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竹笛循环换气之稳定发挥 |
范文 | 欧文富
[摘?要] 文章介绍了循环换气在竹笛作品中的重要表现力和广泛运用以及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学习的现状。然而,学会并不等于学好,理解不等于掌握。对一些演奏者来说,完全掌握好该技术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学术界关于研究竹笛循环换气的文章较少,且大都是介绍其基本原理,对于其实际演奏细节鲜有阐释。笔者结合演奏实践,回顾其原理,并总结了影响竹笛循环换气稳定发挥的因素及高效练习的方法。 [关键词]循环换气;难点;稳定;解决;演奏心理 [中图分类号]J6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3-0120-03 何为循环换气?循环换气是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笛子演奏新技巧。通过这个技术,演奏者在演奏时,可以保持长时间内的气息不断、旋律不断。循环换气技术,丰富了笛子的表现力,提高了笛子的演奏难度,使笛子长时间流畅演奏而不因换气中断制约成为了现实。随着竹笛演奏的普及和发展,此技术在笛子演奏人群中也越来越普及、越来越重视,无论是在专业笛子演奏中,还是非音乐专业的老师和业余的笛子爱好者中都影响深远。 循环换气丰富了竹笛的表现,扩展了竹笛技术,在众多传统的竹笛曲目中有大量地运用,如《早晨》《鹧鸪飞》《幽兰逢春》等。在随之而来的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的众多笛子新作中,大量运用循环换气这个技巧。如郭文景的《愁空山》中“竹笛独奏一开始采用‘循环换气的技巧,吹出了一个‘不可能的长音(长达45拍),仿佛绵延无尽的山群。”[1]张维良《行云流水》中整个第二部分用大G调低音笛,循环换气的方法演奏快速连贯的十六分音符音型(长达56小节224拍)一气呵成,表现奔流不息的流水。诸如此类乐曲,在20世纪末以来如雨后春笋。因此,学习、传承这个技术成了必要,在高等音乐院校或是竹笛专业同学的学习中,也成了“必修课”。 一、原理和难点 《笛子演奏技巧十讲》是竹笛界影响广泛的竹笛教材之一,作者为笛子大师赵松庭先生。其书中载“循环换气的原理是在吸气的时候,将口腔内的空气通过口腔周围的各部分肌肉的压缩挤出少量空气使其发出声音,弥补了因为吸气而中断的气流。挤气时口腔要和吹笛时一个模样,特别是风门的形状不能变。”[2]循环换气其原理来自唢呐鼓腮循环换气,但又有所区别,由于两种乐器吹奏时口型状态不同。竹笛要通过舌头的后缩,使口腔有意识的含一口气,从而使得口腔的容量扩大,口腔的储气增多。在余气快速补充挤气的同时迅速用鼻子吸气。如此循环反复,从而达到换气不断气的目的。“笛子运用循环换气比唢呐要难一些,因为唢呐可以鼓腮,而笛子的口风控制机构不允许鼓腮。”[3]说起容易,做到难,学好更难。但掌握之后,回过头一看,其实很简单。循环换气,难在循环二字,关键却在“换”字上,换的同时要吸。很多人自然的以为吸气的同时是不可能换气的,因为一旦鼻子吸气了嘴巴就不能吹气了,而且还要保持吹奏的口型就更难了。人的生理要求确实如此,初学循环换气达到这一层思索也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口腔是很大的,口腔可以存储至少8拍气。当到第6—8拍时,改变正常吹气,舌肌后缩,用上下嘴唇肌肉压气。这样嘴部就没有吹气了,而是改变正常吹气后的压气了,当然鼻子就可以吸气了。由于压气短暂,所以吸气也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在舌头后缩后压气和鼻子吸气的过程中要做到同时。鼻子尽可能放松,放松的前提下才能尽可能多吸进气。反复学习循环换气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懈探索的过程。 那么,在学会循环换气这个原理之后,就能马上得到自然稳定、不留痕迹的循环换气吗?或者说每次演奏或演出都能娴熟地运用循环换气技法而使之轻松自如的为乐曲表达服务吗?想达到这个目标是有一段距离的,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练习。那么在我们平时练习要注意哪些因素呢?可以在循环换气的练习中少走弯路,提高练习质量使其稳定发挥呢? 二、练习和要点 (一)鼻子的吸气换气 无数练习的实践证明都说明了这一点——鼻子吸进气是循环换气的关键,是笛音源源不断吹奏的根源。在鼻子吸气的同时,不能有感冒、鼻塞、流鼻涕、鼻子过敏的原因。如有这些原因必须做好调整自己鼻子方面的状态或是换个时间段来练习。鼻子必须是通畅的,因为在边吸气边换气的同时,鼻子能吸进的气本来就量少,如果连鼻子通畅都不能保障,吸进去的气就微乎其微,不足以支撑循环换气的过程实现。在通畅的情况下,鼻子吸气的同时,必须放松自己的鼻子,使鼻子尽可能多的吸进气。在吸气的同时,整个嘴部都是保持吹奏口型。通过结合众多实际的演奏、教学经验来看,有很多时候吸气的那一刻,很容易出现不放松的情况。不放松不一定是紧张,不放松有时还不容易意识到。吸气不需要鼻孔的特别扩张,鼻孔扩张很多时候是一个绷紧的状态,它是不够放松的。甚至有的人会认为是不是鼻孔在吸气的时候越张的大吸进去的气就越多,循环换气就越成功?其实,越是紧张的扩充鼻孔,鼻子吸进的气越是微小。在每次成功稳定的循环换气表现后,鼻子是放松的,都是不易发觉的动作微小的动作。轻松的、有条不紊地换气,没有任何大的声音的、很自然的。可以用自然来概括这些特征:自然的吸换气,自然的[JP2]面部表情,自然的肢体表现。而紧张或者不够放松的鼻子造成的结果恰恰相反,是紧张的面部表情,急促难受的吸气动作,坚硬扭曲的肢体表现。那么在鼻子放松这个因素环节就要注意了,每次都要往放松的状态去练习,才是进步的正确之道。如果每次吸、换气都能在通畅、放松的基础上达到稳定、规律,那么,吸气换气才能算真正的合格了。 (二)笛膜的松緊程度 练习循环换气时,必须把它当作上台演出一样,重视自己的笛膜状况,如果笛膜太紧或太松,都是会影响练习循环换气的效率的。太紧或太松的笛膜去练习不仅影响练习者心情,而且降低练习的有效性,如果是演出,音色还会极大的受影响。中国笛子与外国笛子一大不同就是中国笛子有笛膜,这是它的特点,也是它的难点。笛膜容易受温度、潮湿度等因素的影响。太紧的笛膜很容易把换气的杂音带出来,笛子明亮的音色也不复存在,吹奏起来也更费劲。另外,笛子是边棱乐器,太紧的笛膜去练习很容易使循环换气中断,因为口腔余气不能振动笛膜而使得笛音中断。太松的笛膜其音色嘈杂、刺耳,松笛膜振动位置的变动也是笛子循环换气中断的重要原因。循环换气本身是一个技术很细致的技巧,他需要各方面的协调和控制。任何方面的不够精致都会使得循环换气中断、演奏者吹奏紧张、困难。因此,贴好笛膜成了循环换气稳定发挥的关键一步。 (三)运气和熟练程度 正确的运气是循环换气的中心支柱,竹笛吹奏的四个维度——气、指、舌、唇,气是排在第一位的。在各派笛子演奏家中对于运气的理解和表达各有不同。在普通演奏者中个人理解和师承不一,导致用气也不一样。笛子循环换气首创人赵松庭认为“呼吸方法有胸式、腹式、混合式。混合式公认最好。”[4]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张维良在《笛子基础教程》中写道“目前普遍采用胸腹式呼吸法,即通过胸腔、横膈膜和腹部肌肉的活动来控制气息。深吸一口气使腰部周围的肌肉和胸肋骨逐渐扩张起来,并用小腹和横膈膜控制住气息。”[5]上海音乐学院詹永明教授则主张“练习长音一定要掌握腹式呼吸法,通过长音训练,能够找到气息的力度和位置。练习乐曲和演奏过程中用胸腹式较自然……(吹奏)必须做到气沉丹田,意守丹田,丹田提气。”[6]运气协调胸、腹、口各方的作用,正确的运气是基础。每当气息吸进肺部,再把气息通过呼吸道、口腔把气有控制的贯入笛吹孔,这就是运气。如果没有掌握科学的运气方法的初学者,不宜马上练习循环换气技术。在一些学笛子两三年的初学者中,运气尚未达到明晰,就学习循环换气是拔苗助长之举忽视了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 对于旋律的熟练也是手指的熟练,是乐曲连贯进行的前提,是开始循环换气的前期准备。循环换气的练习时,我们必须做到对旋律的熟悉,必须慢练,按照平时正常换气练熟后再来练习循环换气。不要拿着一个陌生的旋律片段就循环换气。循环换气的练习是有前期要求的,在还没有非常熟练的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平时的练习应该在这些准备条件都具备之后。这样,对获得自然轻松稳定的循环换气就不远了。 (四)换气频率的安排 1根据演奏者演奏习惯来安排。如:有的演奏者喜好两小节换一次,有的习惯四小节换一次气。固定不变的按照合理的、规律的频率安排换气可以让换气点均匀从而避免仓促突然。并在每一次练习中都固定循环换气的换气点,使演奏更加科学,演奏中更加稳定、规律。 2根据乐曲的具体情况安排。如《鹧鸪飞》(赵版)快板部分循环换气片段中,演奏可以尽量选择重复音群位置换气,这样一是可以减弱手指注意力的分散,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在吸气和换气上。二是在重复音群间换气可以将换气的痕迹隐藏到最弱,使换气更轻松。 同理,长的时值和长颤音(长时值颤音)的位置也是经常换气的点。如《早晨》中引子部分,长音位置E音和长颤音A音都是换气的理想位置,因为长颤音的二度快速颤动使换气的痕迹隐藏到最小,使音响变得自然,浑然一体。 3连续循环换气。在一次吸气中往往会出现气不够的情况。如果气不够,那就不能支撑起长时间吹奏,所以有时需要一换多吸。一换多吸,增加换气频率,会使循环换气时换气的量及时补充。一换多吸,最多吸三次,吸三次为一个组合。这三次是连续迅速完成的,即通过连续快速多吸的方式达到及时补充气息的目的。 三、心理和调控 这里的心理是指演奏心理,即演奏者在通过笛子演奏乐曲的心理状态。“心理训练是音乐表演训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影响着演奏者的身体、技能、情感表達的体现。培养演奏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促进演奏者不断完善心理过程,形成专业所需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并为获得高水平的心理能量做准备,使演奏者的心理状态适应演出和比赛的要求,这是达到最佳演奏状态和创造优异成绩的心理基础。”[7]循环换气是全身心的协调,不仅需要身体层面的气指舌唇,亦需要心理层面的训练调控。循环换气属于竹笛演奏,竹笛演奏属于表演范畴,是一门舞台艺术,只要是上台我们不能忽略临场发挥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在台下,它需要演奏者不断地去练习,甚至是夜以继日的打磨。在台上,它需要面对台下众多的观众、听众,并接受他们的检验。自古就有“曲不离口”“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艺高人胆大”的论断。随着练习趋于熟练,各方面技术日渐臻熟,但是在实践中面向公众表演的时候,由于对自己演奏循环换气的信心不足,担心会出现断气、失误。普遍演奏过程中容易紧张焦虑患得患失,以至于循环换气不能展现练习时的真正水平。由此可见,演奏心理的自我调节具有重要的意义。平时的吹奏练习在象牙塔里,而走上舞台是万众瞩目,环境氛围的变化致使本来平静的心理也就不那么“风平浪静”了。我们要做的是,一方面通过演出前充分的技术准备和心理准备尽量地减轻紧张情绪,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地锻炼将这种紧张情绪转化成一种动力与演奏时的激情。最后,正视演奏心理,心理作用是真实存在每个人心里的,调控自己的情绪,把演奏时心理调控看作是每次实践应有的一部分。另外,张维良教授对演奏者比赛及演出前的心理训练三种方式也具有参考意义。“一是模拟,二是放松,三是表现重现法。”由此所得,循环换气学习与进步的过程其实也是心理调控到心态沉稳的蜕变之路。 结?语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技术的日臻完善是勤奋不懈的付出,严谨务实的求索。当今笛乐舞台上,演奏家对于技巧的把握,似乎胜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而作曲家对笛乐语言的积极探索,仿佛也是前所未有。中国竹笛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中国竹笛的技巧表现,须知演奏需要技术的服务,表现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循环换气的掌握和运用既是技术的要求也是演奏的要求,必不可少,十分必要。影响循环换气稳定发挥是多方面的,学好运用好它需要每个演奏者的刻苦练习、探索。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竹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音乐中的一朵奇葩,传承好、发展好竹笛艺术是新一代竹笛人的使命与义务。 注释: [1]张维良.竹笛艺术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151. [2]赵松庭.笛子演奏技巧十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97. [3]俞逊发.中国竹笛[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65. [4]赵松庭.笛子演奏技巧十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13. [5]张维良.笛子基础教程[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7. [6]詹永明.笛子基础教程十四课[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3. [7]张维良.竹笛艺术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50. (责任编辑:刘露心)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