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探究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
范文 | 张君利 摘要:在社会与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代,教育也在不断的完善与发展,人们对各学科的教育工作者普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教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与空间之内,尽可能的接触更多内容。语文是阶段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基础,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师自然需要注意阅读教学方法的更新,从而让学生更快速的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结合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成果来看,整本书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的阅读能力获得飞速发展。立足于此,本文将围绕个人教学经验,对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进行探究,希望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微薄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8-215 在小学高段,学生正处在一个基础知识积淀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提供更多的关注与帮助。同时,由于小学高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所以,对此阶段的学生开展整本书教学工作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在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更多的汉字,更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同时,在整本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对语文乃至文学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更进一步的锻炼、深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方面展开论述。 一、开展读前指导,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处在启蒙阶段,有着明显的欠缺,不能准确的认识阅读的重要性,知识在兴趣的驱动下完成阅读过程。鉴于此,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之前,应当对学生开展阅读之前的指导,让学生有目的性的进行阅读,从而让学生的阅读兴趣进一步提升,并在此同时,提升学生对于通过阅读进行学习的兴趣。 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工作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合理的手段去吸引学生。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声情并茂的朗诵书中的精彩段落,让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走进书中能够的情节,从而使学生对书本的趣味性产生初步了解。在朗读之后,由于学生已经初步的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因而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自主阅读。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抱着浓厚的兴趣进入文本,从而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不仅如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展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在开展《西游记》一书的整本书阅读之前,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中下载《西游记》的动画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动画,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沉浸在动画的乐趣之中,进而采用一定的兴趣迁移手法,将学生的兴趣点转移到阅读本身。 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会被教师充分的激发,从而兴趣盎然的投入到阅读当中,不断的从读物内汲取知识,获取生活经验,积累文学常识,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推进深入阅读,探索阅读分享机制 要想使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阅读,教师在开展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应当适当的探索阅读分享机制,让学生在分享机制的引导下,逐步、逐层、逐次的深入到课外书籍当中。应当注意的是,阅读分享机制应以学生作为主体。由于学生之间的交流要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若教师占据了主体,去要求学生向教师分享读书成果,难免会使学生产生“应付差事”的想法,进而对教学效果产生消极影响。 例如,教师可以每一周或者每一月,定期举办一次“读书分享会”活动。在开始分享会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简单的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阅读进度,并互相分享自己对课外读物的看法,并在集思广益的环境之中展开更加深层次的思考。同时,在分享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主动的承担起“组织者”与“监管者”的身份,走到学生當中聆听学生的分享,并适当的与学生共同讨论,避免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说一些与课堂不相关的话题,也能有效收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讲解与指导,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整本书的把握程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不仅如此,阅读的分享还可以体现在课外读物本身的分享上,在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一堂课上为学生介绍不同的书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课外读物,并使选择不同课外读物的学生组成小组,在全班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结束后,互相交换书籍,由阅读书籍A的学生向阅读书籍B的学生介绍书籍A的内容、乐趣所在等方面,反之亦然,在这种阅读分享机制下,学生的阅读量能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三、进行读后总结,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在整本书阅读结束之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所读书籍进行一定的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总结与归纳能力,进而带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让整本书阅读的效果进一步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围绕“读后感”,让学生通过“写读后感”、“说读后感”两种方式,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总结与归纳,从而使学生的语言受到阅读的积极影响。 例如,在阅读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书籍进行读后感的写作,让学生在读后感之中写出自己关于课外读物的感想,或者对书中出现的任务进行一个简单的探究。在学生的读后感反馈给教师之后,教室可以对学生的文章提供一些简单的评价,并请学生读过理解有误差的段落与篇章。当然,在发现学生出现理解错误时,教师应当抱着“求同存异”的态度,让学生讲述为什么要这样理解,从而方便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 另外,在整本书阅读结束后,教师不仅可以采用 “写读后感”的形式去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还可以通过“说”读后感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想与班级中的所有同学分享,这也是一种与前文所述的“阅读分享机制”。在学生分享读后感的同时,其语言组织能力、语言逻辑性也能够在此期间得到充分的锻炼,一旦学生拥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语言逻辑性,学生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时会显得更加顺畅,更容易摸清作者的意图,从而带动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总而言之,社会的发展使得全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渴求越来越强烈,身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承担起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为学生开展更加优质的教学活动,让整本书阅读教学巧妙的糅合进语文课程当中,从而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成长为能够为社会所用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曾红梅.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31):191+19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