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课堂学习力培养方法探究 |
范文 | 杨火平 摘要:在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渗透,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力,通过采用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的数学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究的动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创造力。在数学知识的教授方面,教师应以实用型知识为主,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来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同时,教师应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此外,教师还要关注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在生动的环境中增加数学知识,促进自身数学学习力的发展。本文从以上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主要提出了关于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力的几点有效方法及建议,以期能够对教师工作开展提供可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力;培养方法;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42-379 小学应具备一定的学习力,这是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行为和习惯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具有关键意义。现阶段,教师应给予学生的实际学情,从他们的理解能力出发,研究如何才能增加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从而使学生在不断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学习动力,提高学习能力,并促进小学生良好素质品质的发展。下面,笔者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入手,根据自身在培养学生学习力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值得参考的指导性建议。 一、从教学内容入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小学阶段,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力时,可以首先从教学内容出发,通过选取具有层次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有计划的安排和设计。如果教师在课堂中教授的内容高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能力,就容易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挫败感,从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设计,让学生能力较好的学生也不会感觉太简单,让数学知识基础较差的学生,努努力就能够掌握,这样一来,就能够让处于不同学生水平的学生,都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此外,教师应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養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利用所学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得到发展与提升。 例如,在教授“折线统计图”这部分知识之后,笔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开展课堂教学。首先,笔者为学生展示了本市月平均气温的条形统计图,并进行提问:“同学们,从图表中你们能够了解到什么信息?如果想要用更加直观的方式,来表现气温的起伏变化,我们应该怎样绘制图表?”通过学生身边的实际素材,引导学生开展学习与探究活动,指导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中的信息,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由此可见,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引导学生对层次性较强的知识进行探究,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从而使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意义,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后,学生能够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对数学的兴趣自然就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二、从教学方法入手,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想要在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升,教师就要从教学方式入手,是数学课堂对学生来说具有吸引力,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下,对知识进行有效学习。小学生接触的数学知识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具有相关系,很多都是生活常识性的知识,据此,教师可以在教学手过程中创建生活化教学情境,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感受,引起学生的联想,诱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和探索,从而达到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过程中,笔者结合几何学习内容的特点,在备课环节认真准备了许多教学用具,如一些长方体的盒子,正方体的积木等等,此外,笔者还特意准备了能够拆分的长方体纸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展示教具,增加学生对立体图形的感性认识。随后,笔者引导学生摸摸、看看、数数,正方体的纸盒展开后有几个面,使学生能够通过亲自动操作来探索。在这个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从直观的图形中逐渐形成空间感,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数学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够得到有效发展。 三、从学习方式入手,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指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参与感,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构建健康的师生和谐关系,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奠基。 例如,在教授“分数的加法与减法”这部分内容后,笔者引导学生开展同桌互动,同桌两人为一组,一个人说出一个人数,另一个人说出它的分数单位,还有分数单位的个数,比如,65的分数单位是15,分数单位的个数是6。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能够激发学生在提问中的好胜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数学学习之中,同时为学生后续的分数加减计算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 四、从教学评价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在课堂中的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成效也会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做出及时的教学评价,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不知足之处,并在后续的学习中进行弥补。 具体来说,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在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积极配合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通过积极性的话语,帮助学生逐渐树立对数学的自信心。其次,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差异性来开展评价,切勿按照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不断鼓励中,找到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动力,改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力的培养,数学教师应通过实际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应从自身做起,通过多种方式,在课堂中践行新的教学理念,并与学生家长积极配合,促进学生学习力的不断发展,这样才能够真正符合未来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端木钰.小学生数学学习力:一种基于发散性思维的理解与诠释[J].当代教育科学,2013:8-15. [2]杨袖苏; 夏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力的策略研究——基于学生选择权利的角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2-1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