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创设互动情境,为小学生提供“发问”平台 |
范文 | 林丽鸯 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要教会学生“会问”。教师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入手,引导学生思索生活、教材知识之间内在联系,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敢于提问,乐于提问的学习习惯,从而让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在不断的“发问”“解答”中得到提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能问”“好问”“善问”呢?笔者实践中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利用小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借助教师创设的“发问”平台产生问题,让思维火花与“为什么”发生碰撞,培养他们“发问”的思维和意识。学生在“问”与“答”中,强化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教会学生学会提问,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的培养方式,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生活情景再现,让学生问得更真实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是因为他们处在好奇的年龄阶段。他们对身边熟悉的、贴近学习生活的学习内容尤感新鲜和神秘,都有强烈渴求老师解释“为什么”的愿望。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或制作课件、微课时,借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活数学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进行剖析,让学生从中找出问题,通过学生对现象的“发问”,或从教师的解答中、或从自己探索中,获取正确的答案。这种方式不但能让学生感到课本上的知识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论总结,还能帮助学生把这些知识内化为技能,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例如,小学四年级数学(北师大版)“方向与位置”这一课题,学生“用东西南北描绘物体位置在哪”是教学重点。我利用微视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一个外地新转学来的学生,想问“到学校怎么走”,另一个热心的学生给其指路“顺着这条路,到第一个路口往东走500米就到了”的情景。接着,课件展示东西南北平面图,并写上这个学生想分别去图书馆、火车站、公园……然后让学生分组表演“问和答”。通过展现生活中要用到的真实情景,进一步强化学生方向意识,并学会如何去问方向、问位置,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学生学起来就会用心得多。 二、实践活动探究,学生体验解决问题 活动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好的办法之一,有活动就会有活力。因此,教师适时适当地围绕课程目标,设计一些可操作、真实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更强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一些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亲身经历自己所思、所想、所做的学习过程,自己的主动探求活动,对不理解部分能及时产生疑问,通过问老师、问同学等方式,得到自主解决,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点。运用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开展实践活动,能给学生带来更真实的体验,无疑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巩固大有裨益,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比如,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章“统计”,我创造性地在设计一个实践活动:在某天放学后,让学生统计单位时间内从学校离开骑单车的学生有多少?步行的多少?在我的示范引导下,学生能从某个时间段顺利地统计出相关数据。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向老师、向同学“发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知识学习,学会了 “统计”的简单实际运用能力。 三、培养批判质疑,提高学生自主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应从小学培养。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对问题要从多个角度去探索、设问,培养他们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多长个心眼,多问个“为什么”。教师面对学生简单、天真、繁杂的“十万个为什么”,要俯下身子,与学生同一个高度去解答学生提出的任何一个疑问。 新课标提出要注重培养小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比较注重最终答案的正确与否,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体验、体会没有更多的关注,教师也不注重学生批判质疑能力的培养。教师培养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多问个为什么,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质疑、批判的学习习惯,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当然,这种能力和习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学生只有在批判质疑中,才会不断有问题产生,并在自己的“为什么”中,不断地从教师、同学或自己探索中得到解决。 四、创设想象拓展空间,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教学的基本目标。小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以感性的、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知识又主要通过结合图形来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师在授课时又没有可感知的情景平台,必然会给学生造成认知上的障碍。我们在培养学生运算能力过程中,不能仅仅着眼于进行有关的计算,还应重视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如学生已接触的3D、4D电影)创设可感知的、具体的生活数学情景。他们的空间思维想象、逻辑思维想象过程中产生的“问”,就能在创设的情景中得到老师的讲解帮助,解决自己的疑问,进一步提高逻辑思维和想象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如果通过创设情景,找到认识感性与理性知识的契合点,这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可以感知的图形,来增强学生理性与感性的认知和转化。比如,教授“认识图形”时,可以借用黑板、学生桌椅、自行车轮、时针、积木等。特别是有关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立体图形,他们对这些生活情景倍感熟悉,而对体现在课本上的图形却感觉陌生。教师采取抛砖引玉式的设问、作答,然后展开拓展,学生面对拓展情景 “看这长方体图形,有几个平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为什么屋架是三角形的?”“车轮子为什么不能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如此接近了学习数学的距离,减轻了他们对数学的畏惧感,树立了信心。学生都能“提问题、出作业题”,收获感、成就感满满,学习就会更带劲。 总而言之,让学生学会提问(发问)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数学运用能力一个有效的方法。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创设更多的教学情景,为他们搭建一个个认知数学的平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能不断地从中激发出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求知,诱发思维,学会创新,就能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王享.特色教育探索 教师篇[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卓源成.增强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问能力[J].科教文汇,2013(18). [3]黄小萍.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有效策略[J].廣西教育,2011(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