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措施 |
范文 | 苏东忠 摘要:小学阶段,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这也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另外,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塑造习惯的重要阶段。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家长们也越来越重视孩子在小学时期的教育,尤其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育。为了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育产生显著效果,本文对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32-066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和身体都在急速发展。同时,也像海绵一样吸取着外界传达的能量。在这个重要的时期,家庭和学校要积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和提高。 一、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 (一)小学生不具备自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 对刚刚进人小学校园学习的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在幼儿园时期受到过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引导。但是,幼儿时期的他们年龄太小,而且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不足,并不具备培养自身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在步人小学之后,校园环境和幼儿园有很大不同,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学生在短时间内不能适应小学校园生活,依然会出现一些不良的生活行为。例如,上课时不遵守课堂纪律、放学不按照教师要求完成作业,乱丢垃圾等。学生的这些不良行为都需要教师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逐一改正。 (二)受家庭教育影响较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幼儿在刚刚迈人小学校园的时候,很多行为习惯都和他们的家庭教育有联系。很多学生的父母因为在工作和生活中压力比较大,再加上他们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就会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从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造成影响。 二、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措施 (一)营造文化氛围,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学校具备一种非常浓厚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会在不知不觉间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很大帮助。学校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大都采取班级授课体制,即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学习,让学生在班级中感受团队文化,这有利于学生规范自身的行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班级优势,组织和开展班级活动,并鼓励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到其中。在参与的过程中,同学之间相互学习、互相影响、共同进步。同时,还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自我观念,慢慢学着去体会和关心他人。 (二)注重教育细节,稳定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是一种行为方式,具备稳定及自动化的特点,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人们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反复练习。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有可能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就会对他们带来较大影响。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该注重细节教育,从细节出发,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垃圾要主动捡起来,并放在垃圾桶中;在校园走路的时候,遇到教师也要问声好;在上课的时候,要保持端正的坐姿,将自己的学习物品摆放整齐。这些都是一些细节小事,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却具有重要意义。 (三)家校合力,扎实行为习惯 当教师与家长联合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培养时,双方应该保持思想层面一致,都应该真切希望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教师在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把爱和教育联系在一起。教育思想保持一致是家园合力培养的基础。家长应该认识到过分宠爱孩子,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甚至还会在成长的过程中,为他们带来更大伤害。教师及家长在对学生教育的时候,也要让孩子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准确认知,他们不仅仅是班级的组成成员,还是所在家庭的一部分,周边人所给予他们的爱都不是应该和必要的,所接受的爱都是来自父母及教师对自己健康成长,并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期盼。在家园合力培养的时候,双方都应该支持孩子去做一些自己可以完成的事情,在做事情中积累经验,慢慢形成良好的习惯。 (四)以身作则,用榜样力量培养行为习惯 学生在小学阶段,更多是在模仿。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就应该以身作则,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在学生面前尽可能展现良好的行为。例如,为了促使学生形成喜爱阅读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对阅读非常热爱,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书籍,学生自然就会模仿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课文中一些书写的比较精彩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对课文产生一种良好的学习体验,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 (五)建立家校之间的合作联系,开辟有效的沟通渠道 家校共育是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与联系。学校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主动建立家校之间的沟通渠道,进行合作与联系,明确各自的分工。我们要明确家庭中,家长需要完成的教育任务;学校中,教师需要实施的教学工作,在合作与联系的同时,两者互相进行监督和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能全面发展和进步。 例如,学校可以建立家庭反馈网络平台,在这个网络平台中,家长可以随时在平台上发布学生的教育反馈意见,让教师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現和行为习惯。教师读取之后,可以针对其中的反馈意见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完善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不足。教师也可以把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情况,通过网络平台传达给家长,如果家长对学生的情况有任何疑问,可以及时通过网络平台询问教师。这种沟通渠道可以有效传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建立起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和联系,让教师和家长保持沟通和交流,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出共同努力。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意识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短时间能够实现的,需要从细微处对学生进行培养。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太过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要分一部分精力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让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马志娟.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2016(04):5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