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职院校艺术歌曲教学研究
范文

    鲍卉

    [摘 要\] 艺术歌曲作为一种特定的声乐体裁,以其独特的艺术品质与内涵,成为歌曲中的精粹。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是在运用我国民族音乐元素的基础上借鉴西方艺术歌曲技法,发展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本文通过分析艺术歌曲的教学价值,对艺术歌曲在高职院校中教学研究提出建议和思考,使其更好地为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服务。

    [关键词]艺术歌曲;高职院校;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J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HTSS]1007-2233(2021)02-0042-03

    \[作者简介\]鲍 卉(1979— ),女,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音乐系讲师。(广州 510000)

    艺术歌曲一词,最先来源于西方,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对一种抒情歌曲的通称。它是音乐与诗歌的“联姻”。它不仅旋律优美、富有较强的表现力,还配有丰富的钢琴伴奏,用以烘托演唱、与人声交相呼应。多年来,随着声乐艺术的发展,许多中外艺术歌曲已逐步成为声乐教材或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在高职院校声乐课堂中,艺术歌曲的演唱也必然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因为演唱艺术歌曲,能奠定学生良好的发声基础,培养学生演唱的规范性、艺术性,增强学生文化的素养与歌唱的修养。

    一、高职院校艺术歌曲的教学内容

    就美声唱法而言,专业音乐院校或师范院校对于艺术歌曲曲目的选择顺序通常为:意大利艺术歌曲,法语、德语艺术歌曲,中国艺术歌曲。形成以外国作品为主、中国作品为辅的固定教学模式。而职业院校的学生受学制短、入校基础薄弱且美声民声概念模糊化的限制,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他们的就业方向主要为社会基层文艺培训、教辅工作,因此,在曲目的选择上适合以中国作品为主、外国艺术歌曲为辅。但是也绝不能轻视外国作品的学习,因为演唱外国作品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巩固科学的发声方法,又能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艺术审美的能力。所以,在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中,既要强调中国艺术歌曲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注意运用外国作品打好发声基础的必要性。

    中外艺术歌曲如浩瀚的海洋,曲目之多、范围之广,有限的时间里,作品的选择也是关键所在。究竟演唱什么样的艺术歌曲作品能达到良好的训练目的呢?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主要选取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以及中国早期(20-40年代)的艺术歌曲、古典诗词艺术歌曲。

    (一)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

    高职院校的学生学制为三年,进校时普遍基础差、起点低,要想在短时间内纠正、规范发声技术,必须以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演唱作为训练的基础。因为意大利是美声唱法的故乡,早在17世纪的意大利就有了完整的声乐教学体系,随着声乐艺术的快速发展,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美声唱法的黄金时代流传下来大量的优秀作品,无论是在声乐创作技术上,还是在风格纯正、表现古典艺术美等方面,这些作品无疑是最经典最具代表性的。它们是学习科学发声方法的奠基石,是学习美声唱法的必经之路。有了古典作品训练的积累与铺垫,在克服了语言的障碍和把握了演唱风格之后,逐步穿插少量意大利近现代艺术歌曲,由此来进一步巩固发声方法、提高演唱技巧。

    (二)中国艺术歌曲

    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学堂乐歌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抗战时期、战后时期(古诗词、现代诗词、地方民歌改编),每个阶段创作的艺术歌曲都有着不同的歷史意义与存在价值。其中,“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的声乐创作正式发展起来,那个时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音乐家以及他们创作的作品,如萧友梅、赵元任、黄自等。这些作品大部分是在借鉴西方艺术歌曲创作技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民族文化的特色而形成的艺术形式,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并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演唱这部分作品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式的精神教育,在提升他们文化素养的同时,可以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

    二、艺术歌曲在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中的价值

    (一)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的教学价值

    1语言适合训练发声技巧

    美声唱法的学习者普遍认为“意大利语是世界上最适合歌唱的语言”。仔细想的确很有道理。意大利语属于拼音文字,且多数单词以元音结尾,元音和辅音的拼读比较容易掌握,它没有法语中的鼻化音、德语中的喉音和汉语中的带鼻前后韵母和声调的复杂。

    意大利语的母音圆润、纯正,有利于初学者在短时间内掌握基本的发声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歌唱中常见的发声错误。a、e、i、o、u是意大利语中的五个基本元音,其中三个开口元音:a、o、u,两个闭口元音:i、e。开口元音的训练容易充分打开喉咙、快速建立声音的通道,解决舌根下巴紧张、喉头上提等问题。闭口元音的训练可以使声音变得更加集中、明亮,富有穿透力,起到改善音色、提高音质的作用,还可解决声带闭合不拢、漏气,声音发散、发白,没有色彩等问题。

    2有助于提高演唱技巧、培养歌唱规范性和修养

    17、18世纪的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注重对音色、音质的要求,审美更趋向于柔和、抒情,对音量的大小要有很好的控制能力,这就需要演唱者具备扎实的气息功底,能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去控制音量的大小、调节歌唱的共鸣以及力度上的变化,而不是单纯地依靠喉咙的局部力量获得声音。例如:《阿玛丽莉》《紫罗兰》《森林啊,充满希望》《在我的心里》等。显然,演唱此类作品能训练学生气息的运用和控制能力,能帮助学生理解呼吸与共鸣腔之间的辩证关系。

    古典时期的作品风格注重表现音乐的内涵,有别于浪漫主义时期的戏剧性和夸张性。因此,谱面上的速度、力度、表情术语是唯一能培养学生判断作品风格、准确塑造音乐形象的途径。对速度、力度的把握要绝对精准,对表情术语的理解与运用要适当。这一时期的作品没有夸张的大悲或大喜,情感表达偏向含蓄而自然。所以,唱这些作品,能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养成规范读谱的好习惯,培养他们的歌唱修养。

    3有助于打好中声区的基础

    古典时期的意大利声乐作品,普遍音域不宽,多在两个八度以内,旋律线条以级进音程为主,少有大幅度的跳进音程。以斯卡拉蒂的《紫罗兰》为例,最高音到小字二组“g”,最低音为小字一组“f”,旋律多在中声区,最容易唱出声音,并且适用于男女每个声部做相应移调后的训练,能有效地解决各声部的中声区发声问题,为进一步扩展高声区、低声区音域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中国艺术歌曲的教学价值

    1弘扬传统文化、守护精神家园

    中国艺术歌曲把我国优秀的古典诗词文化融入艺术创作中,很多作品改编于唐诗、宋词、《诗经》等。它虽然借鉴了西方音乐的写作技法,但在根本上一直保留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无论在内容、思想、风格、唱法上都烙下了明显的“中国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声乐作品创作的发展时期,萧友梅、黄自、赵元任等一批优秀作曲家的作品,如《问》《思乡》《玫瑰三愿》《教我如何不想她》更是激发了一代代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操与时代精神。

    2提高文化素养、培养艺术内涵

    中国艺术歌曲是诗与乐的结合体,其语言精致、内涵丰富,风格古朴典雅,具有千百年文化的积淀。从《诗经》《楚辞》《乐府诗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曲,到近现代诗词、散文,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文学形式。演唱这些作品,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学功底,方能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征,才能更好地表现作品的情感。以古诗词艺术歌曲《钗头凤》为例,取自南宋诗人、词人陆游的作品。描写了陆游与原配唐婉的爱情悲剧,讲述了陆游与唐婉被迫分开后,在沈园的一次偶然相遇的情景。假如没有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就无法表达出相思、无奈与哀怨的情感,也无法运用准确的音色来演唱。所以说,艺术歌曲演唱可以促使學生提高文化素养、进一步提升艺术表现力。

    3提升演唱技巧、促进舞台综合表演能力

    艺术歌曲不同于歌剧,有跌宕的故事情节与宏大的篇章。它一般结构短小而精致,要在有限的诗句里含蓄地表现音乐的内涵,必须具备较好的声音控制能力。这就要求演唱中保持气息的稳定与持久,让气息控制声音,保持歌唱管道的通畅,从而使声音愈显柔和、圆润与细腻。而中国作品的百花齐放,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不同的作品运用不同的音色来演唱,根据作品的内涵,可以适当借鉴民族声乐以及戏曲的风格加以修饰。例如歌曲《长相知》《枫桥夜泊》等作品。此外,中国艺术歌曲非常注重咬字、吐字、收声、归韵的准确。在学习演唱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掌握五音、四呼、十三辙、四声的咬字吐字技术,进一步理解“字正腔圆”的辩证关系。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歌唱技巧、理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内涵、准确把握住作品的演唱风格,才能完整地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呈现作品的魅力。

    三、艺术歌曲在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中的思考

    具有民族艺术气息的艺术歌曲在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与作用,同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那么我们如何去面对这些问题才能增强艺术歌曲在教学中的实用性?

    (一)增强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地位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对中国艺术歌曲教学曲目挖掘还远远不够,还没有真正地认识到艺术歌曲教学的价值,正确认识中国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的价值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中国艺术歌曲是经过20世纪初的产生、发展走向繁荣。结构短小精悍,配以古诗词,旋律与伴奏艺术性相结合,对声乐艺术做出必要的补充。中国艺术歌曲中蕴含的民族元素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族精神的弘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声乐教学应提高对中国艺术歌曲的价值认识,以民族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形成对艺术歌曲应有的正导向。时至今日,虽然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艺术歌曲,但仍然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无法实现艺术歌曲自身价值,还有更多的优秀作品急需我们去挖掘、整理。

    现如今,高职院校声乐教学存在着学科本位主义,从而忽视了辅修课程的作用,单方面强调某一课程的重要性。对于艺术歌曲的教学存在着随意性,课程的安排不是十分的科学,对学生的学习基础欠缺考虑,在选编课程教学内容时没有综合的考虑与科学的安排。单纯地强调声乐演唱技能本质上就是课程观念落后的一种体现,艺术歌曲教学需要学生具备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否则艺术歌曲的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艺术歌曲教学应注重系统性,从教学内容上为其提供助力。

    (二)增强学生对学习中国艺术歌曲的认知

    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注重引导学生对中国艺术歌曲价值与内涵的认识,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这是学生提高艺术歌曲演唱水平的首要前提。由于每个学生的声音条件差异,根据不同的声音条件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选择适合学生的作品,注意艺术歌曲与其他形式声乐作品的区别。艺术歌曲通常适合声乐基础比较浅的学生练习演唱,歌剧中的咏叹调则是为达到一定基础的学生提高演唱水平使用。西方艺术歌曲注重呼吸、发声、咬字、共鸣等演唱技巧,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提高声音质量。中国艺术歌曲可以提升咬字、呼吸、共鸣等演唱技巧,培养学生的演唱习惯。

    中国艺术歌曲注重母语创作。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具有不同的民族性与地域性,体会不同风格的艺术歌曲能够丰富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通过演唱作品体会中国艺术歌曲的价值。高职院校声乐教学在借鉴西方声乐演唱技巧的基础上,结合民族语言的特点,演唱声乐作品中的咬字与吐字,中西结合展现民族艺术歌曲的艺术魅力。例如演唱艺术歌曲《花非花》,作品表现了一种浪漫迷人的情景,包含了国人对“度”的理解。演唱者在演唱这首艺术歌曲时注意气息力度,韧性与力度相容,形成连贯流畅的气息,喉咙空间的保持力度也要适中,注重对于喉音、鼻音、颤音的把控,这种“度”的把握彰显了艺术歌曲的魅力所在。

    (三)增强艺术歌曲与钢琴伴奏的融合

    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日渐成熟,对钢琴伴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谨,在许多重要的声乐比赛中还单独设置了钢琴伴奏奖,因此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与人声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作曲家在进行音乐创作时对音乐作品的整体结构与艺术风格进行了整体的设计,使二者之间有机结合在一起,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运用伴奏形式与和声的转变烘托音乐场景,突出音乐形象,帮助演唱者完美地诠释作品的内涵与音乐形象的塑造,以此来表达作曲家的创作情感。

    钢琴伴奏利用典型的伴奏织体与技巧来模拟不同的音乐主题,通过不同的节奏和音色营造环境氛围,帮助演唱者融入特定的音乐场景,体会作品的艺术风格,从而更好地演绎诠释作品内容。如作品《枫桥夜泊》,钢琴伴奏通过低音、不稳定的倚音,塑造出夜半寒山寺的钟声以及船夫划桨的场景;作品《我住长江头》,钢琴音色描绘出涓涓的流水,使歌唱更富有流动性;作品《长鼓敲起来》,运用特定的节奏律动使歌唱者随着音乐舞动起来。通过钢琴伴奏为演唱者做好情绪的铺垫、营造氛围,使歌唱者做好准备并进入状态。因此,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演奏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歌曲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更好地表达音乐形象与思想内涵,更好地提高作品艺术性。

    结 语

    艺术歌曲是诗歌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是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学习艺术歌曲,无论是在文学修养的提升、心性的涵养、艺术美感的熏陶、丰富人文情感等方面,都具有潜移默化式的教育功能。我们应该以此为源泉,在运用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奠定发声基础的前提下,更加规范、系统地学习中国艺术歌曲,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教学中应科学、系统地选取教材,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进入艺术歌曲的殿堂,感受艺术歌曲的魅力所在。

    注释:

    [1\][ZK(#]徐敦广论高师声乐教材与中国声乐曲目的价值取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9):47—49

    \[2\]宋 波谈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与教学\[J\]艺术评论,2011(05):100—102

    \[3\]周少鹏论中国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14

    \[4\]王必主,张晓钟探究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特点\[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02):101—104

    \[5\]王 军论青主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创新与演唱技法\[J\]黄河之声,2013(17):16—17

    \[6\]李秀敏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演唱专业中的教学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04):88—89

    (责任编辑:韩莹莹)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5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