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在活动中体现探究的力量 |
范文 | 汤颖燕 “蚕”对于三年级8-9岁的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曾经在各种媒体中见过、别人口中听过、书上阅读过。陌生是当你问学生:蚕是怎样长大的?它的生命历程是怎样的?大部分学生会摇头。也许有的学生讲得头头是道,但他们到底是真正领悟了?还是照本宣科?但如果学生历经科学课《蚕的一生》的学习,学生会真正感悟上述的问题,因为这一亲历过程是立体的。这一切在教与学中是如何落地生根呢? 一、培植科学思维的理性 思考是为了提升境界,实践是为了印证境界。前者是在登山前知晓山顶上有好风光,后者是亲自一步一步地攀登,“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自然豁然贯通。如果没有亲身的体验领悟,没有积极的活动体验,很多知识便如同“过眼烟云”,一掠而过,根本无法扎根于学生脑海中。当前“动手做”探究学习模式已经成为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 《蚕的一生》是学生长期观察研究蚕之后的总结课,引领学生回顾并整理养蚕这段时间的所得。在这两个月中,学生亲自养蚕,观察蚕从卵到成虫这一生的蜕变历程。在这两个月中,学生天天与蚕交流、对话,蚕不动了,怎么回事?蚕的一举一动都牵动学生的情绪。蚕融入了学生生活中,与家人、朋友,他都会说蚕。你说,这当中学的知识,他会忘记吗? 二、理性的操作,是探索未知 20世纪极具天赋与光环的儿童心理学家与认知论者让·皮亚杰,他力图推广教育新方法。他认为,这些新方法应以学生自己动手探究为基础的。儿童有主动学习的天性,如果不对这种主动学习的天性加以利用和延长,教育就无法成功。要培养独立创新、推动未来社会进步的个体,我们需要引导主动探索真理的教育。因此,有效的学习,应是提供机会让学生经历而获得经验。体验能教给学生合乎逻辑地思考,深入到那些不能够直接观察到的某些事实和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中去,这种理性的思考与操作,能推动学生探索未知。 基于学生的认知心理学,教师设置了在家养蚕这一环节。学生从每天的喂食、清理蚕的粪便、拍照、录蚕进食的小视频、用尺量蚕的长度,用笔填写记录表,这一点一滴,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印记。这种探索是激动的,因为是前所未有过的体验。蚕的知识,在这之前是间接获得的,现在是真切地摆在眼前的,可以数下它有多少对足、蚕是怎样一口一口地吃桑叶的、甚至还可以发现它蜕下来零星的皮…… 三、理性的操作,是行而知 陶行知原名叫陶文俊。他喜欢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陶行知随着阅历和知识的增长,他认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并不完全正确。他写了一首《三代》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他对别人说:“现在我明白了,小学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才会慢慢明白冷热、甜苦、硬软种种知识。”所以,“知行合一”正确的理解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于是,他把名字改为“行知”。 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是一次完整的科学活动组成部分,活动过程是获得知识结果的途径,而知识结果是活动过程的目标。过程和结果是一个“知行合一”的和谐统一的整体,是学习活动的不同阶段,他们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探究的过程和感悟同样重要,教学设计既要考虑教学流程的“平面”,也要考虑学生收获的“立体”。 通过之前的养蚕经历,学生经老师在课堂中的点拨,自然而然地领悟:蚕的饲养方法、观察方法、记录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完整认识。明确蚕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条件,了解蚕的生命周期现象。由此启发学生推测并理解蠶循环往复的生命过程, 进而明白动物繁殖的意义所在。这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基于活动内涵,发展过程技能 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驱使思维在不停地活动,心性变得敏感而缜密。我们还要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过程技能,让科学在学生心中扎下深深的根。 1.“科学观察”超越“日常看看”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是一部让人津津乐道的侦探推理小说。可否记得书中的一场景,福尔摩斯对华生在见面前,并无任何了解,但马上说华生是军医,并且是一名阿富汗军医。 福尔摩斯是怎么做到的呢?是观察。我们要让学生都来当福尔摩斯。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引,学生的观察只能是“看看”:收集的图画、照片。老师在课堂中指导学生 “科学观察”,给蚕的生长变化图片排序。基于学生养蚕的感受,首先是让学生呈现收集来的素材,然后让学生汇报并要求有依据地陈述观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科学观察”的思维力。 2.从“用手”探到“用脑”究其理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从动作中来,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生成活动,促使外部信息源源不绝地刺激脑细胞,从而活跃思维,利于大脑储存和提取信息,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应以操作活动为主线,操作活动作用启迪思维,思维在操作活动中得到发展。 因有养蚕的经历,学生已充分体验。接下来的交流讨论、归纳总结是思维的启动与参与,手和脑两者相辅相成。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零散的记录系统化,整理出蚕一生的生长发育过程。 五、文理相通,培育人文精神 学习《蚕的一生》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播下不仅是理性的种子,同时也需要引领学生们在养蚕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可爱和可贵。初步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是教材的科学态度和社会与环境目标。文理相通,教学与教育是“立体”的。 学生用科学观察的眼睛洞察蚕的一生生长历程,从记录中可感知时间的流逝,学生清晰地感知蚕生命的起始与终结。这是蚕的一生,多么短暂,生命多可贵。在养蚕的过程中,学生与蚕与家人与朋友发生联结,产生交流。每一段的交流,都是生命的形态,流淌在人的心中,也是渗透社会责任感的最好时机,这是一段珍贵的童年记忆。 30多年前,养蚕这一课是出现在小学课本《自然》中,现在《自然》已变成了《科学》了,养蚕这课还是保留了下来。这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小学生在观察蚕生命蜕变的过程中,是在学习了解我国古代的伟大科技和发明,也是学习和理解我国文化艺术文学的重要基础。如果我们的子孙后代对桑蚕之事不懂其理,又怎能读得懂我们的历史和诗歌? 为了让学生立体全面地认知桑蚕文化,老师还带着学生们走进科普实践基地——花都宝桑园,参观桑蚕文化博物馆,来一次桑蚕文化之旅。学生体验缫蚕丝,蚕茧DIY,真实地了解“丝绸之路”文化,进而传承与弘扬。 这种探究学习是要锻炼和培育学生在情境中灵活的心智转换,是一种包含知识、行动和态度的“实习实践”。我们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实践历程,让每个孩子成为心智自由的学习者。 [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小学科学科普实践基地活动实施策略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XKT20424)]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 [2] (瑞士)让·皮亚杰(Jean Piaget).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杜一维,钱心婷,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