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
范文 | 赵翠仙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到关注,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重要任务。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立足于教材内容,开展多形式、趣味性的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加深其对数学知识以及生活常识的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动手操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8-161 传统的以老师讲课为主,单一的讲授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代教育的需求。为了可以更好地达到完成教学目标,推动教育进步,促进学生需要全面发展,教师需要注重对于小學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可以发散他们的思维,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动手实践获得的知识,印象会更加深刻,了解深入。 一、明晰提升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天性还是以爱玩、好动为主,注意力不能集中,影响学习效率。而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动力,所以选择他们感兴趣的点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了课堂枯燥无味的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教育工作者不再是将文字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用动手操作引领学生们去探索,主动地学习,只有学生在自愿的情况下去学习,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任务,做成一件事情之后学生感受到的成就感,可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会涉及到许多空间知识,但是小学生的认知局限,不能很好地理解,而通过动手操作过程进行感知,可以对空间形态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接触,让他们形成空间形态的概念。 例如,在学习到“几何体”的时候,笔者就事前让学生们准备硬纸张、胶带、双面胶等材料,紧接着在课堂,让他们以小组合作方式制作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等。在制作过程中,学生用手触摸去感受几何体的形态特征,能够对基本的几何体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这远远比传统讲授知识来得更加深刻。最后,笔者在学生动手操作结束后,对于课堂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对于几何体的特征以及在生活中的运用理解更加深刻。 二、探寻动手操作能力提升的措施 1.向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能力的机会 将生活问题引入数学课堂,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动手操作可以将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更加透彻地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将数学知识以实践、动手操作的方式应用到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在数学中寻找生活的气息,感受数学的乐趣,以及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通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对数学公式和数学定义展开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将生硬的课本知识变成直观的生活事物,提高教学效率,减轻任课老师的负担,让学习充满乐趣。 例如,在学习到“20以内的加减法”时,笔者就按照3人一组展开实践活动,要求每一组在有20根火柴的情况下,轮流选出一个人,进行出题目,其他的同学用火柴进行操作解答,用生活中的东西解决数学问题,在学习计算的同时,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有关数学的事物,“20以内的加减法”就变成了火柴数量的增多和减少,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为直观,掌握更加牢固,对于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更合理。 2.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再知识知识的接纳器,单纯地接受老师在课堂上灌输的文字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推行开放式教学,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展开实践,自主地动手操作。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学生就会敷衍了事,实践的结果得不到回应。同时,要推行鼓励机制,对于动手实践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对应动手操作能力有所欠缺的学生,首先要肯定他,然后鼓励他再接再厉,让他对实践一直保持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到“10以内的数字”时,笔者就借助计算器展开实践教学,这是比较方便的一类教学工具,不仅可以进行数与数的计算,还可以发出声音,确保进行数字的计算的正确性。首先,笔者先对1-10以内的数字进行简要的讲解,让学生对于数字有初步的认知。接着,笔者利用计算机开展小游戏,让学生根据要求,按下相应的数字键,比如我们有10根手指,要按哪个键呢?通过多次的实践和练习,让学生在趣味的环境下准确掌握单元的知识重点,并学会10以内数字的准确读音,掌握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3.积极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应注重并且积极地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实践带来的快乐,对动手操作充满兴趣,这样一来,既保证了质量的同时,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教师应该用平等的身份去与他们交流和沟通,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积极和学生一同融入动手操作的情境中,让学生更乐于并敢于动手实践。 例如,在学习到“几何图形”的时候,笔者就在电脑中导入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几何图形的事物,让学生们观看这些照片的时候,思考这些图形的特征以及名称,结束观看之后,让学生说出图形之间的关联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合理运用,从而启发他们的思维,加深对几何图形的了解。最后,笔者让学生拿出纸张,裁剪或者画出自己想画的,引导学生利用直尺、圆规,感受几何图形的角和边,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更加深入了解几何图形,比如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长方形的临边不相等,但对边相等。通过,实践操作情境,学生可以更加深入了解几何图形的特点,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 总而言之,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是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是进一步改善和提升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对小学生们的未来发展起着重要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立足于教学知识点,制定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需求的实践活动,将枯燥的文字内容转换成生动形象的实践活动,在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强化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迁移转化运用能力,从而提升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刘媛.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读写算,2020(16):100. [2]谷志荣.动手实践,多元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J].小学生(下旬刊),2020(02):8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