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
范文 | 靳祥 摘要:在初中数学的学习阶段中,智力确实是能够影响学生数学成绩的一个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因素。智力因素只是对那些特别困难的题目才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而非智力因素才是决定学生数学成绩好坏的主要因素。在现在的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理想基本上都是由非智力因素造成的。所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数学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非智力因素;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8-385 人的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属于智力因素,而动机、兴趣、情绪、意志和性格等属于非智力因素。心理学研究结果认为,20%智力因素+80%的非智力因素=成功。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常常看到同一个年级的学生智力发展虽然有差异,这差异是不大的,而非智力因素差异较大,造成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原因除了学习基础差外,非智力因素是一重要原因。具体说,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常常表现出厌学情绪,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没兴趣,缺乏自信心,甚至使用畏惧心理来学习,没顽强意志,惧怕困难,叛逆心理严重,教师讲得再好,也是不会有效果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挖掘学生潜能,显得极为重要。 1 激发学习动机 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就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积极的学习动机能激发一个人的潜力,消极的学习动机,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呢?首先让学生明确,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用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用用,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结合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如在平面几何的教学中,我曾提出:我们平时坐的圆凳的腿为什么是三根的而不是四根的?还有“信号发射塔”为什么都是按三角形进行焊接而不是其他形状?学生全被引到“为什么”这点上,此时,再通过教学模型演示,从而引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重要性质。其次,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本身活动的需要,并由此产生学习动机。如在函数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例题了解函数y=x2的图像,接着提问:试想函数y=-x2的图像如何?这时他们尚没有进一步研究的动机,以为函数y=x2的图像和函数y=-x2的图像是一样的。此时,我进一步引导,让学生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x2和y=-x2的图像。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学习动机,决心要搞清楚这些图像的共性和个性。在动机的驱使下,学生就会将自己所获得的结论与脑中原有的知识相结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动机一旦被激发,就为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打好了坚实基础。 2 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只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吸引学生在高度抽象的数学天地里遨游。我在教学中有时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的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视听并举,图文并茂,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我制作了圆与圆位置关系的课件,我用一个多媒体显示一个广阔海面,在海平面上有一轮即将冉冉升起的红日,然后操作微机,让红日慢慢升起,逐渐靠近海平面上方的另一轮红日,这时,学生有了劲头,来了兴趣,一个个都昂着头,聚精会神。这样变死板的讲授为生动形象有趣的情景,诱导学生渐入佳境,随后我提出问题,学生产生了强烈求知欲,激发了学习兴趣。有时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的提出趣味性的相关问题,创设生动愉快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多项式乘法多项式乘多項式(a+b)(a-b)与(a±b)2时,先让学生出示同一类型的算式,然后我马上说出结果,并让满怀疑惑的学生验证,学生感到非常惊讶,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 培养学习情感 学生能学好某一学科,除了对该学科的偏爱,或认识该科的重要性之外,对在教这一学科的教师的喜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点对刚刚进入青春发育时期的初中学生,尤其明显。这种情感,往往会迁移到学科的学习上。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十分必要。新时代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合作者的关系。教师的“教”,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对学生来说是外在的东西,是“外因”,只有学生的“学”才是“内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起作用。作为数学教师,要用崇高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热情耐心地帮助他们摘取知识的果实。除了课堂上的循循善诱,课外的认真辅导,还要经常对他们每一点、每一滴的进步及时加以肯定与鼓励。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每一次表扬、鼓励,甚至批评,都意味着对自己的关心、了解、与期待。从而激起他们的尊师意向和情感,使他们更乐意听教师的教诲。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总而言之,教学活动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变化。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领会其精神实质,将课程改革的措施落到实处,通过变换教学方式、方法,将学习的主动权、探究权归还给学生,让数学学习成为教师带领、指导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发挥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让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和优化。 参考文献 [1]韦俊,鲁云霞.中学数学教学的资源[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5(3):95-97. [2]李景琴.逻辑与中学数学教学的关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100-10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