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愿学 |
范文 | 吴代华 摘要: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率居高不下,原因是到中学后科目增多,学生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对学习没有兴趣。觉得学习没有意思,久而久之,就放弃了学习。因此,巩固流失率的途径之一就是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会学、愿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相信一定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学会? 会学? 愿学? 农村? 初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35-068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效。那么,语文教学应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主要是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会学、愿学,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狠抓基础,注重积累 受课改及义务教育的影响,农村初中(七年级)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十分薄弱。进入初中后科目增多,他们措手不及,顾此失彼,久而久之,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失去了信心。我们知道,语文学科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因此,语文教学也应该从基础抓起。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也就说,语文教学要从汉语拼音、字形、词语、成语、到句子,修辞、语法,再到其他的阅读、写作以及更深层的理解一篇文章的内容。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双差生,离开了基础,在今后的学习中可能都会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我是这样给学生抓基础的:进入初中后的第一个星期利用2至3个课时对小学的知识进行复习,要求学生最起码要会读声母、韵母、字母以及整读章节、声调等;(有的七年级学生确实不会读汉语拼音)要求学生从书写开始,要写规范字,要用心写,决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做老师布置的作业。利用早读时间进行辅导,听听他们的“声音”,读错的及时纠正。这样学生读多了,有了语感,自然就有兴趣了,也就有了信心了。另外,在课外还要多读相关的书籍,发现好词好句都要把它们记下来。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要做好课内课文的读书笔记,但这还远远不够,还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并作好读书笔记。具体的方法在阅读时摘录书中的优美词语,妙语妙句,精彩片段……并反复吟诵,只有经过长期积累,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才会涌向笔端。 二、读写结合,落到实处 读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条件,多读心中有本。读的时候强调要自己听听自己的声音,要用心去读去领会,无意间就把文中那些知识融会贯通到自己的脑海中去了。读能培养语感,所以要多读。我是这样教学生阅读的:每一篇文章都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把优美的句子先抄下来,并写出读后感。抽出一定的时间检查学生摘抄的情况,并抽出一部分学生说说自己摘抄这些句子的理由。接下来是进一步落实对所摘抄句子的运用:即运用这些句子要么造句,要么说话训练,要么进行仿写。 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我们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数是名篇佳作,教师要就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运用、表达方式等在课内给予点拨,课外阅读给予指导,鼓励学生进行仿写。如在学完《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后,我就让学生仿写童年经历的一件事。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后,我就及时给学生布置了《童年的》的作文题目。当然“仿”不是目的,它就像书法中的临摹,只能得其形,不能得其神;我们必须让学生在“仿”中求“创”,“仿”中求“新”,“仿”中求“活”,以提高写作能力。 三、加强朗读背诵训练,培养语感。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苏东坡……他们压根就没学过语法、修辞、逻辑,但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奥秘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所以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懒于多读多背。实践证明,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形成,也需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 四、培养学生多读的习惯 多读可以为学生提供阅读对象,积累写作材科。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学生通过读书,可以间接地看到许多平时生活中未曾见到的事物,学到许多不曾学過的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认识,陶冶了他们的感情,丰富了孩子们的语言,这些都是作文中必不可少的准备。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阅读和写作间的紧密关系。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借助课本的范文作用,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联系起来,以读带写,读写结合。学生可以从读中学到“怎样写”,但这也需要老师长期有目的地培养,让学生从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读中学写,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 我们知道,一个学生如果连读都读不通顺,他(她)怎么去学习呢?还谈什么“学会”、“会学”、“愿学”呢?“愿学”与“学会”、“会学”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关系,它们彼此相辅相成、相互制约。“愿学”既是“学会”、“会学”的结果,又是“学会”、“会学”的条件。从结果的角度来说,为了使学生愿学,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会,会学。常有学生说:“因为学会了,成绩好,所以有兴趣;因为学不会,成绩差,所以没劲”。学生学得懂,成绩好,老师、家长和同学对他评价高,他的自尊、自信和兴趣也就随之增高,如此不断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具体来说,就是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一点成绩,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一点兴趣,使良性循环得以开始。只要教师想方设法把学生教会,让学生学会,相信在以后日子里他们一定会学,也就一定会愿学了,相信学生一定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