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国合唱艺术的初心与使命 |
范文 | [摘? 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精神层面的需求日益扩大,人们对群众文化建设的意识也与日俱增。合唱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与广泛参与。在不断强化初心意识与使命担当的今天,研究和探讨中国合唱的初心与合唱工作者使命问题,从中发现并提出中国合唱所需要坚持和努力的方向,无疑是作为一名合唱工作者最大的使命与担当。 [关键词]中国合唱艺术;初心;合唱工作者;使命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做出的战略部署,自2019年6月开始,党中央在全党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在这样一个“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合唱指挥专业的研究生党员,通过学习不断强化初心和使命意识的同时,我的目光总是情不自禁地关注到合唱方面,中国合唱艺术的初心与合唱工作者的使命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刻萦绕在脑际,挥之不去。我想,在越来越坚定文化自信的新时代,思考和解决合唱的初心和使命问题,也必定是每位合唱工作者首先需要完成的紧迫任务。 “初心”与“使命”这一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最早是在2016年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在党的十九大上又对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做了系统的阐述。研究合唱的初心和使命问题,首先必须对“初心”和“使命”的概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通过挖根溯源,尝试性地给出合唱初心和合唱工作者使命的定义,从而进一步加深作为一名合唱工作者对初心和使命的理解。 通过“查字典”网站查词语“初心”,其基本解释有两条:1.本意。晋 干宝《搜神记》卷十五:“既不契于初心,生死永诀。”宋王禹偁《求致仕第一表》:“岑文本之初心,止于县令。”郭沫若《万引》:“我的初心是想在创作上得些观摩。”2.佛教语。指初发心愿学习佛法者。《景德传灯录·弘教大师》:“初心后学,近入丛林;方便门中,乞师指示。”[1]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解释为:最初的心愿。 《百度百科》这样解释:意指做某事最初的愿望、最初的原因。在“词目”中又解释为:初心,又称“初发心”,来源于《华严经》。初心是菩萨修行的开始,觉悟成佛是菩萨修行的结果,初心与正果是密不可分的。华严宗四祖澄观《华严经疏》解释说:“初心为始,正觉为终。”《大方等大集经》也讲菩萨“心始心终”,所谓“心始”即初发心。从最初的发心到最终的成佛,此心是不变的,所以《华严经》主张初发心即成正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说法即从此演化而来。“不忘初心”一词,目前已知最早出自唐代白居易《画弥勒上生帧记》:“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意思是说时时不忘记最初的发心,最终一定能实现其本来的愿望。[2] 通过“查字典”网站查词语“使命”,其基本解释为:派人办事的使命,多比喻重大的责任。[3]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解释为:派人办事的命令,多比喻重大的责任。 《百度百科》这样解释:指出使的人所领受应完成的任务;应尽的责任;指奉命办事的人。见《左传·昭公十六年》:“会朝之不敬,使命之不听,取陵于大国,罢民而无功,罪及而弗知,侨之耻也。”“引证解释”为四条:1.命令,差遣。《东观汉记·萧彪传》:“父有宾客,辄立屏风后,应受使命。”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貂蝉曰:‘适间贱妾曾言:但有使命,万死不辞。”曹禺等《胆剑篇》第四幕:“我奉大王使命,和范大夫办理此事。”2.应尽任务,应尽责任。瞿秋白《关于高尔基的书》:“说起来,文化和知识的传播似乎是‘知识阶级的使命。”杨朔《雪花飘在满洲》:“他们正像早春的野草,到处潜伏着茁壮的新芽,时机一到,就会负担起收复失地的伟大使命。”3.使者所奉的命令。《北齐书·魏收传》:“先是南北初和,李谐、卢元明首通使命,二人才器,并为邻国所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4.奉命出使的人。《漢书·叙传下》:“姼姼公主,乃女乌孙,使命乃通,条支之濒。”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八:“成都新复,军旅未和,闻使命遽至,贸易戎伍,虑有猜惧。”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第八五回:“宋江正在蓟州作养军士,听的辽国有使命至,未审来意吉凶。”[4] 按照以上关于“初心”与“使命”的解释,我们不妨对合唱的初心与使命给出如下的定义:“合唱的初心”,就是合唱产生最初的目的或愿望;“合唱工作者的使命”,就是合唱工作者对于发展合唱事业的责任与担当。 我国合唱音乐是伴随着基督教音乐的传入和“乐歌”活动的开展而发展起来的,尽管起步较西方国家晚了几百年,但却走过了与其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在短短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始终与近代以来的阶级、政治斗争以及思想、社会变革密切联系且相互影响,深刻提示并彰显了其社会功能。不但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和世界合唱的变革,我国合唱经过不断探索和创新,也逐步从单一的过度追求其社会功能,转而向追求艺术审美与追求社会功能两个层面协调发展,从而通过社会功能和艺术审美两个维度,较为全面彰显了中国合唱的初心。 合唱作为一种高级声乐组织与表现形式,是以人声为主要表现工具、以听觉为主要感受渠道的综合性音乐艺术形式。其宽广的音域覆盖、多变的力度幅度、丰富的音色和音乐层次变化以及较强的声音延展性,都充分说明合唱是一种最富有表现力、充分展示人声魅力、突出体现和谐美学特征的音乐艺术形式。 合唱作为一种多声部艺术,受演唱者音色、气息、节奏、情绪、状态等诸多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使得唱好合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件十分艰巨而复杂的事情。只有通过演唱者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密切配合,从追求和谐、融合、统一、协调、平衡的音响运动形式出发,在排练过程中不断完善作品处理、反复打磨演唱细节,以声音、和声、声部、复调对位与结构等方面的和谐来实现谐和、均衡、立体化的和声美,从而营造出美妙动听的完美音效,才能在艺术审美层面,最大限度地彰显合唱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声音和谐之美。 可见,追求声音和谐之美,既是世界合唱经过千余年发展所确定的初心所在,也必定是中国合唱的初心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合唱只有以此为初心,才能更好地与世界各国合唱站在同样的艺术起点,瞄准同一目标追求,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当代中国,合唱活动始终是以宣扬进步思想、歌颂美好生活、表达爱国情绪和人民愿望、引领社会高尚追求来彰显其独特的精神内涵的,它所体现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独立开拓、自主创新的精神,无不激励着人们去追求和创造美好的生活;它所焕发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团结和睦的凝聚力以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承。可以说,合唱是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艺术素养的最为有效的一种艺术形式,必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彰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可见,引领社会高尚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是我国合唱初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合唱只有以此为初心,才能更加适应最广大人民群众对合唱艺术的新期待,不断通过改革创新推进合唱艺术发展,最大限度地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明确“初心”才能守住“初心”,进而才能做到自觉践行“初心”,这无疑是合唱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根据前文给出的合唱工作者使命的定义,新世纪新阶段,作为合唱人,只有明确了合唱艺术发展的“初心”,才能适应新时代彰显文化自信对中国合唱艺术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牢牢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合唱艺术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从满足人民群众对合唱艺术的新期待出发,对照我国合唱两个维度的初心,积极主动认领合唱工作者两个方面的历史责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合唱艺术精品,为提高全民族合唱艺术素养做出贡献。 (一)认领专业责任:创作优秀作品,打造合唱演出精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9]。因此,作为新时代合唱工作者,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为人民群众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合唱艺术精品。 众所周知,一首成熟的合唱作品从创作到呈现应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作词、作曲、编曲、配器阶段,即作品“原始创作”阶段;二是作品处理、排练、舞台设计、服装选择、道具选用以及演出阶段,即“二度创作”阶段。因此,必须会在这两个阶段的每个步骤都下苦功夫,才能创作出既具有音乐专业水准,又体现大众文化需求;既反映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现实生活,又追求时尚高雅的艺术情趣;既挖掘和弘扬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又适应现代音乐发展趋势的合唱艺术精品。 首先,艺术源于生活,合唱创作必须以生活为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希望大家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10]因此,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合唱作品的创作同样必须根植中国大地、立足人民生活、反映时代价值。不但如此,还要关注我国多声部民歌的悠久历史,深入挖掘并运用其中蕴含的民族音乐素材,大力弘扬和传播中国民族音乐精华。与此同时,还要充分汲取世界先进的合唱创作手段与技法,大胆融合现代音乐元素,不断提高合唱创作的能力与水平。 (二)履行社会责任:普及合唱艺术,提高大众审美素养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人民群众精神层面的需求日益扩大,人们对群众文化建设的意识也与日俱增。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合唱作为一种具有较低门槛,可以广泛参与,容易普及的群众性艺术文化活动,得到了越来越高度的重视与普遍的欢迎,业余群众性合唱团体也得到了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然而,蓬勃发展的表象背后,也存在着基础较差、观念陳旧、水平较低等突出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无疑是广大合唱艺术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也是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要求赋予广大合唱工作者的新使命。履行这一新的使命,一方面要从满足群众精神需求角度大力普及合唱艺术,解决合唱大众化发展问题;另一方面,要从提升民族艺术文化素养出发,通过合唱大力提高群众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解决合唱专业化发展问题。 首先,大力普及合唱艺术,提高群众精神生活品位和幸福指数。当前,群众性合唱活动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而有效的载体,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长期制约群众合唱艺术发展的场所、经费等问题也在逐步得到解决,使得群众合唱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这一可喜形势无疑为广大合唱工作者发挥作用、大展宏图提供了最为有利的契机。广大合唱工作者要主动利用政府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合唱艺术这有利时机,在政府有关部门的规范管理与正确引导下,积极回应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社区等合唱艺术活动开展的需求与关切,自觉配合学校、企业及社区全力、全方位做好合唱艺术普及工作。通过全社会广泛开展的汇演、比赛等合唱艺术活动,使之成为艺术教育与展示形象的重要平台,歌颂生活与创造快乐的有效方式,体验美好与传播幸福的最佳载体。 其次,全力提升艺术素养,提高群众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近年来,群众性合唱的专业化发展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趋势,这点无论是从指挥身份、作品内容、评价标准,还是从合唱团成员的认知水平及听众的欣赏水平等方面都不难看出[11]。这无疑为广大合唱工作者发挥作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与舞台。必须适应合唱专业化发展这一大趋势,从强化指挥的专业化训练与培养入手,以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及发声方法等为基础,注重合唱团成员基本音乐素质和声乐基本能力的训练;以节拍、节奏、强弱、快慢以及情绪表达、和声关系等音乐要素的训练为重点,促进合唱作品艺术表现力的提升。从而使得群众合唱团能够在真正理解、表演与欣赏合唱这一高雅的艺术形式的基础上,真正步入合唱艺术殿堂,以达到丰富内心世界、美丽艺术人生、提高幸福指数的目的[12]。 注释 [1]https://www.chazidian.com/r_ci_457f92dc631e042cfdcf346970507b35/. [2]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D%E5%BF%83/81713?fr=aladdin. [3]https://www.chazidian.com/r_ci_e1e0a25c579f0c25584c0f9f7bf51a77/. [4]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D%BF%E5%91%BD/14529?fr=aladdin. [5]田晓宝.西方古典合唱音乐的萌发与奠基——宗教圣咏与世俗歌谣的和谐咏唱[J].音乐创作,2006(06):73—77. [6]史夏洋.简述西方合唱艺术成长之路[J].武夷学院学报,2012(04):53—55. [7]武敏.谈巴洛克到浪漫主义时期合唱艺术“和谐观”的变迁[J].艺术评论,2012(04):117—119. [8]张耀.探求与发展——世界合唱前沿分析与思考[J].黄河之声,2006(09):96—97. [9][10]http://www.tibet.cn/cn/Instant/culture/201903/t20190305_6517953.html. [11]张闽娜.关于群众业余合唱指挥专业化问题的思考[J].职业时空,2007(24):85. [12]邵凌春.指挥专业经对群众合唱发展的重要作用[J].大众文艺,2010(05):206. [收稿日期]2020-06-25 [作者简介]王安琪(1995—),女,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长春? 130117) (责任编辑:刘露心) 长春市净月开发区博硕路2555号.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本) 电话:15104459510?? 邮箱:675012077@qq.com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