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小汗腺螺旋腺瘤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分析
范文

    黄勇杰 曾思红

    

    

    【摘要】 目的 探讨小汗腺螺旋腺瘤(ES)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ES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点和预后。结果 送检带皮组织, 皮肤表面光滑, 局部呈暗红色或蓝色, 皮下可见结节状肿物, 最大径约0.8~2.0 cm, 切面实性, 境界清晰, 部分可见包膜。低倍镜下见肿瘤位于真皮内, 分叶状, 境界清晰;高倍镜下见肿瘤由两种细胞构成, 一种于细胞团中央, 细胞核大、浅染;一种位于周边, 形似基底细胞, 细胞核小、深染。肿瘤伴有导管分化。6例患者均手术切除肿物, 随访1.5个月~16.0年, 无复发和恶变迹象。结论 小汗腺螺旋腺瘤多发生于皮下, 需依靠组织学活检明确诊断;肿瘤多呈良性, 预后较好。

    【关键词】 小汗腺螺旋腺瘤;病理诊断;鉴别诊断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1.027

    小汗腺螺旋腺瘤(eccrine spiradenoma, ES)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皮肤附属器的良性肿瘤, 起源于小汗腺分泌部。本文对本院存档的6例ES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预后等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加深认识, 避免误诊。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清远市人民医院目前存档确诊的6例ES患者, 其中男4例, 女2例;年龄25~50岁, 平均年龄38岁;发生于手臂及腰部各2例, 额部及颈部各1例;病程2个月~7年, 临床表现为皮下单发的暗红色或蓝色结节, 最大径0.8~2.0 cm, 质地坚实, 活动度一般, 伴疼痛或触压痛, 表面皮肤光滑。临床诊断为脂肪瘤、表皮样囊肿等。

    1. 2 方法 6例患者均行手术完整切除肿物, 标本送病理科检查。送检标本均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 石蜡包埋, 常规行HE染色, 切片厚度约3 μm。

    1. 3 结果判读 由2名高级职称或高年资主治医师在光镜下观察HE染色切片, 明确诊断。

    2 结果

    2. 1 眼观 送检带皮组织, 皮肤表面光滑, 局部呈暗红色或蓝色, 皮下可见结节状肿物, 最大径约0.8~2.0 cm,?切面实性, 境界清晰, 部分可见包膜。

    2. 2 镜检 低倍镜下, 肿瘤位于真皮内, 呈分叶状, 肿瘤小叶境界清晰, 周围有增生的纤维包裹, 无浸润性生长形态;小叶内瘤细胞呈条索状或片状排列, 伴导管分化。见图1。高倍镜下, 肿瘤由两种细胞成份构成, 一种位于细胞团中央, 胞质嗜酸或淡染, 细胞核较大、染色较浅, 染色质颗粒状, 可见嗜酸小核仁;另一种分布于瘤细胞团周边, 形态似基底细胞, 胞质嗜碱性, 细胞核偏小、染色较深。瘤细胞索周围可见基底膜样物质。部分病例间质可见疏松的淋巴管样腔隙, 且见多量淋巴细胞浸润。见图2。

    2. 3 随访 6例患者均手术切除肿物, 随访1.5个月~16.0年, 均无复发和恶变迹象。

    3 讨论

    ES是一种起源于外泌汗腺的、向导管和分泌部分化的皮肤附属器肿瘤, 生物学行为良性。1930年由King首次报告, 1956年Kersting 和Helwing详细描述了其临床表现和组织形态特点。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最常见于11~40岁的青壮年, 婴儿少见。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9∶1[1]。ES全身皮下均可发生, 多见于面部及躯干上部。临床表现较特殊, 通常表现为皮下单发结节, 直径0.3~5.0 cm, 大多伴有疼痛或者触压痛, 个别病例有季节性加重现象。结节表面皮肤光滑, 显肤色、暗红色或蓝色, 质地较坚实。少数病例为全身多发结节, 可达数百个之多, 结节孤立存在, 互不融合, 可呈线状、带状疱疹样、痣样或沿 blaschko线[2]弥漫分布。国内已有多篇多发性ES的报道, 其中闫洁等[3]

    曾报道1例多达 500 余个皮下结节。Yoshida 等[4]回顾了35 例多发性ES, 男女比例1∶3, 年龄13~46岁, 最大径 0.1~4.5 cm。多发性ES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通常有家族史, 且可伴发圆柱瘤和多發性毛发上皮瘤, 提示患者可能患有Brooke-Spiegler综合征(Brooke-Spiegler

    syndrome, BSS)[5], 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ES的确诊依赖组织病理检查, 免疫组化作为辅助依据。镜下见肿瘤位于真皮内, 与表皮不相连, 呈单叶或多叶状分布, 小叶边界清晰, 由薄层的纤维性包膜分隔, 其内瘤细胞密集、强嗜碱性, 表皮大致正常, 可累及皮下脂肪层。肿瘤由两种细胞成份构成, 位于中央部的细胞体积稍大、界限不清, 胞浆淡染或嗜酸性, 细胞核圆形或椭圆形, 部分呈空泡状, 染色质颗粒状, 可见嗜酸小核仁, 核分裂像罕见;位于周边部的细胞体积较小、核浆比较大, 形似基底细胞, 细胞质嗜碱性, 细胞核偏小、染色较深, 核分裂像少见。肿瘤常常伴有导管分化的形态。瘤细胞索间可见粉染的基底膜样物质分隔, PAS染色阳性。部分肿瘤富含血管, 少数可见明显扩张的血管腔, 形成血管瘤、血管球瘤等病。部分病例间质可见扩张的淋巴管样腔隙, 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可作为辅助诊断依据, 显示瘤细胞IKH-4阳性, 提示小汗腺分化而来。另外, 肿瘤细胞还可表达细胞角蛋白(CK)、CK7、CK8、CK18、上皮膜蛋白(EMA) 及癌胚抗原(CEA)等。SMA 和S-100 阳性表达说明其向肌上皮细胞分化[6]。

    临床上ES常被误诊为其他伴疼痛的疾病, 如多发性脂囊瘤、血管球瘤、平滑肌瘤、神经瘤或神经鞘瘤、血管脂肪瘤和颗粒细胞瘤等。另外, 部分病例表皮常呈蓝色, 易与蓝痣、血管肉瘤或黑色素瘤等混淆。因此, 有赖于病理检查明确诊断。ES的诊断在显微镜下相对容易, 有时因小的皮损导管分化不明显易误认为淋巴结。形态上, ES需鉴别:①真皮圆柱瘤。临床上常无症状, 绝大部分发生于头颈部和头皮, 女性多见, 肿瘤界清, 缺乏包膜, 位于真皮内, 镜下由多个小叶组成, 呈拼板状结构镶嵌排列, 瘤细胞间无淋巴细胞浸润。小叶周围有透明的基底膜, PAS染色在淀粉酶消化前后均阳性。而ES缺乏上述特点, 但仍有部分(约30%)病例可伴有圆柱瘤分化, 因此需注意鉴别。②血管球瘤、血管瘤。部分ES富含血管, 可见明显扩张的血管腔, 因此易与血管球瘤、血管瘤等混淆。血管瘤和血管球瘤血管腔内含有血液, 无导管结构, 且肿瘤内通常无上皮成份, 上皮标记如CK、EMA等表达阴性。此外, 血管球瘤表达SMA、Vimentin及Ⅳ型胶原, 偶可表达CD34;而血管瘤常表达CD31、CD34等。③基底细胞癌常与表皮基底部移行, 内含黑色素颗粒, 癌细胞核大、染色较深, 异型性较大, 核浆比高, 核分裂像较易见, 且常有癌周裂隙。而ES多位于皮下, 与表皮不相连, 分化程度较好, 异型性不大。④小汗腺汗腺瘤常见于头颈和四肢, 常为单发缓慢增大的实性或囊性结节, 表皮为肉色、蓝色或红色, 可伴出血、出汗、触痛等症。肿瘤无包膜, 分叶状, 部分病例与毛囊相连;镜下可见双相的细胞成份, 一种细胞胞浆透明, 核小、深染和偏位, 另一种细胞圆形、纺锤形或多边形, 胞浆嗜酸, 核圆或椭圆, 核仁明显;肿瘤细胞间缺乏淋巴组织, 可与ES鉴别。此外, 尚需与皮肤混合瘤、基底细胞腺瘤、管状腺癌等疾病鉴别。

    ES生物学行为常良性, 治疗上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 术后复发罕见, 预后较好。对多发性ES, 尚有采用放射性治疗和CO2激光消融的报道。ES恶变率极低, 若肿物出现以下改变[7]:①近期长大明显或合并有溃疡、出血、颜色改变;②超声提示较丰富的高阻动脉血流信号及包膜完整性的改变;③组织细胞形态单一性、异型性和核分裂象增多, 出现浸润性生长等, 则需高度警惕恶性转变的可能, 宜尽早手术切除。本文6例

    ES患者随访至今, 均无复发和恶性转变证据。

    参考文献

    [1] Leboit PE, Ourg G, Weedon D, et al.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iation of Tumors: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skin tumors. Lyon:IAC Press, 2006:143-163.

    [2] Salim S, Bounniyt H, El Amraoui M, et al.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a spiradenoma with blaschko?d pattern. Clin Case Rep, 2018, 6(11):2086-2088.

    [3] 闫洁, 叶庆佾, 杨希川, 等. 呈带状分布的小汗腺螺旋腺瘤.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7, 36(4):238-239.

    [4] Yoshida A, Takahashi K, Maeda F, et al. Multiple vascular eccrine spiradenomas: a case report and published work review of multiple eccrine spiradenomas. J Dermatol, 2010, 37(11):990-994.

    [5] Portincasa A, Cecchino L, Trecca EMC, et al. A rare case of Brooke-Spiegler syndrome: integrated surgical treatment of multiple giant eccrine spiradenomas of the head and neck in a young girl. Int J Surg Case Rep, 2018(51):277-281.

    [6] Mckee P, EduardoCalonje, Granter S, 等. 皮膚病理学:与临床的联系. 朱学骏, 孙建方主译.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

    1642-1643.

    [7] 郭文若, 陈奕昭, 柳剑英, 等. 皮肤小汗腺螺旋腺瘤恶变1例并文献复习.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7, 37(11):2511-2516.

    [收稿日期:2020-03-0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5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