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策略探究
范文

    李广

    摘要: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目的就是通过简单劳动实践及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初步地学会基本劳动技能及知识。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当中,需要重视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从小养成优良劳动习惯,能够使人受益终身。本文通过家校共育,形成中小学劳动教育合力、构建真实情境,拓宽劳动育人社会实践的途径、出汗式的体验,处理好教学和实践的关系以及开展通识型的劳动教育课程这几方面,对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34-126

    引言:2020年国务院、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它为了构建中国德、智、体、美以及劳能够有效培养教育的体系、充分地落实新时代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明确路径,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应该全面地贯彻党教育的方针,对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展开系统设计进行加强。本文笔者拟阐述了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方面路径探索。

    一、家校共育,形成中小学劳动教育合力

    劳动教育又是社会教育,其需要贯穿于人们成长的每个时期;其还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合作形成育人合力。劳动教育是一门课程的同时,其还是社会、家庭以及学校整体网络化的实践。《意见》中指出:“家庭应当发挥出来在劳动教育当中基础的作用,学校应当发挥出在劳动教育当中主导的作用,社会应当发挥出来在劳动教育当中支持的作用。劳动教育除了教师之外,家长才是关键。缺少家长配合及支持,劳动教育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教师需要经常通过家访、家校互动平台等手段和孩子家长及时进行沟通,使得学生们可以更快以及更好掌握基本的技能。家长除需要协助教师督促自己孩子之外,还需要承担教会孩子基本劳动技能任务。譬如家长需要教会孩子叠被方法的同时,还需要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被子应当自己叠,以此来养成良好习惯。

    密切地进行家校联系,转变孩子家长对孩子们参与劳动观念,使得他们能够懂得劳动在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发展当中积极的作用。发挥出家长委员会的作用,需要定期举行孩子家长沟通日的活动,为家长提供自我教育平台,学校需要主动承担起来为家长“上课”责任。

    二、构建真实情境,拓宽劳动育人社会实践的途径

    思维就是由经验情境所引起的,我国现代的教育需要培养在真实情境之下的异质群体解决问题能力,并不是一味想象、假设。中小学劳动课程的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当中需要注意几点问题当中指出:“在中小学劳动课程教学当中,劳动实践才是展开我国劳动教育基础,劳动课程应当以劳动实践作为核心,寓思想教育在劳动实践当中……”所以,教师需要充分地培养学生们良好劳动的习惯,需要重视做好劳动实践。需要加大对劳动装备的设计、劳动场景的构建以及劳动内容的意义等问题研究。需要重视启发学生们体验劳动感受,并且能够积极引导他们,使得其能够在劳动实践当中获得更多收益。合理地运用到在校园外实践活动的基地、少年宫以及红色教育的基地等,通过开展丰富实践活动,充分地挖掘出鲜活的实践元素,充实中小学生们课外的生活,培养其劳动的兴趣以及实践能力,让中小学生的学习能够成为构建世界以及探索自我鲜活的实践。

    三、出汗式的体验,处理好教学和实践的关系

    实践性就是我国素质教育最鲜明色彩。劳动教育需要充分地尊重学生们主体地位,应当体验不应当说教。每个年龄阶段学习都需要注重和实践相互结合,使的学生们能够在体验当中体会到劳动的美以及其力量,充分地获得直观的感受。各级各类学校还要切实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减负要求,让学生们能够从繁杂作业当中、考试当中真正地解脱出来,让学生们抽空“发发汗”,让劳动以及实践为学生们松筋骨。教师应当在课外组织好劳动活动兴趣的小组,譬如烹饪、编织、种植、小木工、饲养、缝纫以及科技制作等等。劳动课程教学大纲曾经指出,在课程教学当中需要重视积极开展课外的活动,做到在课以及课外相互结合。此外,还需要注重加强社会与孩子家长之间的联系。应当有计划以及有目的组织学生们到商店、农村以及工厂来参观,以此来开阔学生视野。有一些劳动活动能够组织学生们回家进行实践,在家长的指导之下,能够学会操作的技术。因此,能够通过开展课外的活动来培养中小学生优良劳动习惯的潜力巨大,其一,应当紧密地联系课程教学的实际,开展活动目的需要明确,计划性比较强,不应当加重中小学生的负担;其二需要和其他活动,譬如班级的大扫除,少先队组织参观调查的活动等相互结合,以此能够获得一举多得的效果。

    四、开展通识型的劳动教育课程

    《意见》将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成:通过劳动教育,能够提升广大中小学生劳动的素养,促进其形成积极劳动态度与良好劳动习惯,使得其能够明白日常生活依赖着劳动创造,培养其自觉劳动以及勤奋学习精神,为其终身发展和奠定了基础。因此,现阶段中小学劳动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们基本的劳动素养。其基本的劳动素养养成包含劳动价值观念与从事着劳动基本的实践能力这两项内容。所以,中小学应当开发劳动的价值观类劳动理论的课程以及可充分地培养中小学生劳动的实践能力体验课这两大模块实现对其基本的劳动素养养成。

    上述的两个模塊构成学校劳动教育课体系当中通识型的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课程规划当中需要先确保其能够开足开好。学校应当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实验方案》,把我国规定综合实践的活动课作为实施中小学劳动教育最重要的渠道,同时在课程规划环节中,要当平衡好体验课程及理论课程的关系,充分地确保中小学生能够感受到劳动实践过程条件。

    结论:在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加强对中小学生劳动的观念以及其意识的落实,这种落实类似隐性劳动教育的课程,不需要过于刻意,而是作为自觉育人的意识,在知识传递过程当中渗透着劳动价值。教师需要通过劳动教育来充分地培养中小学生劳动兴趣以及劳动习惯,以此来增强其参加劳动实践的兴趣及自觉性。

    参考文献:

    [1]刘晏,黄颖,王宁.创造更有品质的现代教育生活——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与建构[J].教育科学论坛,2020,(20):10-1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3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