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挖掘历史课堂教学内容优势,渗透思想品德情感教育
范文

    梁燕玉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历史课程面临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而新课标中的情感教育尤显突出。情感教育是历史教育中不可忽視的环节,也是历史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本文通过对中学生思想现状的分析,探讨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品德因素,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从而适应新课标的情感要求。

    【关键词】历史课堂;渗透;思想品德;情感教育

    一、思想品德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新课程改革呼唤的同时也在实践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中国的教育已经越来越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教育教学中所起的作用。由于目前应试教育机制未能从根本上改革,各种入学考试依然是评价和选拔人才的手段,导致教学中仍然存在有片面追求知识传授和升学率,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被忽视的现象。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增强学生承受挫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逐步形成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意识和态度,成为新形势下中学历史教学发展的目标之一。

    从历史教学的角度上说,情感是通过对诸多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首先有其可行性,有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这里的“智”不仅指人的智商,更是指人的情商。面对21世纪激烈的竞争,要想在社会上占据优势,不仅需要真才实学,还需要有良好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要建立这种情感,历史教师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挖掘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势,渗透思想品德的情感教育。那么,在历史课堂中可以从哪些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情感呢?

    二、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教育的核心,它能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激发其爱国的情怀?这有赖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深入探究历史课本内容的史料,选择最佳的切入点,通过分析历史中生动、具体和形象的人事,感染和熏陶学生,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习《新航路开辟》一课时,笔者特意将“郑和下西洋”的过程和盛况的视频一同插播,要求学生看完后列表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在古代,我国科技文化就已经领先于世界,学生对国家和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顿时被激发起来。

    在学习近代史时,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鸦片战争》《抗日战争》等视频片段刺激学生的感官,然后让学生写观后感并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对列强的侵略非常痛恨,对清政府的屈辱求和感到愤怒,深深认识到国家必须富强,才能摆脱像清政府那样屈辱的命运。爱国不是喊口号,学生最讨厌教师说教式的课堂,课堂教学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在课文内容中受到感染,才能触动学生的灵魂,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对自己国家的热爱之情,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三、历史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格

    当今社会,受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品格方面向多元化发展。特别是当代的一些青少年,由于生活优越、父母宠溺,有些学生从小养成了自私骄横、独行独断、冲动而不顾后果等不良习性,有个别严重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西安某大学生因一宗小小的交通事故,因其自私怕承担责任而演变成一宗故意杀人案,最终赔了自己的性命;清华大学高材生成为网上黑客狂盗400多万元;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一宗宗血的案件给社会和教育敲响警钟!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他为我们点明教育的意义:就是培养对社会有责任感,有高尚人格的人。“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历史教学的目的不是只给学生讲些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历史现象,而是要通过历史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现象的能力。如何把青少年一代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学校应该成为青少年一代品格养成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品格的主途径。作为历史教师更加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科知识紧密有机结合起来。如,学习古代史中儒家思想时,笔者会把儒学中的“仁、义、礼、智、信”的主张作详细的分析,让学生探讨其现实意义并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学会辨析,学以致用,优良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良好品格的养成起到一个准则的作用。

    以史为鉴、资治育人是历史教育的社会根本目的,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出现许多名人,如,范仲淹,于谦,邓世昌,孙中山,毛泽东等人,这些名人有高尚的道德品格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教导学生以榜样作为镜子,学会明辨是非,习善成性,以情育情,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树立高尚的品德情操。

    四、加强对学生责任感和挫折感的培养

    目前,社会观念,利益格局不断变化,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和冲击,让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传播受到严峻的挑战。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也是教育之重,社会上,不乏各种“族”群的出现,如,“啃老族”“潇洒族”“网瘾族”甚至“跳楼族”,他们更多的是对家人、社会的索取,而没有责任感,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怨天尤人,甚至采取过激行为。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挫折感的培养是中学教育的又一新课题。历史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利用历史人物故事教育学生,教会学生养成坚强的意志,乐观对待生活,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如,作为音乐家的贝多芬双耳失聪,但他却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不断为人类奉献辉煌的乐章,造就光辉的人生;又如,美国著名总统罗斯福,39岁因患病双腿瘫痪,然而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坐上轮椅,临危受命,毅然走进白宫,带领美国人民开创了一条新路子,成为美国政坛一位巨人……这一个个例子,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进而认识到人生道路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只有勇敢面对,才能跨过人生的一道道坎。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应充分挖掘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势,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情感的渗透,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董华.再谈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2006(9).

    [2]教育部.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钱穆.中国史学发微[M].九州出版社,2011.

    [4]浅谈历史课堂中的情感教育[OL].百度文库 . https://wenku.baidu.com/view/fd5b82b265ce050876321322.html.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