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对初中阶段所学的光合作用的研究 |
范文 | 许芬芳 摘要:光合作用是自然界中植物非常常见的一种生理作用,这种作用可以为植物本身创造出源源不断的有机物,供植物自身和其他生物利用。与其他生理活动一样,光合作用也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包括水分、二氧化碳、光照、温度和矿质元素,了解这些因素,可以更好地创造植物适宜的生长环境,增强光合作用的效率。 关键词:光合作用;产生原理;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7-065 1.绪论 众所周知,光合作用是指含有叶绿素的绿色植物和部分藻类在可见光源的作用下,吸收光能,产生反应,使水和二氧化碳进行转化,形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到的光合作用是比较浅层的生理作用,并没有对光合作用做非常具体的研究,因为这样的水平对于初中当前的知识水平来讲,还略显深奥了些,那我在本篇文章中就光合作用在初中知识的水平上进行了一定的深入,让大家能够更好地了解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自然界一切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对地球的整个生态循环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保证氧元素和碳元素的平衡,包括很多系统的、复素和碳元素的平衡,包括很多系统的、复杂的代谢反应,主要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不同的阶段。 可以说,没有光合作用,世界上的生命形式几乎都会灭绝,由此可见,光合作用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 2.对光合作用的深入研究 2.1光合作用产生的原理 大多数人认为只有绿色植物才产生光合作用,其实不然,一些含有叶绿体的动物和细菌在足够的条件下也可以产生光合作用,这就与光合作用的原理息息相关。这些能产生光合作用的物体除了都含有叶绿体外,一般都比较简单,没有类似于动物消化系统这样复杂的结构,只能依靠自己来提供营养。以绿色植物为例,只要有充分的光照,植物就可以借助这些光能进行光合作用,获得本体在成长发育中所需要的有机物。 2.2光合作用之下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研究 20世纪开始,随着物理和化学两个方面的不断深入发展,我们的科研水平就到达了一个新的层面。那么此时对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也就有了更深入的研究。1905年英国植物学家F.F布莱克曼提出光合作用包括需要光照的“光反应”和不需光照的“暗反应”两个过程,是彼此相互依赖共存的,光反应实际上就是为暗反应提供能量,确保光反应最后能够进行。20年代,O.瓦尔堡进一步提出在光反应中不是温度而是光的强度起作用。1929-1931年期间,荷兰微生物学家C.B.范尼尔通过比较生化研究,惊奇地发现,生物界中有一类硫化细菌,这类细菌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提供有机物,这一结论相当让人震惊。只是绿色植物的供氢体是水,而光合硫细菌的供氢体是硫化氢或其他还原性有机物。C.B.范尼尔的工作改变了长期以来认为光合作用一定要放氧的看法,扩大了光合作用的概念,对以后有深远影响。其实,光合作用中的叶绿素,很早之前,就已经引起了很多科学家的注意。德国化学家R.M.维尔施引起人们的注意。德国化学家R.M.维尔施泰特经过了8年的努力,于1913年阐明了叶绿素的化学组成。另一位德国化学家H.菲舍尔于1940年确定了它的结构,这些都为50年代“光合作用中心”的提出,以及色素吸收光子、能量传入作用中心等的发现奠定了基础。虽然历史上对于叶绿体在光合作用中起到的作用早已有了相当的认知,但是真正发现叶绿体,却是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我们才真正看到叶绿体的样子。也就是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之间,我们才真正从实验的角度,科学验证了叶绿体对于光合作用的影响。这个结论最初是由英国植物生理学家R.希爾首次发现,在这个实验之中,首次发现了放氧反应,正是这一反应的发现,让我们指导了绿色植物真正的标志正是这个反应。但是否代表光合作用未能肯定。希尔称它为叶绿体的放氧作用,亦被称为“希氏反应”。这一工作直到1951年才被证实是光合作用的一部分。1954-1955年,美国生物化学家D.I.阿尔农美国微生物学家M.B.艾伦在实验中又有了新的发现,那便是在叶绿体的离体实验中,发现其不仅能够释放出氧气,同时还能够利用二氧化碳,到此就证明了叶绿体就是光合作用的实质部位,这也就是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场所。从上面整个论述过程我们看到,光合作用的发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正是这些科学家不断深入研究,最终才得到我们现有的实验结果,这些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科学财富。 3.结论 在做完这篇论文之后,我们对光合作用又有了一定深度的认识,光合作用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只是简单地吸收光利用光就能达到合成有机物的效果,这其中还包括有复杂的化学反应,细化而分,光合作用就被分成了光反应和暗反应两部分,这个深入研究才让我们最后看清楚了光合作用的实质,这一过程是相当不易,而且漫长而曲折,因此研究好光合作用,更清楚地了解光合作用对于我们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在初中阶段对于光合作用的深入不够深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深入想象这个过程,而通过这篇文章也可以让他门提前了解到光合作用的深层作用原理。 参考文献 [1]潘瑞炽.植物生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胡四新.光合作用与农业生产[J].中学生物学.2006(09). [3]杨国胜,潘盛铭,蒲昭能.南方旱作农业多熟间套农艺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1998(05). [4]陈逢岩,任守静.光的波长对光合作用的影响[J].北京农学院学报.1996(01). [5]沈允钢,程建峰.加强植物生命科学研究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J].农业工程.2011(0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