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中国非遗传统舞蹈的高校传承 |
范文 | 赵华葳 相宁 [摘??要]近年来,在政府的重视与鼓励下,各地对于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意识不断加强,高等院校也开始将非遗传统舞蹈传承提上日程,高校拥有大量的舞蹈专业人才,因此在高校中传承非遗传统舞蹈的意义更加深远。本文提出了深入民间,田野采风;凝练教材,强化训练;舞台创作,提高审美三种传承方式,同时注意到非遗传统舞蹈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强调其在精神层面的延续、保护与传承,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建构,更好地促进非遗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保护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非遗传统舞蹈;传承现状;传承方式;传承意义 文化遗产是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沉积了数千年的文化瑰宝,其在形态上可分为两种,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不以物质为载体的文化表现形式,是一种活态文化,在人类的世代相传中,满足人们生活、生产、娱乐、政治、宗教的需求。非遗传统舞蹈是以身体作为传播载体,凝结了民间大众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以及思想智慧的表现形式。由于产生区域的差异性,非遗传统舞蹈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格样式。因此,对于非遗传统舞蹈的传承并非只是形而下具象的对动作元素、技巧技艺及形态风格的传承,同时还要认识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 一、非遗传统舞蹈在高校中的传承现状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文化娱乐活动较之以前更加丰富多样,使得非遗传统舞蹈的传承面临危机。其次,由于传统舞蹈的传承方式一般为家族之间或村落之间口传身授,是一种自发的,保守的传承方式,不具有开放性,受环境因素影响强烈,在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面前,迫于生计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从事非遗传统舞蹈表演人数骤减,且传承人老龄化加剧,导致传承人数减少,传承平台缩减,非遗传统舞蹈的传承面临“断层”的危险。 国务院2005年发布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其中提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修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1]近年来,各地对于非遗传统舞蹈的传承保护意识也日渐强烈,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也提高了人们对非遗传统舞蹈的认知,使人们加深了对全国不同地区传统舞蹈以及传承现状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非遗传统舞蹈的传承。此外,“非遗舞蹈进校园”系列活动在各大院校开展,学校作为教书育人、传播文化的重要环节,对非遗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此系列活动也成为各地进行传承保护的重要形式之一。高校在传承非遗传统舞蹈的动作形态样式时,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使得代代相承的中华文化得以真正的延续。非遗传统舞蹈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传承非遗传统舞蹈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进而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二、非遗传统舞蹈在高校中的传承方式 2002年《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召开,会上首次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等院校的这一议题,201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其中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2]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纷纷开始开展对于非遗传统舞蹈的传承教育工作,因地区环境、传承人数、发展现状等因素存在不同,且各地院校在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上存在差异,各地院校采取的传承方式各具特色。总结看来,各院校采取的传承方式大致分为以下三点:深入民间,田野采风;凝练教材,强化训练;舞台创作,提高审美。 (一)深入民间,田野采风 田野采风是舞蹈教学体系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大部分高校舞蹈专业的实践课程,通过让学生们深入民间自己观察、感受、探索、调查、研究、学习民间舞蹈的形式,不同于传统课堂中的口传身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民间舞蹈及文化获得直接的体验。艺术源于生活,非遗民间舞蹈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其特有的民间环境,田野采风使得学生对风土人情及民俗文化更加了解,促进了学生对民间舞蹈的理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文娱活动丰富的当下,深入民间进行田野采风对于传承非遗传统舞蹈的意义非比寻常。让舞蹈专业学生深入民间,进行非遗传统舞蹈采风时,通过观看原汁原味的传统舞蹈表演,跟随传承人学习非遗传统舞蹈,聆听传承人讲述关于非遗的故事,了解当地民俗风情并结合舞蹈人类学,学习到最原生、最质朴的非遗传统舞蹈,寻求民族文化之根。此外,学校还通过带领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参加中国秧歌节、山东庙会以及正月十五的地方庆典活动来体验民间的非遗传統舞蹈,这些活动融合了各个地区不同的传统舞蹈,例如中国秧歌节中就有来自山东的三大秧歌、广东舞狮、辽宁海城高跷秧歌等,通过参加这些活动能够使学生更加切身体会到各地传统舞蹈不同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更加深入民间感受非遗传统舞蹈的魅力。 通过深入民间进行田野采风,高校学生对于非遗传统舞蹈的来源以及发展有了更好的认识,再次回归课堂时,他们对于相关舞蹈课程的理解加深,更加有利于提升非遗传统舞蹈的传承效果。 (二)凝练教材,强化训练 在高校教师进行非遗传统舞蹈采风时,除了关注原汁原味的动作态势,同时还结合了自身丰富的经验,对民间“接地气”的非遗传统舞蹈进行提炼加工、归纳总结,形成一套适合于课堂教学的训练组合,提高训练价值。不同于采风时所接触到的“接地气”的非遗传统舞蹈,在课堂教学组合中,学生学习到的非遗传统舞蹈更加系统化、风格化,并且依据不同的舞蹈风格及动作样式,形成了具有不同训练价值的教学组合,有利于高校对于专业舞蹈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对于传承非遗传统舞蹈越发重视,同时也依据各地的地域特色以及学院文化归纳编创出一系列非遗传统舞蹈训练组合。例如,延边大学就将传统的朝鲜族舞蹈依据使用的小道具及风格韵律的差异,编创出《扇子舞组合》《假面舞组合》等;山东地区院校则对山东“三大秧歌”依据风格加以分类,提炼出具有典型性的舞蹈动作组合,如海阳秧歌的中段训练组合、胶州秧歌的步伐训练组合以及鼓子秧歌中“伞”的训练组合等。[3] (三)舞台创作,提高审美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在传承非遗传统舞蹈时,除了让舞蹈回归课堂,各地高校还积极探索创新,将非遗传统舞蹈带到舞台上去。在非遗传统舞蹈训练组合的基础上,通过提炼、转化、变形、编创原有的动作元素、技巧技艺及形态风格,同时结合创作经验,形成精美的舞台剧目,提高审美价值。同时,高等院校还拥有大量的舞蹈专业学生,也为呈现非遗传统舞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不同于传统的非遗传统舞蹈,经过创作后在舞台上呈现的舞蹈剧目是一种创新的传承,高校进行非遗传统舞蹈传承时,要在保留经典传统的同时推陈出新,实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近年来,各大高校打通了教学与艺术实践的桥梁,编创出的非遗传统舞蹈剧目层出不穷,例如,北京舞蹈学院2014年推出的《沉香》系列,其中囊括了汉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土家族等12个民族30余支传统舞蹈,以及《傩·情》《缘从民间来》等舞蹈专场也对数十种非遗民间舞蹈进行了传承;华南师范大学原创了岭南非遗传统舞蹈专场《粤舞中华》,是在该校舞蹈系13年研究归纳的30余种非遗传统舞蹈中,提取出来的25种原生态的动作元素的基础上,经过加工重塑形成的舞台作品;济南大学的原创剧目《鼓悦欢歌》,是将商河鼓子秧歌的动作元素及队形调度提炼加工,使之系统化风格化更加适合舞台表演。 三、非遗传统舞蹈在高校中的传承意义 (一)在理论中传承,挖掘文化本质 在高等院校进行非遗传统舞蹈传承时,除了深入研究田野、课堂、舞台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论去领悟到它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在理论中传承。对于传承非遗传统舞蹈,不仅仅是形而下具象的对动作元素、技巧技艺及形态风格的传承,同时还要认识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只有深入探索了非遗传统舞蹈其中的精神文化,才不会使我们在传承中迷失方向。目前,虽然各地高校对于传承非遗传统舞蹈热情高涨,但相比于教学课堂的实践成果,理论方面还相对滞后,理论对于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可以帮助非遗传统舞蹈更好的传承下去,因此挖掘“非遗”背后的理论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精神和文化载体的非遗传统舞蹈,她们并非封闭、独立的存在,其根本意义是以文化为核心,注重精神层面的延续、保护与传承。[4]非遗传统舞蹈具有认知价值、商业价值、文化旅游价值、教育价值,在高校传承非遗传统舞蹈时我们要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加强理论课研究的同时将研究成果引入实践课堂,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非遗传统舞蹈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传承非遗传统舞蹈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在实践中传承,丰富舞台创作 近年来,随着各地高校对于传承非遗传统舞蹈更加重视,有关非遗传统舞蹈的作品层出不穷,因此对于传承时应不应该创新,该怎样创新的问题成为大家的关注热点。在一部分人看来,传承非遗传统舞蹈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继承,要将非遗传统舞蹈中的动作形态,服饰道具原封不动的保存传承下去,讲求舞蹈的原汁原味;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在面临现代化的当下,若不进行创新,非遗传统舞蹈则还是无法融入现代艺术,要求将非遗传统舞蹈创新发展。其实对于传承非遗传统舞蹈,是继承还是创新并不是大相径庭的两种观念,在高校舞蹈教育中,无论是“接地气”的舞蹈教育课程还是创新式的舞蹈教育课程,都是殊途同归的艺术教育形式,我们既要学会世俗的、大众的非遗传统舞蹈,也要学会将世俗的转化为唯美的、具有观赏价值的舞蹈艺术。但是,我们也要注意民间舞对于非遗传统舞蹈的反作用,由于我们学习民间舞时重视训练价值和意义,导致在进行非遗传统舞蹈传承时,将其过于标准化和规范化,使之失去传统舞蹈的民间特色,丧失传承意义。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在保留传统的同时大胆创新,但也不能“忘本”。创作剧目是将传统的非遗传统舞蹈升华为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集中表现,传承非遗传统舞蹈,在实践中传承发展,丰富舞台创作,更好地反哺民间,为中国舞蹈艺术发展提供更多思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结??语 传承和保护非遗传统舞蹈,是保护中华文明的精粹,是传承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也是维护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非遗传统舞蹈是中华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在高校中传承非遗传统舞蹈我们更要深入田野、课堂、舞台等不同场景,禁止“一刀切”。对传统文化要重新思考而并非直接借用或是嫁接,要主流共建、开放包容,要创造型转化、创新型发展,对于保护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发扬代代相承的民族认同感意义深远。非遗传统舞蹈是一种活态文化,其传承时具有演变性與限时性,因此我们更应该注重对其背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二者的双重建构,同时形成一种民族信仰,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传统舞蹈传承,保护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进而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注释: [1]?陈路芳.中小学传统舞蹈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以非遗舞蹈为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9:05. [2]?孟??梦,范文昊.非遗传统舞蹈在高等院校的传承模式探究——以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为例[J].齐鲁艺苑,2019:03. [3]李??军.非遗传统舞蹈在高等院校的传承现状研究[J].舞蹈,2019:06. [4]李??超.聚力共行的中国非遗传统舞蹈力量——非遗传统舞蹈生存现状研讨会[J].舞蹈,2019:06. [收稿日期]2020-12-17 [基金项目]江苏民间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19YSB015)。 [作者简介]赵华葳(1998—??),女,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相??宁(1971—??),女,江苏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徐州??221116) (责任编辑:庄??唯)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