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家校共育模式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 |
范文 | 摘要:家庭教育是学生习惯养成的根基,家庭教育本身除了引导孩子学习以外还融入了学习礼仪,懂得尊重等心理行为方面的疏导。在学生教育拓展的过程中我们所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教育与实际方法融合,让学引思,让教育回归至简。支持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养成早期阅读的习惯不仅需要学生教师应用教学方法更是需要家校联动,促学生成长。 关键词:家校共育;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9-343 2020年新冠疫情在国内外引起轩然大波,疫情别后所有行业都收到了冲击,学生教育事业也是如此。但是,在信息化2.0时代到来的背景之下,教育2.0的迅速拓展,让疫情时代的学生教育多了信息技术背后家校联动条件。学生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情绪、生活习惯、学习品质等等都是需要老师进行干预,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这一阶段养成良好习惯,在陶冶情操,学习道理的基础上开拓思维模式,促进学生成长。家校共育是学生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疫情时代背后互联网信息化的介入,在探讨家校共育过程中有了些许心得,以供分享。 在当今社会,中国家庭中父母扮演的角色一般都是外出者,孩子在幼年时代就会了解到父母亲的早出晚归,也从爷爷奶奶或者是其他年长者口中明白,这样的父母是为了生活,为了家庭的开销,因此在孩子六七岁的年龄中觉得父母就是家庭的支柱,对父母有莫名的尊敬。但是慢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父母也出现了不理解。因为在校园中他们会初次接到这样的讯息那就是家庭的关爱。学校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题目,让孩子去解读父母的爱,甚至是与父母做一次深刻的沟通,但是在一般中式家庭的眼中父母的存在就是在玩闹以后的打骂,就是在心情不顺之后的冷言冷语,更有甚者,孩子每一周和父母的交流共同不超过三句话。因为每天早上孩子背起书包上学,那个时候父母或许还没有起床,晚上孩子放学,父母还在外面应酬,很晚才回家。就是时间的交错,更多时候让孩子没有办法和自己的父母去真正的沟通交流,他们感受不到父爱,只是能够通过一张张钞票,听老人的诉说来了解父母是多么的不容易,为家庭奔波,为自己努力。这些都是孩子真切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也没有办法切身感受。最终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孩子不了解父母,父母也对于孩子的性格、学习、在学校的表现一无所知。尤其是在婴学生时期,家长在这段时间内如果能够参与到孩子性格养成,习惯养成的过程和环节中,对未来引导孩子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助推。孩子在这一段时间非常依赖身边成年人,以身边成年人为模仿对象。在这一阶段起到作用的不仅是教师更是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传统家校联动方法浅析 家校联动是目前学生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教育学生的方法。学生教育需要有家长的参与,因为家长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更是学生在家庭中接受教育的引导者。从学生习惯养成、学习情况以及情绪的表达来看,影响学生最深的就是学生老师和家长。那么,在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就一定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通参与。传统的家校联动总共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进行校园活动的创建。学校经常利用不同的节假日,寻找家长休息的时间,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活动中,以共同活动来让家长了解到学生在校园之中的表现,也是可以通过活动进一步的去提高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教师和家长可以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对于一些有不良习惯和性格上存在些许问题的学生,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学生教师和家长可以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引导方法的探究。从而开解学生心结,了解学生需求,真正帮助学生成长。 其二是进行日常的家校联动。学生教师定期进行回访,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生活,从而改变在学校的教育策略。这也是可以将学生教育从家庭过渡到学校的一种有效方法。 以往在采用这两种沟通方式以后学生教师和家长将能够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进行互动和交流,从而了解学生在校园和家庭两个主要阵地中的表现。但是,在疫情期间这种沟通和互动的平衡被打破了。学校不能及时开学,学生只能在家庭中学习,教师对学生情况不太了解,加之疫情期间和疫情过后学生教需要针对学生成长情况和心理发展情况进行深层次的了解,这就让学生教师在疫情期间和疫情后对家校共育模式进行了创新的研究。 二、疫情时代下家校共育研究情况 在疫情时代下传统教育模式被打破,家校联动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但是,学生教师所肩负的责任没有变,学生教师所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在进行疫情背景下家校共育工作的过程中学生教师需要紧跟形势背景,掌握创新方法: 一是,线上课堂精准出击。停课不停学,学生教育也是如此。学生教育在一起期间也是以线上课堂录制的形式来开展教学。这种教学环节的设计较为特殊。因为学生教学本身就是注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一种学习形式,以往课堂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校园中的表现情况来进行具体课程模式的探究,针对课堂细节互动进行方法的改良。但是在线上录课中课程环节所产生的效果没有办法进一步凸显,所有学生教师采用了另一种居家互动模式。就是以简短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参与到录课中来,家长在学生课程学习阶段是全程参与。线上课程时间仅是通过录课引导学生学习,但是在录课过程中教师会将日常课堂互动环节形成简单的体验教学,来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因为,居家学习学生身边没有学生同学,也没有老师在身边,所有学生更需要的是一种敦促,这种敦促来源于学生老师在线上课程的情感和教学环节的把控。 二是,线上联动精准调研。从以往的学校课堂改变成居家课堂,学生教师需要学生居家学习活动情况。因此,学校老师在疫情期间进行了线上阶段性的调查研究。研究以沟通谈话、互动观察为主。与家长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了解学生活动、语言表达,甚至是日常生活细节情况,进行各项指标的登记,确保学生在居家的日子里能够正常学习,保障沟通无障碍。在与学生进行线上互动的过程中着重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情况进行细节的探究,着重对比学生之前在园内表现情况,确保学生居家没有停止学习。 三是,疫情时代信息普查。疫情期间与疫情后学生教师都需要针对学生具体情况进行信息调研,为了保障开课过程中防疫工作能够及时开展 。学生教师在于家长互通信息的过程中进行历经学生信息的登记,确保学生信息能够按照约定时间上报,保障了学生健康情况能够在学校内登记在册。 三、互联互动持续纵深,家校共育顺利推动 国内疫情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由于国外疫情还未防止得当,学校开课仍然需要仔细防护。在与家长深度沟通以后,取得家长信任,老师将复工妇产后返京学生情况进行了汇总。确保在开课过程中可以与家长根据居家隔离情況进行深度沟通。其实,在疫情后家校共育工作已经有了新的雏形。此次疫情防治工作教学线上工作的开展也是将教育2.0进行深入应用,让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了学生教育工作中。教师也将紧密围绕信息化教育方式,以创新、联动赋予学生教育更深层次内容,确保在家校共育环节上能够真正了解学生成长情况,确保学生能够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关注下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董冬梅.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家校共育的行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0. [2]刘洁.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家校联手开展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15):62-63. [3]周劢.家校共育,赋能年级,营造心理健康安全的成长生态[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14):34-37. [4]陈启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家校社共育[J].内蒙古教育,2020(13):1. [5].家校共育之如何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05):65. 吴比佳 (1992.5—),女,汉族,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共深圳市坪山区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 党史党建,思政教育,心理健康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