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
范文 | 杨娅娥 摘要:教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应充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生活背景进行形象还原,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活化乐趣,同时,还能使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本文首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能力教学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深入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35-070 引言:众所周知,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与现实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针对数学学科的这一特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要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应充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生活背景进行形象还原,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活化乐趣,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重视数学的生活化教学 在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纷纷涌现,不断创新和变革以往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自身教学观念。首先,切实贯彻和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学习新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理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创新和改革,为学生呈现具有个性化、多样性的数学课堂。小学生由于年龄问题,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于具有趣味性及熟悉感的事物,更容易产生学习兴趣。小学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教师通过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赋予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生活化趣味,以此来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从而优化数学教学活动。 二、启迪质疑和反思,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批判性与独立性 探求知识与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学会质疑问难,这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学生提出质疑的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也是创新的开始,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是引导学生再创造的重要途径。对此,教师应该轉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受到教材与教师授课内容的禁锢,要让学生明白,无论是教师讲授的知识,还是教材上的内容,都不一定是完善的,甚至有的还可能是错误的,要鼓励学生去合理质疑,积极发现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独立性。 三、实施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手段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教学语言、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转变,从而对学生实施充满生活化气息的数学教学。首先,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进行生活化的教学。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法则,是学生很难理解的。教师如果将这些抽象的知识点,以通俗、生活化的语言进行表达及转述,则能使学生轻易理解。其次,将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转变,使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成形象、具体的生活内容,这样就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难度,进而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日常生活中存在多种多样的数学元素,如时间、价格、成分表及购物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将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引入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来促使学生形成数学思维,从生活的角度出发理解数学知识,进而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模式。 四、布置具有生活化的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是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组成环节,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巩固与复习教学内容,还可以及时向教师反馈学生学习效果,以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进而调整教学策略。在以往的课后练习环节,教师一般会为学生布置大量的练习题或机械性的抄写任务,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在生活化教学背景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为学生布置一些具有生活化趣味的课后练习或实践教学活动。这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更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观察生活,使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同时,生活化的课后练习,突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使学生数学学习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为其全面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强化主体意识,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必须首先清楚要让学生自己进行再创造,要求教师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并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再创造,而不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其在认识发展的过程中释放创新潜能。当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新知识的特点,为学生创造机会与条件,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进行创新。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在大部分创造性解决问题实例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小组合作,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擦出新的火花,促使学生进行创新。需要注意的是,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中,教师应注重开放式教学,创造一种民主、友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探求知识与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学会质疑问难,这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学生提出质疑的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也是创新的开始,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是引导学生再创造的重要途径。 结语: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改革持续深入的背景下,创新教育是其核心内各,数学作为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创新教育渗透,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促使 “创新性”的幼芽在小学生心灵中萌芽,为其更好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万桥.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对学生创造力影响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144-145. [2]陈艳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J].青海教育,2018(Z1):7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