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舞蹈风暴》中的创新之处与编创手法
范文

    

    

    

    [摘 要\] 电视舞蹈选秀节目是源于舞蹈艺术和电视艺术的创新实践产物,《舞蹈风暴》通过电视记录保存舞蹈艺术,让小众舞蹈走进大众视野。本文将着重对《舞蹈风暴》的创新之处以及节目中的舞蹈作品进行分析,总结舞者设计风暴时刻与编排舞蹈作品时所运用的编创手法与自我启发。

    [关键词] 风暴时刻;编创手法;结构;限制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HTSS]1007-2233(2021)02-0141-05

    [作者简介\] 王怡欢(1994— ),女,湖南工业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株洲 412000)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精神层面也逐渐有了较高的要求,应运而生的是各种唱歌类、舞蹈类、配音类,综合类的电视选秀节目,而较之于歌唱、配音这种耳朵上享受的选秀节目,舞蹈类节目更具有观赏性和视觉冲击力。从东方卫视的《舞林大会》和《舞林争霸》,到中央电视台的《舞出我人生》,再到浙江卫视的《中国好舞蹈》,可以看出,舞蹈类的电视选秀节目发展十分迅速。2019年湖南卫视的《舞蹈风暴》更是在形式和赛制上都有了创新,里面出现的一些舞蹈专业知识和导师们在舞蹈创作过程提出的指导意见,不仅吸引了专业舞者的目光,更是让许多非专业舞者开始走近舞蹈,了解舞蹈。

    一、《舞蹈风暴》中的创新之处

    所谓电视舞蹈选秀节目,它兼顾着舞蹈的艺术性和电视的娱乐性,相较于现实中以舞蹈作品说话的正规舞蹈大赛,电视选秀节目更注重收视率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收视第一,舞蹈第二,而收视率的高低也就取决于一个“秀”字,这也是电视舞蹈选秀节目创新之处的集中体现。秀什么,谁来秀,怎样秀,这是值得思考的。通常舞蹈比赛都是舞者展示作品,然后评委进行打分,最后公布名次,但在《舞蹈风暴》中,首先是介绍舞者,从舞者本身的经历或是他的舞蹈作品中挖掘可以吸引观众、引起共鸣的地方,然后才是舞蹈作品的展示。评委在作品展示时或是结束后的评价,一是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解读这个作品,二也是制造收视率的亮点,在这个过程中评委之间的讨论与争执、学员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这些展现矛盾冲突的地方都是属于“秀”的一部分。

    (一)风暴时刻——舞蹈与科技的融合

    在日常生活中,观看舞蹈通常是在音乐厅或是剧场,观众的位置相对来说是固定的,所以只能从固定的角度观看舞蹈,所看到的也是单一、片面的,而电视舞蹈由于多个机器拍摄、摄影镜头的多角度运动,使观众可以看到舞者的不同角度,还能欣赏到舞蹈精彩部分中舞者肢体语言表现的局部,极大地丰富了观众的视觉享受。《舞蹈风暴》更是将舞蹈与科技相融合,运用了时空凝结技术设计的“风暴时刻”环节,捕捉与定格舞者转瞬即逝的经典时刻,这也是它的最大创新之处。其采用了128台摄像机对所有表演进行了360度全景拍摄,以全方位展现舞蹈细节。\[1\]在现场的观众看到的舞蹈可能依旧是单一、局部的,但是通过科技和后期加工,电视上呈现出来的舞蹈是全方位的,有最佳的视觉效果,也有舞者的细节处理。

    何为“风暴时刻”?每组舞者在编排作品时均需要设定一个动作瞬间,可以是最精彩的技术技巧动作,可以是有着特殊寓意的动作,也可以是作品的中心立意,将这些快到无法仔细品味的瞬间定格的这一帧画面即为“风暴时刻”,360度环绕,可以看到舞者的每一个细节之处。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舞蹈风暴》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创新之处,一来,它并没有打破舞蹈作品的流畅性和连贯美,所有舞者还是要完成基础的舞蹈展现,同时360度全景摄像让舞者的舞台也可以更全面的展现,一些走位变动较大的舞蹈的展现也不会受到机位的限制。许多观众在刚开始看的时候或许还不适应,有时看着看着可能都分不清方位,不知舞台的一点在哪个位置了,但不可否认,这样的科技为舞蹈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将科技的力量注入到舞蹈中,更是推动了舞蹈艺术的发展。二来,定格的画面会让舞者的表演细节被无限放大,更好地捕捉舞者在定格瞬间的舞姿、肌肉线条、表情和一些平时可能会忽视的地方,可以说这一帧定格画面就是舞者自身能力的象征。如何在一两分钟的舞蹈中设计这样一个出彩的风暴时刻?呈现的结果是点睛之笔还是画蛇添足?这就体现出了演员的思想、功底以及对待舞蹈的用心和敬畏的态度。

    这一创新之处,对于观众来说,呈现出了舞蹈和舞者的魅力,达到了提升全民舞蹈审美的效果;对于舞者来说,这是检验自己的标杆,所以如何编排设计和部署这“风暴时刻”就成了重中之重;对于独舞来说,“风暴时刻”是舞者能力和舞蹈动作质感的体现,例如膝盖、脚背等细节是否到位,身体的发力点是否正确,等等。越是简单的动作越能体现舞者的能力。如李响在作品《我和我》中,选用的是摆腿倒踢(图1)的动作作为风暴时刻,这是一个女生比较常用的技巧动作,考查的是软开度和力度的综合素质。在《舞蹈风暴》里定格之后可以看到,李响在摆腿时,前腿的两次发力不仅使得其在空中倒踢的开度超过了180度,还让动作有了短暂的滞空感,双腿和脚背呈现出来的线条和弧度也非常漂亮,从这一个动作就能看出舞者基本功的扎实性。双人舞和群舞比独舞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风暴时刻”更多的是创意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展示,比如舞者之间的动作配合,对一、二、三度空间的层次运用,画面构图的创意设计,等等。例如双人舞《塑》的风暴时刻(图2),两个人都只用了一只脚支撑,动作处于一个失重的状态下,紧握的双手维持着平衡,无论是手指尖还是脚背都在尽可能地占有身体之外的空间,用身体呈现了艺术品的造型感。辽芭首席在总决赛上跳的爵士芭蕾《Hello Guys》(图3),其风暴时刻中三个人各占一个空间,而且只有一只脚和一只手是与地面接触的,三个人像是在空中形成了一条斜线,如果低空间的舞者手和身体再低一点,就正好可以手手相连形成一条斜线,脚尖-膝盖-肩膀又形成一条斜线了。街舞《吾》(图4)是八個人的群舞,这个风暴时刻的成功呈现重点在于八个人气口的统一,高低空间的配合,低空间的舞者举手的同时,其他七位舞者起跳,在空中腾空的高度都是整齐一致的,看起来像是低空间的人把他们举起来了一样。可以说“风暴时刻”的存在为舞蹈作品评价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

    (二)参赛选手与舞蹈种类的多元化

    《舞蹈风暴》的参赛选手是从各大专业艺术院校、院团、舞蹈工作室,近6000组不同风格的舞者中选拔面试出的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五十组舞者,可大致将这些舞者分为冠军组、职业组、学生组、流量组、独立舞者五类组。冠军组指的是包揽过各大顶级舞蹈比赛奖项的舞者,比如被誉为“全满贯舞蹈家”的李响;在英国黑池舞蹈节上获得了拉丁舞冠军的亚洲人——张爱马笛和贾昊悦。职业组指的是从事舞蹈工作、来自舞团的职业舞者,比如辽宁芭蕾舞团的首席——敖定雯和王占峰;来自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孟庆旸。来自各大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组,如北舞的常宏基,还有毕业于中央民大、上海戏院的舞者们。在网上有一定名气的网红和有一定粉丝基础的明星组成的流量组,像抖音上爆红的“不齐舞团”;选秀节目出来的王晨艺、李子璇等。还有像胡沈员、朱凤伟一样的独立舞者。这些风格迥异的参赛选手彰显了节目的专业性和多元化,不仅吸引了舞蹈专业的人观看,也吸引了粉丝和舞蹈爱好者观看,话题炒起来了,收视率也就随之提高了。

    舞者的多元化也就决定了舞种类型的多样性。专业的舞蹈比赛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还是过于小众,因此节目怎样吸引大众显得十分重要。首先,《舞蹈风暴》在比赛赛制上,不像桃李杯、荷花奖这种专业的舞蹈比赛划分舞种和舞蹈样式,其在同一赛制里,直接囊括了现当代、古典、民族民间、芭蕾、国标、街舞等诸多舞种类型,也没有独舞、双人、三人、群舞之分。虽然从专业的角度来说,不同舞种的评判标准不一样,在评分标准上就会有失偏颇,但是从选秀节目的角度上看,这种多元化的舞蹈糅合在一起,给舞蹈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降低了专业性动作带来的审美门槛,不仅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审美趣味,还拓宽了观众对多舞种的认知,丰富了观众的审美体验,使观众在精神层面得到满足和享受,同时也能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舞蹈艺术文化。\[1\]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次不同舞种之间的相互对话、不同舞者之间相互学习的机会。

    在面对面斗舞阶段,展现的就是不同舞种之间的对抗与合作,就有芭蕾对拉丁舞、古典舞对街舞等多种可能性,同一组既是竞争的关系,相互之间又有风格元素的借鉴与融合,这种融合出来的舞蹈不一定是好的,但也是一种新的尝试,更博人眼球。例如有一组是古典舞与街舞的面对面斗舞,古典舞《金刚·伎乐》在展示了美感和力量感的同时,还加入了一点当代比较流行的舞蹈元素,运用了一点现代舞的动律处理,包括音乐上也是选择了比较有动感的节奏,用古典与现代元素的结合复现了一种敦煌壁画的感觉。与之斗舞的街舞《致敬霍元甲》中也融入了古典舞的“柔”,刚柔并济,而且还加了中国风的元素——红缨枪的戏曲元素,将武术动作的力量感用街舞的“刚”体现出来,形成了带有中国风格的街舞。斗舞一般是街舞中常用的PK形式,对于中国舞、芭蕾舞这些舞种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每一组之间的互动,看起来更有一种戏剧性在里面,不同舞蹈和舞者间的交流借鉴,创造性地演绎出其他舞蹈的特色,更是体现了舞蹈本身的包容性及多样性特征。

    二、《舞蹈风暴》中的编创手法

    在选秀节目这种赛制上,每个环节会安排得比较紧凑,如果说《舞蹈风暴》前面两个阶段的舞蹈还可以跳以前完成的作品,那后面的搭档排位赛和限定主题战就必须是在有限的时间里从头开始,根据赛制要求进行编排,这也更考验舞者的思维能力和编创能力。在节目中,不仅记录了舞者对舞蹈的解析,还有评委对作品的评价,相当于在看作品的时候,还看了该作品的赏析,使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编导思维与编创手法。这种选秀节目中的比赛,根据作品的构思立意、舞蹈的动作语汇、导师的评价意见,从中吸取经验反思自己,收获到的会比看桃李杯、荷花奖等专业比赛所得到的还要多。

    (一)舞蹈源于生活

    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舞蹈的创作就更不例外了,舞蹈创作中的动作大部分来自生活动作的提炼,舞蹈形象的塑造也是源于生活。胡沈员在《舞蹈风暴》中的第一支舞蹈《儿时》,就是从离家时妈妈一个挥手的动作勾起了童年的回忆,引发了灵感。一个简单的挥手,放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意义,从一个动作可以发展延伸出更多的动作,往外可以是一种分别时的不舍,往里可以是唤你回家的招手,放在身上可以是为你掸去身上灰尘,放慢了做也可以是轻轻的抚摸,放在耳旁可以是妈妈曾说过的话语在耳边回荡,还可以是双手拇指紧扣向上升,愿你如鸟儿一般飞向广阔的天空,等等。无论是什么舞种,其舞蹈动作都并不只是技巧或者编排,更多的是生活的来源。

    《舞蹈风暴》中的街舞,大多采用生活中的形象,有赛车手、追梦者、工作狂等。如何将生活中的动作提炼到舞蹈当中,重点就在于观察,把具有代表性的、标志性的动作提出来,通过改变节奏,或是改变原有动作的空间和运动路线,从而产生更多的可能性。比如,一个加班工作的人,生活中常见的状态赶文稿写资料,离不开文件或电脑,在舞蹈中的动作不可能是坐着不动的,那么就可以通过改变动作原有的空间状态、加入空间高低的变化、身体动作的方向转动、脚下步伐的移动等,让动作流动起来。加班的人一定是忙碌的,那么他的动作节奏就是急促的,但如果始终是一个节奏在做动作,就无法表现出忙碌的状态,若打破这个节奏,快的时候突然将动作放慢或者暂定,然后再加快,动作依旧是原来的那套动作,那些被打破了节奏的动作,呈现出来的是不一样的效果。

    舞蹈的动作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只有深入生活当中,对人物形象的身份、状态、性格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从情感层面把握角色的特征,收集丰富的素材,将动作与人物性格进行磨合,才能更好地编创舞蹈作品。

    (二)舞蹈结构的构思

    在编创舞蹈的时候,首先第一步应该是确定好自己要做什么样主题的舞蹈,表现怎样的内容,就像是写论文之前要先拟好提纲一样,只有在脑海中构建好了舞蹈框架,才能围绕着主题更好地地编排动作。\[2\]在《舞蹈风暴》第三阶段的搭档排位赛中,不同舞者之间的合作,不可能说先磨合著跳、编出来是什么就是什么,而是要去思考,同一舞种在一起是不是可以用别的形式来连接,不同舞种之间的合作能不能找到共通之处。两分钟的作品不可能将一个故事交代清楚,那么就要有取舍,找到一个亮点,围绕着这个点展开结构,而且在结构的时候尝试着将主题升华。

    比如中国舞与街舞合作的当代舞《奇遇记》,讲述的就是一个现代人在看电视的时候,被吸进了电视机的世界里,从一开始遇到原始人的惊慌失措到后来的与原始人友好相处,最后又回到现实世界的故事。首先在舞蹈形式上,这是独舞对群舞的形式,所以这个作品的构思在逻辑上是可行的,如果是群舞对群舞,那么侧重点可能就不一样了,就吸进去的过程需要交代清楚,而在开头花了时间,后面结构的时间相应地要减少,整体框架也要随之改变,所以说舞蹈形式影响着舞蹈结构的走向。在高潮时的风暴时刻,是现代人踩在原始人的手掌上向上爬,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攀登的过程,舞者将其亮点升华之后,寓意着现代的一切都是踩在先人的智慧上,一步一步追求更好的、进步的文明的过程,作品的立意瞬间上了一个档次,有了深度(图5)。同时也可以看到,《奇遇记》采用的是A-B-A首尾呼应的结构,而且还有一个很好的细节处理,就是最后现代人回来之后,分不清跟原始人在一起的经历是自己做的梦还是真实发生的,回到座位上突然听到手机铃声响起,结果拿起电话的是电视机里的原始人,证明着这一切并不是梦。

    舞蹈结构的构思,是编导编排舞蹈的基础,也是一个作品的框架,只有打好地基、做好框架,才能更好地往里面添砖加瓦。如何开头、如何结尾、过程如何衔接、创意和亮点在哪、立意升华之处在哪等,这些都是编导在构思舞蹈结构时所要考虑到的,要做到心中有数。\[3\]

    (三)《舞蹈风暴》中的限制

    限制是编导在创作过程中使用的一种编创方法和手段,可以理解为主题的限定和束缚,也是编导思维在另一种含义上的解放和发散。《舞蹈风暴》专门设置了主题限定战的环节,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一部分,分别是通过指定的歌手、情境、道具和电影来限定舞蹈音乐、表现内容、使用道具和表演风格,每次看到主题限定的时候我都会去思考,如果我拿到这个题目,我应该怎么排,再看看别人的作品,原来还可以这样跳。道具与音乐的限制在编创过程中是比较常见的,相对于可以拿在手中的小道具来说,大道具更多的是限制了舞者与道具之间的空间关系,同时也给了更多舞者和舞台空间的可能性。情境和电影的限制对于我来说,考验更多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比如在分手这一限定情境当中,一般说到分手首先想到的就是爱人间的分手,还有就是与亲友的生离死别,但不管是哪一种分手,都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若是一个人在舞台上演独角戏,告诉大家这是一个分开的故事,就可以利用将两人联系在一起的物件作为情感纽带,如象征爱情的戒指、象征亲情的针线包、象征友情的千纸鹤等,当放下了这个物件,也就代表着你舍掉了这份感情,与之分手了。在作品《对不起,离开你》中,王雪柔塑造的是一个患有绝症的病人,不光是与爱人分手,也是与自己分手、与这个世界告别,她借用了戒指这么一个具有形式感的物品,在最后摘下戒指,戒指落地,挥手告别,点明了分手的主题。其实除了与人分手,还可以是与喜欢的事物之间的分手,如手受伤了!不得不与画画分手;腿受伤了,不得不与舞蹈分手。换一个角度来看,这就从对情境的限定转移到了对肢体的限制上,使得编导在动作编创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可能。

    无论是什么形式的限制,我们都不能限制了自己的思维,走不了门,还可以爬窗户,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总有办法打破常规走出来。就像《哪吒·命由我》,以街舞的形式,五个人共同塑造出了哪吒的形象,在两分半钟选择了《哪吒》这部电影的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动作,从开头哪吒一个人走出来吓大家,到被乾坤圈锁住魔性,再到五个人组成的三头六臂撑起陈塘关,有开头、高潮和结尾,较为完整地以舞蹈的形式再現了这部电影。在他们的风暴时刻中,因为不能使用道具,便利用自己的身体作道具,由四个舞者组成了两个风火轮,中间的哪吒双飞燕,形成了哪吒踩着风火轮前进的画面(图6)。正是因为不能使用道具的限制,才使得编者创造出这样一个风暴时刻,将限制变成了观众过目难忘的精彩之处。

    总 结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为舞蹈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灯光、布景、服饰等都使舞蹈作品拥有更丰富的表现力,《舞蹈风暴》的风暴时刻更是为舞蹈作品的评价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当然,科技可以是辅助手段,但是不能过度依赖。作为舞蹈编导,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做好舞蹈本身的一个创作,探索身体的更多可能性,从生活中寻找动作元素,打破常规。对编导思维和编创手法的学习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内容,还要与实践相结合,不同场景的设定就有不同的动作形式去表达,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会举一反三。比如就一个捡东西的动作,简单地来做就是弯腰伸手捡起来,但也可以是东西卡在沙发里了,趴在地上伸手去够,或是用脚踢出来;还可以是东西落在了高处要跳起来捡;或者是掉在了水里,踩着石头去捡。在《舞蹈风暴》中看舞蹈作品的同时分析其运用的编创手法、舞者对作品的构思和风暴时刻的选择对我启发很大,我会去思考自己面对这样一个作品时会怎样发现、处理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凡事都有两面性,有利就有弊,《舞蹈风暴》里评委的点评和舞者在创编作品时的心得体会固然是可以让我学到很多,但是节目赛制的环环相扣,使得舞者准备作品的时间不够充足,就会容易导致舞蹈上的一些不足。平时我们准备一个作品去参赛,可能都要几个月,甚至半年,那在选秀节目这种赛制上,出来的作品只能说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力在完成,而不是自己的巅峰状态,这点美中不足。电视舞蹈选秀节目毕竟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节目形式,它存在的意义在于对参赛选手与舞蹈种类多元化的兼容,推进舞蹈的大众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舞蹈,带领大家走进剧场舞蹈。

    注释

    [1\] 卫 婷舞蹈类真人秀节目的创新之路——以《舞蹈风暴》为例\[J\]戏剧之家,2020(11):88

    [2\]蔡文君从创作角度探析“限制”在舞蹈作品中的运用\[D\]广西艺术学院,2018

    [3\]王爱国怎样进行舞蹈结构\[J\]艺术百家,2006(04):193—195

    (责任编辑:庄 唯)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6: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