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策略
范文

    黄东辉

    摘要:随着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在新时期学校教育对学生有了新的适应性要求。核心素养理念对传统教学理念进行了有效革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具实践性的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的综合学习适应性得到有效培养。核心素养涉及到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每个认可教师都需要理清自身学科的教学职责,促进学生对知识和经验的有效认知和总结。本文就将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帮助进行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提升;教学分析;策略讨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9-255

    引言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规则意识单薄,但塑造性较强等特点。在传统德法课程教学中,教师未能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有效调查和了解,课堂教学中理论内容较多,且教学形式单一,导致德育教学的有效开展遇到了阻碍。对此在新的教学时期,教师需要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积极的创能改造,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实践性、趣味性内容,促使学生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收获更多内容。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和核心素养教学之间的联系

    (一)核心素养对人本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核心素养理念倡导下,教师需要对人本教学理念进行重新思考和应用。在传统教学中,虽然教师的教学态度进行了有效转变,但具体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却仍相对单调和枯燥。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活跃课堂氛围的意识,在教学中粗在和学生教学分离的倾向,导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积极,注意力无法保持有效集中。对此教师将寓教于乐的理念融入到課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开发,激励学生在课堂中做出大胆的发言和讨论。1

    (二)核心素养教学对教学内容的适应性有着全新解释。在核心素养理念倡导下,教师需对教学传统理论教学内容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教学内容不局限与课本教材,将德育教学理念向生活实践中延伸,促使学生对教材内容保持较强的理解能力。对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具体的生活环境进行走访和了解,在教学中放平心态,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够在课堂中有效应用,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

    (三)教师需要在德法教学中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拓展。在传统学科教学中,知识教学中实践性的教学目的逐渐被淡忘和忽略。教学过程在考试结束后戛然而止,给学生的实践教学造成严重影响。长期的空泛教学也会使学生失去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关注,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和社会发展脱节。对此在核心理念素养理念倡导下,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更多的实践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对德育问题进行有效思考,促进德育教学在约束学生实际行为过程中发挥作用。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对学生的规则意识进行有效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的规则意识进行有效培养。在具体教学采取见微知著、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首先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有效规范,鼓励学生在学校中做出积极的表现,使学生的规则意识在 潜移默化中不断发展和延伸,促使学生的基础德育素养得到有效培养。

    (二)对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进行积极教学。在小学德法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促进学生基础价值是非判断观念的形成,使学生做出积极的价值判断,并坚守自身的道德选择。在亲社会行为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利他行为和维护公共利益理念进行培养,促使学生保持互帮互助的班级风气,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使学生的基础公民素质得到有效培养。

    (三)对学生的积极生活观念进行有效引导教学。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在潜移默化教学中对学生的积极生活态度进行培养。鼓励学生将自身不理解,难以判断的问题放在课堂中进行解释。尝试让学生保持责任意识,大胆纠正自身的言行和错误,使学生的人心行为修养得到基础性的有效发展。

    三、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策略

    (一)教师需要坚持人本教学策略。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教师首先需要维持自身积极正面的想像,避免将负面兴趣带到课堂教学中。此外教师需要保持自然轻松的教态,使学生的课程紧张心理得到缓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出积极的评价,为德育教学的长期有效开展创设条件。

    (二)促进德法教学内容生活化发展。在小学德法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融入更多实践内容,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能力得到提升,使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得到有效践行。例如在教学三年级课程《走近我们的教师》中,教师可以对自身的一些生活化经历进行讲解,使学生卸下潜在的心理面具,促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得以更具实际意义的开展。

    (三)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有效的情境教学。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有效的信息技术情境创设教学能够增加学生的切身体验,使学生对道德判断问题做到更深刻的思考。2例如在教学《四通八达的交通》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设置一系列的交通情境问题,使学生基础交通规则意识提升的同时,对交通规则判断问题作出积极的思考,促进学生在实践行为中作出积极选择。

    (四)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现实问题展开合作讨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客观年龄限制了其个人在课堂中进行“侃侃而谈”的能力。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对某些问题进行合作讨论,使学生的德育思维在辩论、分享中得到科学发展。例如在教学《网络新世界》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讨论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使用网络的,哪些行为值得提倡、哪些行为需要得到有效的纠正,促使学生在讨论中得出更具指导价值的科学结论,使学生的网络应用辨析、警惕意识得到提升。

    (五)保持和学生家长的有效联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家庭教育发挥了大于一半的作用。教师需要在具体教学中保持和学的生家长的有效联系和配合。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需要避免传统家庭联系中“报忧不报喜”的格局,转而对学生的积极行为走出有效评议和表彰,促使家校联合教学更有效的进行。

    四、结束语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实践和教育创新改革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对传统教学问题进行积极改造,促使核心教学理念在创新教学中得到融合发展,使德育教学的综合质量效果得到全面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汝敏.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策略[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034(007):25-27.

    [2]张洁玲.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策略研究[J]. 锋绘,2019,000(004):102-10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2:4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