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范文 | 陆良 余平生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赋予现代教育的重任是培养和提高人才的素质,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贯彻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而化学教育正是以其独有的优势和丰富的内涵,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关键词: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6-344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教学又是化学教学的一个子系统,其重要性日益突出。由于化学实验需要手、脑、眼、耳、鼻并用,实验现象常有颜色、物态变化以及声、光、电、热等各种现象的伴随。因此,实验时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等,绝不能把实验当作是验证知识的手段。同样,对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学科而言,要实施创新教育,化学实验教学应该是最大的切入口,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掌握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做好化学实验,组织好化学实验教学,涉及到许多因素,怎样认识并确定化学实验教学目的,选择化学实验时应当依据什么原则,做好化学实验要重视抓住哪些环节,在教学中应当灵活运用哪些化学实验模式以及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等等,都是不可忽视的。 一、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 人类社会实践表明,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化学实验作为科学实验的一种形式,也是在理性指导下进行的,其通过生动和直观的现象,使学生感知充分的、可信的事实材料,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形成观念和概念,达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为学生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提供可靠的源泉和推动力,也是使学生认识深化发展的最佳途径。我们都了解,学生学习化学,不仅要掌握人类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性知识,还要在思想观点和意志品德方面受到熏陶,从终身教育意义上看,更为重要的是还必须掌握科学方法,即如何進行观察,并通过观察来发现和分析问题;如何搜集文献资料;如何设计和进行实验;如何整理数据和撰写报告等等。这都是让学生动脑动手,理论联系实际,经受科学方法的严格训练的专业途径。 学生学习化学,往往容易单纯从兴趣出发,用某种已习惯的思维,定势去观察问题,去认识复杂的化学现象。这样,很容易产生错觉,从而得出本末倒置、以偏概全的错误结论。譬如,将发光发热作为认识化学变化的判据,而忽略新物质生成这一本质特性;根据敞口容器蜡烛燃烧实验的现象来否定质量守恒定律等等。学生中存在的另一种表现是,喜欢用个人猜测、臆断来对待化学实验结果;不是本着科学的态度,去查询实验过程中是否出现新的变动,而是以先入为主的态度来处理问题,甚至将一开始做实验时真实记录在案的数据进行涂改,以得出自己需要的数值。此时,教师宜结合学生认识上的错误,适时讲述怎样的情境才是科学方法论中提倡的猜想和现象,哪些做法是先验论的和先入为主的臆想和猜测,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二、化学实验教学目的和内容的选择 化学实验教学实际上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信息,利用和加工信息以及评价信息的过程;是了解观察和实验在发展科学理论中的作用,练习着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书面形式的系统知识转换成融会贯通的完全知识系统的过程;也是学用一致统一,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过程。在化学教学中,师生双方的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领域的交互作用,无不以实验内容为基础,并以实验设备为载体而和谐展开,并得以深入发展。以实验内容为基础展开的化学教学活动最为活跃,也是师生的情感最为亢奋的序列。教学实践证明,实验内容的精选与合理组合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核心环节,而实验内容的合理组合必须以精选为前提,譬如,从中学教育的实际来看,依据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与教学特点,可以将化学实验内容划分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物质的性质和制备实验;论证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实验;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实验;让学生独立设计的实验。不言而喻,上述各类实验内容构成化学实验内容的体系,无论是哪类实验,在纳入课程中时或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时,均应从体现教学目的、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着眼,切实抓好实验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与策略 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范型,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某一主题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理论方案。在我国普教中为大家熟知的演示实验教学、随堂实验教学和学生分组实验教学,都是实验教学的范型。为了达到实验教学目的而使用的手段或方法,就是化学实验教学策略。从教师来讲,这策略是一种教学艺术或特定的技巧。缺少这些技巧的教师将会发现,竭尽心思的教学努力,不仅自己感到吃力,而且学生也反映学得费力,达不到教学和谐进步的境界。依据实验教学的目标和策略,实验教学模式可分为:演示讲授模式、实验归纳模式、实验演绎模式和实验探究模式。 1、演示讲授模式 这是将演示实验与教师的启发讲授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教学范型,其主要受演示实验和教师讲授两方面的制约。这时的教师讲授是与演示实验本身紧密相随的,即演示讲授模式的程序应当融演示与讲授为一体,要防止演示离开教师的启发引导,形成做“哑巴”实验,或教师讲解超前,过多过细,干扰学生专注的观察和结合事实现象的思考。 2、实验归纳模式 这是让学生做实验,基于实验结果由师生概括出结论,形成科学认识和让学生理解概念或原理的一种教学范型。可选择的实验应属于简单易操作,且没有什么副反应,内容是与待认识的化学事实和概念直接相关的。譬如,要使学生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就要组织他们有系统地做氧气与氢气反应、与金属(选择活泼金属为代表物)反应、与非金属反应、与某些化合物(选择可燃物)反应等实验,最后归纳得出“氧气化学性质较活泼”的结论。这种教学模式忌讳不紧密结合学生实验可得的亲身感知经验,而由教师匆忙得下结论的做法。 3、实验演绎模式 这是基于学生的理性认识进行扩展、推理、论证或加深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是将典型实验纳入论证,检验习得的原理这一教学的范型。演绎不是目的,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增值、扩大规律性知识的应用范围,方是实验演绎模式教学的归宿。为此,应选择有代表性、普遍性的实验实例,由学生去完成,使他们亲身体验“科学理论的真理性要受实践的检验”这一至理名言的正确性。 4、实验探究模式 这是最为活跃,也是最有争议的一种范型。由于它强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自行概括得出结论,深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可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高、学习气氛最活跃;又由于该模式过于开放,没有严格的界定,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控制,造成学生失误、延时耗时,学习的知识不系统等,故而最有争议。然而,从实验探究的本意来讲,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探究精神,磨炼克服困难、获取成功的意志,无疑是应当发扬的。关键在于,要有指导的实施实验探究,使之构成一种不至于给学生带来失误,又不占用大多时间,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知识的教学模式。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 知识创新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经济发展和民族进步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教师关注的热点。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通过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后备人才,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应发挥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利用其对新异的敏感,对真知的追求,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思维。为培养求新意识,除了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还要用精彩的实验把学生带进绚丽多姿的化学世界。以用毛笔蘸氢氧化钠溶液在一张事先浸泡有酚酞试液的干白纸上写字,用玻棒点酒精(玻棒事先蘸取少许高锰酸钾与浓硫酸的混合糊状物)等,实验中呈现“魔术”般的变化,会使学生感到自己置身于广阔的知识天地,从而激发求知求新的欲望,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再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和个人与小组相结合,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大胆的探究,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整体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并缩短认知过程。 五、总结 总之,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不仅与人们日常生活、国民经济密切相关,而且在近代热点科学技术发展中亦起着基础性作用,因而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心学科”!其对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时树立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等也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并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优势,大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石柏兴,设计系列化学实验优化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化学教育,2010,31(11):22-24. [2]单玲.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学周刊.2016(28):182-183. [3]刘知新、王祖浩.化學教学系统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