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
范文 | 况家辉 摘要:初中数学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每个学生性格迥异,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很好地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倾向,往往会产生事倍功半的问题。因此要想进行教育改革,必须合理运用心理学,科学地分析教学过程,认识学生的心理倾向,从心理学角度认识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活动的实质,规律和作用,从而促进教学改革,使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产生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主动,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成绩。基于此,本文章对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初中数学;渗透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4-120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深化,随着人们大众对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视,在中学生的教育中提高其心理素质逐步成为素质教育新的生长点。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教育形式变化多样。其中,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和载体。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数学这一科目作为初中阶段必学的重点科目,让一部分同学会感觉枯燥无味。有压力等等的感觉,进而对数学课堂产生厌烦与排斥,拒绝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就要对中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将数学理论、数学公式灵活化的表现在初中生的眼前。那么前提条件就是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平常都是运用口头讲解数学理论,做不到抓住初中生的专注力,所以在讲解时教师可以利用幽默风趣的授课方式,但是也不能做到喧宾夺主,主要目的是数学理论与数学知识的传递。 二、坚持因材施教,保护学生身心健康 数学教学在传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在数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数学课程的优势,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多数学生存在自卑心理,潜意识里总是认为自己不行,极度缺乏自信。因此,要求教师要深入觀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积极贯彻“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将关注点放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和个人身体素质的不同设定不同的目标,并在实践过程中适时调整。教师要在个性化教育中,充分给予学生展示的舞台,让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有所收获,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目标 教师提出的教学目的,是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现状确定的,也是对学生完成学习预期结果的一种猜测。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和计划,都要围绕教学目的展开。对此,初中数学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制定教学目标,合理调整教学方案,照顾不同学生的差异、特点和性格。例如,以考察学生教材中课后习题为例,课后习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对上课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应该对每个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总结,要求学生独立解决最基础的问题,对一些难度较高、层次较深的问题,应该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解决。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掌握,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可以选择放弃较难的题目,但要保证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以适应每个初中生的差异性。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学习情况了解透彻,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对新理论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等,都要有清晰认识,为学生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 四、发挥课堂评价的激励作用 教师要积极发挥课堂评价的激励作用,为学科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提供有效的载体。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对生态课堂文化的构建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数学教师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不能仅看重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情感态度,其中特别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态度、合作能力和思维品质等方面的动态生成,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有效资源。例如,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过程中的良好表现给出积极的评价,有利于学生改进数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品质;教师对学困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可以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善于捕捉教学中生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适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可以使作为鲜活生命个体的学生获得更多的生命价值体验,有利于学生道德潜能的健康发展。 五、利用多元化教学模式,满足各种学生的心理需求 学生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不同,学习能力的差异也较大。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采用单一的模式进行教学,难免无法对某些学生起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教学中有所收获。 结束语 长久以来,学生们都被自主学习所困扰,很少有学生自主将数学学习作为一种常态,多数都是被老师和家长逼迫式学习。这样就失去了自主探究并获得成就感的机会,使数学的学习处于被动中。而运用积极心理学进行的新型教学模式,很好地打破了这一常规,使学生互动学习,参与其中,获得成就感,减少困惑度,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及兴趣,不再怕数学,而是愿意在课下花时间进行探究,从而建立较强的自主学习及探究能力,其所带来的更为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将大大提高学习过程的效率,使得我们能在更短时间内处理更多信息,从而提高成绩。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中初中教材编写心理化设计的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09):9-11. [2]熊佳绍.构建初中数学新课堂,关注学生成长[J].华夏教师,2019(17):21-22. [3]王雪花.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构建[J].才智,2018(27):9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