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佐罗塔耶夫《儿童组曲NO.4》的作品结构分析 |
范文 | [摘??要]弗拉基斯拉夫?佐罗塔耶夫(Zolotaryov?Vladislav?Andreyevich,1942—1975,后文简称佐罗塔耶夫)是20世纪前苏联著名的巴扬手风琴作曲家,他为近现代巴扬手风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笔者以佐罗塔耶夫《儿童组曲NO.4》的作品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法、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佐罗塔耶夫这部作品的特性进行深入剖析,进而更加了解这部作品。 [关键词]佐罗塔耶夫;音乐风格;巴扬手风琴 佐罗塔耶夫出生于1942年,受父亲的影响开始学习音乐知识,学生时代先后进入马加丹音乐附中、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而后成为前苏联优秀的作曲家。由于他许多超前的作品思维与创作手法倍受前苏联传统学派的排斥,佐罗塔耶夫一直生活在苦闷与痛苦中。于是,1975年5月13日,也就是他所创作的《奏鸣曲第三号》完成海外首演的前一天,年仅33岁的手风琴作曲家在家中自杀身亡,结束了年轻的生命。[1]尽管他的作曲生涯仅有14年,但却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手风琴音乐作品,例如:六首《儿童组曲》《奏鸣曲二号》《帕蒂塔》等。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佐罗塔耶夫为其儿子所作的六首《儿童组曲》中的第四首,其中每首曲子都有单独的小标题,本文将从作品结构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一、《剧院的影响》(The?repercussions?of?the?theater)这是一首对比主题带再现的单三曲式的乐曲,4/4拍行板,慢速,很弱的力度,开始于f自然小调。 谱例1:
第一段由两个乐句(4+4)構成。(谱例1)乐句终止于f自然小调的属。旋律线条曲折上行,音色开放有跳跃,节奏规整,给人以庄重的感觉。左手为贝斯单音,与右手音色完全相同,但是却低八度演奏,形成回声感、厚重感。 谱例2:
(谱例2)Re(连接)为九小节(9—17小节),快板,情绪比较活泼,带很强的力度感,左右手同音,但由不同八度跳音同时演奏,属于进行曲风格,以f和声小调下属和弦的加装饰音的两次重复发展组成,结束于f和声小调的主。Re与A段的力度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以S-D-T自然过渡到B段。 谱例3:
中段(谱例3)是以轻巧的快板贯穿,是A段的对比,开始于降A大调并终止于降A大调的主和弦,后两小节是前两小节的倒影重复(例如34—37小节),之后是旋律线条连续不断上下进行,转入f小调,结束于f小调的属。 谱例4:
(谱例4)左右手同音不同八度,形成音乐空间高声部与低声部的呼应,f自然小调上旋律的起伏再现A段一个乐句,形成曲式结构上的首尾呼应,给予人完满的音响效果与倾向于乐曲结束的音乐感觉。 二、《沉思》(Meditation)这是一首单二部曲式作品,开始的节奏是自由的(Rubato),可以作为伸缩处理的,所以第一乐句的拍号分别为5/4、4/4、2/4,力度为mf,开始于f小调。“由二拍的单节拍和三拍的单节拍,按照不同的次序结合成的序列,叫做混合复节拍。”[2]在第二首《沉思》(Meditation)中A段大量使用了交错拍子的写作手法,即5/4、4/4、2/4交替进行。这样的写作手法使得节奏自由,在跨小节连线和九连音下更好地描绘出“沉思”的画面感。 谱例5:
第一乐段(谱例5)开始于自由发展的节奏,第一小节旋律在f小调上以琶音进行,以七音渐弱迂回进行到主音。第二小节力度极弱,以倒影对位左右手声部的方式进行旋律发展。之后六小节是按前两小节进行发展变奏的,乐思逐渐丰满,旋律动机模进转调到a小调,最后结束于a小调的主和弦,再经过一小节减慢停顿后进入B段。 B段(谱例6)由柱式和弦的半音回旋进行排列的,2/4拍,渐减弱,强弱起伏明显,左右手和弦配置不和谐,犹如“沉思”中矛盾的思想渐渐地显现。临时升降记号的大量使用,使主调不明显,柱式和弦的大量运用使音乐情绪与A段形成强烈的对比,紧扣“沉思”这一主题。 谱例6:
三、《小品曲》(Bagatelle)第三首曲子结构短小,以一段式结构构成,柔板,无拍号,活泼轻快。全曲以三连音为主,共三行(谱例7)。 谱例7:
全曲开始于降e小调,在降e小调基础上进行创作发展,以复调复对位创作手法写作,在第二小节后半段开始左右手结构颠倒位置,和声在T-DD7-T-D中进行。重复的节奏型在有规律的旋律走向中重复使用,固定的音型和固定的节奏贯穿全曲。旋律的质朴简洁、情绪力度的表现自始至终是极弱的,旋律发展的相似度又极高,这样的写作手法很适合儿童对音乐的把握和对曲式结构的梳理、理解。 四、《古老的钟》(Antique?Clock)这是一首乐段结构的乐曲,2/4拍,e和声小调,小行板,弱起。 谱例8:
A段(谱例8)由两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四小节。第一乐句(1—4小节)结束于e和声小调的主和弦,乐句反复一次。 第二乐句由四小节构成,是第一乐句的平行模进,结束于e和声小调的主和弦。乐句再次反复一次。 谱例9:
Coda由(谱例9)四小节构成,是e和声小调的主和弦分解上行,按规律排列形成的旋律走向,终止于e和声小调的主和弦。 五、《魔幻盒子》(Magic?Box)这是一首回旋曲式結构的乐曲,2/4拍,小快板,D大调,mp,左右手跳音进行。 引子(1—2小节)以D大调VI34分解和弦模式进行由强到弱的音乐变化。 谱例10:
主部(2—10小节)(谱例10)由单二部曲式结构构成。主部由一个乐段两个乐句构成4+4,开始于D大调,终止于D大调的主。主旋律主要以八度大跳进行,旋律开始于pp力度上的跳音形式,随着音乐的发展,跳音音程度数逐渐减少,表现出很强的弹性。 插部(11—18小节)(谱例11)素材为乐段,4+4,mf力度开始,终止于主。插部旋律在五度音程内跳跃,强弱对比明显,展现出儿童活泼的性格。 谱例11:
主部I与主部结构调式相同,乐思是主部的展开。它一改主部的跳音,将主旋律的延长音作为高音旋律在高声部发展。背景和声在主和弦分解中进行,只是在一级和弦的下方增加了七音,增强了对主音的倾向度,使作品富含风趣幽默的音乐色彩。 插部II(29—36小节)(谱例12)由乐段构成,是主部的对比。 第一乐段mp,开始于D大调的主和弦,结束于D大调的主和弦。乐句在pp的力度上反复一次。左手和声在低八度中进行,力度比第一乐句弱,在表现乐句的强弱上形成对比。 第二乐句,是第一乐段的展开和发展,力度为mp,终止于D大调的主和弦。 谱例12:
插部III(37—44小节)(谱例13)的音乐材料是插部II的对比,以异头合尾的形式发展,与之前的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乐段结构与插部II相同,终止于D大调的主和弦,乐句在pp的力度下反复一次。主部II与主部和声结构相同。 谱例13:
在该作品中主部出现三次,插部出现三次,全曲在D自然大调上进行,调性布局为T-D-T,因此本曲为典型的回旋曲式。 结??语 佐罗塔耶夫创作的音乐通过强弱对比的表情术语等,用低沉、悠扬的曲调叙述故事情节,且每个故事都有与之对应的标题,充分体现了锐意改革的年青作曲家的心声。《儿童组曲NO.4》曲式结构简洁而又多变,多元化的作曲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细腻的情感。[3]他将自己对每首作品的故事用音乐刻画得淋漓尽致,既是对俄罗斯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又通过精湛的作曲技法和表现力表达了新时期人们对新音乐领域的探索和渴望,这也是他的作品之所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至今仍闻名于世的原因。 注释: [1]苏??航.浅析佐罗塔耶夫六首《儿童组曲》的音乐风格及音乐情绪[J].艺术研究,2006(04):42. [2]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158.第七节:混合复节拍及混合复拍子,混合复拍子中的音值组合法。 [3]王德聪.佐罗塔耶夫六组《儿童组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收稿日期]2020-12-18 [作者简介]张馨文(1997—??),女,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长春??130117) (责任编辑:庄??唯)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