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关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研究
范文

    魏芳

    摘要:数学学科为小学阶段基础学科,其对学生系统化思维的培养有重要影响。为贯彻素质教育的目标,需要在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多样化解题能力的培养,加速其全面发展。本文对多样化解决问题的重要性简要介绍,并介绍了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此项能力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9-150

    引言

    素质教育之下,小学的数学教育更加关注学生思维与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知识时,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和创造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虽然数学问题的答案唯一,但是解决方式却有多种,因此教学过程,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其展开深入思考,在课堂当中不断探索知识,使用多样化方式解决问题,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多样性的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需要兴趣作为支持,才能获得不竭的学习动力。而多样化的解题方法属于数学教学基本特点和必然要求。因为数学知识自身存在抽象性,并且知识严谨,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才可解决各种问题。部分数学知识是以概念、公式或者图形等为载体传达出来,对于小学生来讲可能较为抽象,需要教师使用巧妙的方式,将解题方法向学生渗透,使其明确多样化解题技巧的运用方式。只有学生能够独立克服学习困境,才能形成对知识的学习兴趣,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效学习数学知识[1]。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一)丰富设问方式,激发兴趣

    数学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形成多样化的解题能力,需要从其兴趣角度出发,合理选择数学问题。利用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与数学知识融合其中,让其结合学习经验,展开问题多样化求解,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比如:讲授“100以内的加法”时,可将班级中的学生人数作为出题素材,为学生提出问题,“我们班级当中男生、女生总共有多少人?”此问题较为简单,学生分别将男生和女生人数确认之后,求和即可。为培养学生多样化解题能力,还可提出同类问题“我们班教师共有7排,前3排的人数和后4排的人数共是多少?”虽然两个问题内容不同,但是学生阅读之后,就可发现“端倪”,此问题的实质就是求班级的总人数,于是可快速说出结果。

    学生对于其身边事物较为感兴趣,上述设计就是结合学生这一特点,在授课环节,巧妙提问,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思维,使其对相同问题展开多样化求解。需要注意,在学生列算式过程,提醒学生,虽然两个问题的答案相同,但是由于提问方式不同,因此,列式方式也有所不同。第一道题需要先确认班级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之后将两数相加;第二道题需要先确认班级当中前3排的总人数和后4排的总人数,之后加和。在学生解题过程,还需提醒其注意细节,提高其使用多样化方法解题的能力。

    (二)巧妙转化问题,深入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加之生活阅历不足,对于部分数学问题理解可能存在问题。对此,需要教师从问题出发,判断问题是否超出学生理解能力范围,适当将问题加以转化,让学生掌握转换思想,形成多样化解题能力。

    如:讲授“长度单位”内容时,为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对比性,为学生设置如下问题:“同学们知道铅笔长度是多少吗?”要让学生正确回答这一问题,需要使其明确厘米、分米和毫米等概念之间的差异。对此,可利用尺子让学生明确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为其提供2种长度的尺子,一种长度10厘米(1分米),另一种长度20厘米(2分米),并让学生思考,“测量过程使用1分米和2分米的尺子,铅笔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如果尺子的长度不够,应如何对剩余部分进行测量?”上述问题的设置可辅助学生在分米单位的基础之上,对毫米的概念有更深入感知。在教学过程,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为其设计测量问题,并将问题进行转化,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分米、毫米等单位概念,提高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形成解题思维。

    (三)融入生活内容,强化实践

    在小学阶段,需要让学生对数学的实践运用价值有明确认知,能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在学生多样化解题能力培养环节,还需将生活化内容引入其中,使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比如:讲解“混合运算”部分数学知识时,为指导学生对于运算顺序有全面了解,教师可依托实际生活,为学生设计问题,让其利用生活经验将问题解决。“1把尺子1.5元,1盒橡皮擦有4个,共4元,2支铅笔2元,明明有20元钱,想买2把尺子,1块橡皮,3支铅笔,共需多少元?”上述问题属于典型的购物问题,学生对于此类问题较为熟悉,能够从自身经验角度分析问题。学生思考过程,教师引导,“同学们需要注意明明买的橡皮和铅笔数量,仔细分析题干,才能正确列出算式”,经教师指导之后,学生能够列出算式:2×1.5+4÷4+2÷2×3,同时,还需指导学生求解这一算式时,需要按照运算规律,先算乘除,后计算加减。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展开思考,并利用数学知识进行解题,在此过程能够提高其对知识的认知,提高解题准确率。此外,教师还可结合学生数学能力,为其设置具有难度梯度的练习题,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自信的同时,形成多样化解题能力[2]。

    结束语:总之,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为培养学生多样化解题能力,需要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严格落实课程改革各项要求,转變课堂教学思路,关注学生主体,从其认知角度出发,引导其思考问题,在适当时机合理将问题转化,并将生活化内容引入其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能够使用不同的方法完成问题求解。

    参考文献

    [1]何德刚.关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探究[J].中外交流,2019,(10):275-276.

    [2]马晓娟.关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探究[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9(3):2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4:4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