在“声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评鉴,2018(13):94—95.

    [2]苏丽丽.SPOC理念下的声乐教学论课程教学模式设计[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6(02):114—118.

    [3]赵 芊.论高校声乐教育发展的新方向[J].音乐创作,2018(12):188—189.

    [4]沈佳文.基于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声乐教学研究[J].北方音乐,2017(20):147.

    [5]李芳屹.高校声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北方音乐,2020(06):143—144.

    [6]赵丽娟,王 涵.高师音乐表演专业声乐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研究[J].黄河之声,2020(04):87.

    (责任编辑:张洪全)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6: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