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 |
范文 | 胡青晨 摘要:教育要面向全体,要关注每一位孩子。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学生所学科目的不断增加,学生的精力有限,加之部分学生或家庭或自身等方面的原因使得部分孩子的语文成绩逐渐下滑。在一些教师眼中语文学困生是一群扶不起的阿斗,往往对他们不加培育、浇灌、修枝、剪蔓,任其自由發展,结果造成“学困生”一天天“烂”下去的不良现象,造成了班级语文水平的两极分化。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学困生的各方面形成原因以及如何转化行进了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8-359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班级中有一部分孩子出现了学习困难的情况,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也因为语文学习上的失衡引起了孩子的自信心的不足,导致了其他科目上的学习效果不佳。语文成绩接连的出现不理想的情况让孩子逐渐散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甚至有的孩子对课堂对老师产生排斥的心理,对语文繁琐的作业感到厌倦,从而导致“学困生”的出现。在语文教学的几年过程中,我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以及在与孩子们交流过程中的总结提出了一些关于“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以及一些转化的策略。 一、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表现 (一)语文基础知识差 在这一方面欠缺的孩子具体表现为低年级的时候汉语拼音学得不够踏实,导致于后面的字词有所欠缺,在习作等方面错别字比较多,语句不通顺等。 (二)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 学习最好的动力来自于兴趣,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的孩子在上课时无法集中注意力不能认真听讲,提不起精神便会做一些小动作,注意力很容易就分散,甚至不愿意参加朗读讨论等学习活动,并且语文作业经常无法完成。 (三)没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好习惯成就好成绩,语文学习非常注重预习复习等良好习惯,然而学困生们经常是无法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这样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对自己的学习要求比较低,甚至有一些学生处于近乎放弃语文的状态。 二、小学语文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在全民重视教育的大环境下,仍然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这一现象在农村小学表现得尤为突出。首先,因为家长对学习不够重视导致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也是得过且过,认为只要让孩子进入学校就可以了,孩子在学习上付出多少并不重要。甚至在现在这个比较现实的社会不少家长觉得孩子将来即使上了大学也找不到好工作,因此便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其次因为家长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家庭不和谐,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从而导致孩子无暇顾及学习;最后,有部分家庭因为父母自身在文化上的不足,对于孩子的学习无法给予辅导,从而让孩子逐渐在学习上自暴自弃。 (二)学校原因 学校对于学困生的影响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主要还是以学生的文化成绩为主,学生成绩好教师就鼓励、表扬,而学生成绩差的时候教师就挖苦、讽刺,从而严重打击了学困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长久以往,他们逐渐对自己散失信心对老师对语文散失了信心。二是有些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比较落后,教学水平不高。传统教育中语文教师多以绝大多数学生学会、听懂为目标,对于一些学困生的困惑常常是置若罔闻,甚至直接忽略不计,这样一来,学困生的各种迷惘日益堆积,形成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 三、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 (一)尊重学生,树立信心 学困生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特点:上课不专心听讲,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能及时完成或者应付了事;考试成绩不理想。如果作为教师仅仅看到学生不能完成作业或者成绩不理想就予以否定,这将大大地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想要帮助学困生得到进步,就不能因为他的成绩不理想而歧视他们,相反,对于这一部分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作为一名教师,在学校我们就是孩子的全部,他们相信我们,依赖我们,特别是一些学困生,他们因为成绩的不理想更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学困生也会慢慢进步的。 (二)激励机制,体会成功 “给点阳光就灿烂”这句话说的还是不错的,对于学困生,教师往往是一个友好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就能够让他们感受到阳光。老师用最真诚的爱,经常性的鼓励,对于一向生活在“暗淡无光”环境中的学困生群体更为强烈。他们需要被肯定需要被鼓励,正因为他们平时比别人欠缺了一点,我们才更应该激励他们,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才会有成功的飞跃。 (三)强化训练,夯实基础 小学低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识字教学为基础,然后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等。要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就要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认真、踏实、仔细地去读去写,绝非一日之功。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学校常规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自己读书,并养成从阅读中发现问题、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引导“学困生”在阅读时做到口到、心到、眼到。这样,既可以增强他们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又可以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求知欲。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以及规律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总希望一学就会,一听就懂,往往急于求成,不知道语文学习有个积累的过程,此时,教师要反复地讲清语文学习的积累和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明白学习语文需要坚韧性,培养孩子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精神。 总之,学困生转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教师坚持不懈,有滴水穿石的韧劲,抓反复,反复抓,只有“功”的积累,才有“成”的希望。教师要善于找到“学困生”的成因,在平时的实践教学中搜索转化“学困生”的策略,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尽快摘掉“学困生”的帽子。教师以成功转化一个学困生为起点目标,继而教育和影响一批学困生,这样我们教师也成功由教书匠转为育人工程师,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参考文献 【1】朱晓琳.等待,让课堂开出和谐之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策略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上,2013,(03):168-169 【2】陈惠娟.小学四年级语文学困生良好阅读习惯培养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0. 【3】梁晓红.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2(2):10-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