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市场需求影响下的当代民族室内乐创作 |
范文 | [摘 要]民族室内乐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器乐艺术,是民族乐器合奏的重要形式,在当代展现出中国民族器乐的独特艺术魅力。民族室内乐是我国民族器乐演奏不断发展演变的重奏艺术形式,是民族音乐新时代展现的新面貌,其丰富的表现力得到众多作曲家的喜爱,带动民族室内乐创作蓬勃发展。本文简要回顾民族室内乐的发展历程,分析当代民族室内乐发展面临困境,基于市场需求导向探讨当代民族室内乐创作发展。 [关键词] 市场需求;当代民族室内乐;创作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0)10-0081-03 [基金项目]2019年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校级课题项目(2019-G08)。 [作者简介]廖予宁(1977—?),女,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广州?510630) 室内乐借鉴西方重奏艺术形式,民族室内乐发挥民族乐器特色更具优势,民族室内乐形式音乐得到国内关注,不仅因其发挥不同乐器特色属性,更因其具有较高艺术表现力。近几十年发展中从照搬西方模式到当今中西交融,以民族声音为创作基础,民族室内乐创作走出特色道路。以民族室内乐创作发展为主线,剖析民族室内乐具备特性,探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市场需求导向下民族室内乐的创作发展,以期引起更多学者对民族室内乐传承发展的关注,推动民族室内乐创新发展。 一、当代民族室内乐概念的厘定 室内乐是音乐的古老表演形式,最初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关于室内乐的概念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最早始于宫廷音乐,在欧洲贵族城堡中为王公贵族演奏,现在被认为是小场所演奏的音乐,与交响乐等音乐形式有本质不同。17世纪末,室内乐有多种组合形式,根据所用乐器种类有不同分类[1]。现代室内乐重奏组合形式通常依据作曲家意愿选择对音色把关。 民族室内乐由西方室内乐发展延伸,目前对民族室内乐的概念尚无特定统一诠释,主要指结合我国民族音乐的室内音乐。许多专家认为民族室内乐是中西音乐融合后衍生的新音乐形式。其实我国原始社会已出现室内乐,最初人们为祭祀祖先铜管音乐表达对神灵的敬畏。20世纪后期,随着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我国民族室内乐得到很大发展,各种小型演奏不断涌现,90年代后出现许多年轻音乐家相互合作形成组合团体。如人们熟知的女子十二坊为典型代表,演奏者通过演奏中国特色传统乐器使音乐展现浓郁中国风,技巧旋律具有中国民族音乐特色,为中国民族室内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于当代民族室内乐体裁的称谓,学界尚无统一定论,各领域研究者加大对民族室内乐的研究,当代民族室内乐有新型民族室内乐、现代民族室内乐等不同称谓,对相关研究梳理发现明确分类模式按演奏乐器组成划分,但分类原则不统一。将演奏乐器中西混合形式称为混合室内乐,界定民族室内乐须对乐器形制进行界定,当代民族室内乐由专业作曲家创作,当代性体现为创作技法自由灵活,具备时代赋予典型化东西文化气质交融时代特质。 二、当代民族室内乐的发展历程 著名作曲家鲁日融提出,中国民族室内乐早于欧洲,早期的中国民族器乐合奏形式,如广东音乐等多以齐奏为主,充分体现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旋律特点,民间音乐种类是当代民族室内乐发展雏形。民族室内乐发展创作始于20世纪[2]。20世纪初,西方音乐文化发展逐渐传入我国,中国传统音乐受到西方音乐文化冲击,在西方音乐表现形式影响下中国传统音乐发生变化。随后一批作曲家对民族室内乐创作,主要作品有1937年王培伦改编《青莲乐府》,1956年雷雨声创作三重奏《春天来了》等,被视为首批民族器乐重奏作品。60年代,胡登跳在深入研究民间合奏音乐形式基础上,借鉴西方作曲技法,以二胡、中阮等乐器为主奏,探索四线五重奏形式,创作以《跃龙》为代表的20多首重奏作品,开启民族室内乐专业化发展道路。 20世纪末,受专业院校推广,民族室内乐形式得到关注,大批专业作曲家投入创作涌现众多好作品。如周龙的《空谷流水》、朱践耳的《和》、高伟杰的《韶Ⅱ》等。好的作品推动民族室内乐组合发展,如早期创立女子弹拨乐五重奏等组合为民族室内乐的开拓者。进入新世纪,民族室内乐得到重视推动,多所专业院校开设课程培养专业人才,许多国家级赛事设立民族室内乐组合奖项,如金钟奖等,央音、中音等院校为领军人物。上海音乐学院延续民族室内乐开创者胡登跳丝弦五重奏思路,创新推出“金豈組合”举世闻名,打造上音品牌组合形式,民族室内乐发展引领全国音乐院校。中央音乐学院在唐建平等杰出作曲家及章红艳等优秀表演演奏家带领下打造意境室内乐团,徐阳教授创建的阮族乐团等民族室内乐组合,在探索传统与现代交融重奏艺术中收获颇丰。 中国音乐学院在刘德海创办女子弹拨乐重奏组影响下创立华夏室内乐团,经长期实践探索乐团发展成为中国实力最雄厚的民族室内乐团之一,乐团成员在传承经典民族音乐道路上走出独特风格。近年来更是有多种形式的室内乐团在音乐舞台上绽放异彩。如上海馨忆民族室内乐团、广东音乐组合《南亭会》、女子水晶乐坊等。在2019年举办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中,传统组合和非传统组合的比赛异彩纷呈,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民族室内乐组合,为全国人民带来了很多优秀的室内乐作品。还有由广东卫视打造的《国乐大典》,以创新式的音乐竞演节目的方式和综艺的崭新形式把新型的民族室内乐推广到了更多的大众文化生活中,为民族室内乐与文化市场的接轨创造了更多的途径。这些作品的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均体现出民族室内乐创作题材,技法等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三、中国当代民族室内乐特征刍议 民族室内乐由西方音乐体裁衍生,须具备民族器乐演绎民族语汇的核心。主旨是以传统音乐文化为创作基础,与西方作曲技法融合创作中华民族审美情趣作品。民族室内乐创作相比传统民族器乐创作形式要求作者更具备专业创作手法,保留民族特性,充分展现民族多样化组合形式。中国民族室内乐应具备母语创作,多元化音乐创作特征[3]。 创作是民族室内乐艺术形式发展的内动力,保留文化特性是民族室内乐创作发展的关键。中国作曲家重要的是拥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民族室内乐创作发展中作品共性体现在民族语汇、作曲家艺术气质、创作风格不同,但选择母语为创作语汇是共同点。现代民族室内乐创始人胡登跳创作20多首室内乐作品,以传统文化的基础体现新时代气息,代表作《欢乐的夜晚》,乐曲以古筝回滑音等特殊演奏技法模仿民间戏曲锣鼓点,充满浓郁民族风,其创作理念对民族室内乐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如王云飞创作的民族室内乐《武生》,用琵琶模仿鼓、锣、镲等传统戏剧打击乐,惟妙惟肖;王丹虹创作的《梦入江南》《沙漠玫瑰》;罗紫艺创作的《荔湾映月》;陈思昂创作的《海心沙》等。作曲家们各具特色,但作品均以地方特色的音乐语言与崭新的创作理念相结合,呈现出与新时代气息息息相关的具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在优秀作曲家的执着坚守与大胆创新下,民族音乐焕发新的活力,民族室内乐创新发展中应不忘传统,是民族室内乐永葆艺术魅力的关键。 民族室内乐创作在多元世界音乐文化呈现和而不同的姿态。民族室内乐多元化音乐创作体现在创作手法、语汇与表现形式方面。作曲家在音色运用等方面大胆尝试,运用创新思维拓展民族乐器表现力,如谭盾室内乐作品《双阙》选择扬琴与二胡乐器形成音色反差,突出扬琴敲击动感和二胡旋律歌唱性特点。运用非常规发音方式,如扬琴滑音指套、二胡双弦演奏等。李宾阳室内乐作品《呼吸Ⅱ》用非常规音色搭配乐器演奏,设计琵琶演奏者人声,在泛音、旋律演奏中设计声部进出位置,五件乐器融合形成丰富的音响色彩。 21世纪音乐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交流,民族室内乐作品广泛吸收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借鉴世界音乐文化创新。如戏曲音乐元素创作的琵琶、竹笛三重奏《京韵悠悠》,吸收陕北民歌创作的《夫妻逗趣》,借鉴葡萄牙音乐风格创作的《亚婆井》及融合阿拉伯等多种世界音乐文化元素的《扣连环》等。作品不拘泥于中西方地域及传统与现代时间音乐,将多种音乐元素融合呈现丰富的音乐效果。 中国民族音乐具有独特审美体验,包含对历史的沉思,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理念的呈现,民族审美心理指引藝术创作,对民族审美意识的追求是民族室内乐创作的重要特征。中国民族音乐审美意识不断发生变化,西方艺术观念传入影响中国民族音乐审美意识。如叶国辉创作的《日落阳关》,乐曲以E为中心音进行衍生发展,具有中国传统审美意趣。当今中国民族室内乐创作着手传统文化创作基础,注重传统哲学思想情志表达,如杨立青采取民间音调构思的《四》,作品在散乱混沌中呈现道家返璞归真的音乐审美。 四、市场需求导向下民族室内乐的创作发展 我国室内乐自周朝已经出现,但正式的民族室内乐作品确立在当代。我国民族室内乐受西方音乐文化影响得到发展,但目前创作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在人才培养、作品创作及社会普及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民族室内乐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部分,需要重视全面改善。在当今市场需求导向下,民族室内乐创作发展需要立足传统音乐基础进行创新,培养专业优秀的民族音乐人才,加大对民族室内乐的普及推广,推动民族室内乐持续发展。 民族器乐组合的特殊性为创作者提供了广阔艺术空间,作曲家创作手法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一些可复演推广的作品占据民族室内乐的舞台。当代作曲家受西方作曲技法影响盲目模仿,往往忽略了民族音乐本色,一些民族音乐披着西方语言的外衣过于迎合市场,丢失了文化价值。当今时代需要创作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经典作品,创作需要创新但须平衡民族性与创新性,是作曲家应深思研究的问题。目前民族室内乐作品尚未形成系统规范的曲目教材,曲目以高校内部流通为主,对民族室内乐演奏人才培养造成困难,作曲家作品问世后能否装订成册推广,应建立广泛的交流才能实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创作是推动民族室内乐发展的最佳方式,学院派培养年轻创作人才是民族音乐发展的动力,大部分民族室内乐作品产生须委约被动形式造成民族室内乐发展缓慢,音乐院校作曲专业学习必须掌握和声、复调课程,其知识从西方音乐衍生作曲技术理论,学生须完成掌握西方作曲理论知识后完成艺术歌曲等西方题材作品创作。学生因无规范民族乐器法教学学习,没有被专业课程要求写民族器乐体裁作品,民族音乐创作知识匮乏导致学生对民族器乐创作无力。民族乐器音色演奏法乐器个性强,创作民族乐器困难。完善教学体系是高教核心要义。建议院校作曲专业不能仅关注西方作曲技术理论,应开设民乐作曲理论必修课,鼓励学生进行多种类创作,推动民族音乐发展。 培养打造年轻作曲家,是民族室内乐创作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应多方面推动创作热情,从音乐学府到民间组织到国家文化部门,加强推广民族室内乐创作比赛,鼓励更多青年作曲家投入参与,推动民族室内乐发展。民乐工作者应在演奏中学习,我国民乐是博大精深的学问,滋润无数民间乐种的繁衍变化,推动民族室内乐蓬勃发展。民族器乐种类繁多,多变的技法是其艺术特色,但存在音律不均、音域受限不能实现更好的声部融合等局限性,作曲家创作民族室内乐应熟悉乐器音色,抓住传统多元化关键点。传统是民族音乐发展的基础,多元化是作曲家的创作理念,抓住传统与多元化关键点必能谱写出优秀的民族室内乐作品。 注释: [1]王?磊.中国民族室内乐的教学与探索[J].乐器,2013(05):44—47. [2]仲晨晨.民族室内乐作品《呼吸Ⅱ》分析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3. [3]陈?窈.中国民族“室内乐”的发展方向——民族器乐小型合奏的源流与展望[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3(01):5—7. (责任编辑:崔晓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