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幼小衔接问题与策略 |
范文 | 摘要:本文立足于学前教育教学角度,分析了幼小衔接问题与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小衔接;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35-233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小衔接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幼小衔接问题与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1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负面影响 1.1教学内容知识化 人的生理成长是有阶段性和规律性的,幼儿的大脑发育还不成熟,认知缺乏稳定性和可逆性,无法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所以教育部对幼儿的认知教育要求普遍较低,只是要求幼儿能“感知和理解数量关系”;要求3~4岁幼儿能数出5个物体、4~5岁幼儿能简单比较数的大小、5~6岁儿童懂得10以内的加、减法等。但是许多幼儿园不顾幼儿的生理发展、思维能力特点和教学大纲要求,随意增加幼儿园课程的难度,甚至要求幼儿会10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几百个汉字,并将这些作为幼儿教学的主要成绩。 1.2教学形式课堂化的负面影响 许多幼儿园对游戏教学并不青睐,而是采用班级授课制、集中授课制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幼儿教学。教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知识,儿童在下面回答问题或做练习,这样会导致幼儿教学完全失去了游戏色彩,不利于幼儿认知能力、情绪感知能力、心理体验能力的培养,产生欲速则不达的负面教育效果。此外,许多幼儿园都开设了形形色色的兴趣班,如舞蹈班、音乐班、武术班、外语班等,这些辅导班占据了幼儿大多数课外时间,也给幼儿的身心健康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1.3教学行为规范化 在幼儿教学中,许多教师要求幼儿学会写字、做题,然后按部就班地给学生批改作业,并要求家长在作业本上签字,将幼儿教育变成了中规中矩的小学教育。比如在上课时教师要求幼儿坐端正、双手放在背后、回答问题要举手、不许乱跑等,这些严格的日常行为规范严重脱离了幼儿的年龄阶段,也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和个性成长。在幼儿时期孩子的大脑发育还不成熟,通.常老师说什么,孩子就听什么,这些会使幼儿在很小的时候就形成思维定式,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 2幼小衔接策略 2.1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 幼儿教育事业关系着国家的人才培养和长远发展,只有遵循幼儿教育规律,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幼儿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应当大力宣传幼儿教育理念,提高家长、幼儿园教师以及社会各界对幼儿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消除知识至上、学习至上等观念对幼儿教育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要消除负面传统文化对幼儿教育的不良影响。中国传统社会始终有“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多数人都认为读书越早越好、书读得越多越好,只有提前读书才能保证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而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更是推动了幼儿教育小学化,导致许多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识字、数数等能力,并在幼儿时期就开始在孩子的读书、写字上下功夫。所以应当通过电视、报纸、家长会等方式宣传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消除人们对幼儿教育的种种认识误区。此外,應当组织幼儿教师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促使幼儿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还可以通过家园共建、微信群发消息、抖音号宣传等方式在家长中传播正确的教育理念,为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解决创造良好的环境。 2.2全面化的开展幼小衔接教育 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教育工作,教师一方面要使幼儿的长知识能力、知识结构能够与小学阶段的知识能力、知识结构形成衔接,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对幼儿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建设,这样尽可能的控制与减少幼儿进入到小学阶段学习时的焦虑、畏难心理。但是,就当前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教育情况来看,主要是以知识能力、知识结构的衔接为主,相对比较片面。基于此,幼儿园要想提升幼小衔接的有效性,提升幼儿教育质量,就需要开展全面化、多元化的幼小衔接教育,并在幼小衔接教育中积极的融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充分掌握学生认识水平、知识能力的基础上,适度的将小学一年级的相关教学知识、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引入课堂,幼儿能够循序渐进的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模式,这样幼儿在进入小学阶段学习之后才能更好的适应新环境,为未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3通力配合,互相协作 要想保证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性,仅仅依靠幼儿园时很难实现的,还需要幼儿园、幼儿教师、小学校长以及幼儿家长之间能够通力配合,互相协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需要多方参与、配合的工作。不仅需要幼儿园与小学校长之间互相沟通,幼儿家长也要承担起幼小衔接中的责任。简单来说,就是要家长转变以往的幼儿培养理念,不再将学前教育局限于知识、技能的学习,而是要在幼儿教师、自学等多种途径的指导下能够更加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幼儿家长要认识到在学前教育这一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特点等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在幼儿教育中要更加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要尽可能的减少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负担。幼儿教育要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实际认知情况,用“润物信无声”逐渐渗透,循序渐进的展开,让幼儿能够在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接受、学习知识。幼儿家长还要与幼儿园老师建立起良好的联系与沟通,能够了解幼儿的情况,并根据幼儿教师的意见来展开幼小衔接教育,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园、家长以及小学之间形成通力合作,形成强有力的合理与凝聚力,从而逐渐构建起科学的幼小衔接体系,进而使得幼小衔接教育的实效性得到提升。 结论:幼儿教育过度小学化是幼儿教育中的一种不良倾向,可能会产生拔苗助长、适得反的教育后果。所以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应当度重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不良倾向。通过创新幼儿教育理念、完善幼儿教育制度、推动幼儿教育改革等方式,消除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婷. 幼小衔接数学教学的“问题化”分析及解决办法[C]. .教育理论研究(第十一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230. [2]马健生,陈元龙.学前教育小学化:困惑与澄清——基于“儿童发展中心”的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5-14. [3]孙妍.基于夸美纽斯《母育学校》中的幼儿教育思想谈学前儿童智育[J].教育观察,2019,8(22):140-14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