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品悟对联的句法关系,指导学生进行对联创作
范文

    邝卫华

    【摘要】对联是中华文化史上的瑰宝,在小学进行对联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本文针对学生语言逻辑性相对较弱的问题,从“诵读涵泳、初步认识,对比分析、摸清关系,循序渐进、进行创作,开展活动、促进提高”四个板块来阐述如何品悟对联的句法特征,指导学生进行对联创作,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增强学生的语感和语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对联;句法关系

    对课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必修课。张志公先生说过:“属对是一种实际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训练,同时也包括修辞训练和逻辑训练的因素。可以说是一种综合的语文基础训练。”在小学进行对联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积累生动、形象的语言,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但创作对联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让学生非但学不好,还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必需寻求正确的教学方法。我们学校开展对联教学已有五年多了,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创作的基础。因此,这两年我对对联创作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从句法关系的角度去探索对联的创作便是其中的成果之一,下面我对该成果进行详细分析。

    一、诵读涵泳,初步认识

    “涵泳”是我国母语教学传统经验这个宝库里很关键很基本的教学方式。“涵”,在《辞海·词语分册》的解释是“沉浸”;“泳”,是游于水中。“涵泳”这个词语,在左思《吴都赋》中就已有“涵泳乎其中”的应用。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致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则把“涵泳”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提出。学习语言基本方式应当是反复诵读,熟读精思,潜心涵泳。反复诵读能使学生涵泳于语境之中感悟语言的方式,犹如鱼之于水,是一种全身心感受的方式。因此,它体现了伦理型文化朴素的整体观念,体现了直觉体验的思维方式。它把“系统”作为认识的起点和归宿,避免了人为分割所造成的认识局限,可以说是已经包孕了现代系统论的雏型。难能可贵的是,这方法对增强语感,提高语文素养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方法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但是,反复诵读,不能只是简单、机械地重复地读,而应该“带着问题读、带着感悟读、带着情感读等多种方式,使反复诵读,达到令学生百读不厌、常读常新的效果。诵读到位,必然令学生自然地涵泳于优美的语言文字之间,浮沉戏耍,其乐融融。对联中含有因果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选择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目的关系、递进关系、连贯关系这九种基本的句法关系,我通常把类别逐类进行大容量的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初步认识这九种句法关系及其特征。同时,通过大容量的涵泳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储备量,有助于把所记忆的好词好联内化,并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二、对比分析,摸清关系

    对比分析法意思是把事物加以比较,在多角度比对度量中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评价的一种学习方式。古罗马著名学者塔西陀曾说:“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认识、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最常用的思维方法。为了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对联的句法关系,我采用了对比分析法来引领学生学习。如出示“若能杯水如名谈,应信村茶比酒香” “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吹面生”两副对联,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比较上联与下联,然后抓住关键字“若”“应”“更”来感悟上联与下联的关系,从关键字中学生很容易就感悟到这两副对联分别是假设关系和递进关系。接着再出示假设关系和递进关系的知识点,让学生默读,加深理解。再接着通过一系列的练习进行强化,如出示一些相关关系的对联让学生找关键词、上联与下联对碰连线、对联与句法关系对碰连线等。这样通过比较,就有了鉴别;有了鉴别,就有认识。再加上练习学生对对联的句法关系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为下一步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三、循序渐进,进行创作

    众所周知,人类认识事物应该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尤其是对小学生,更应依照小学生的生理规律、认知规律进行教学。

    第一,在内容的安排上从易到难。对于初次接触创作对联的学生来说,刚起步时有难度,易产生畏难心理。如果说教师一开始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作,学生就会漫无边际,无从下手。所以,在进行创作训练时,应做到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首先,从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先安排较容易的因果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然后再安排较难的转折关系、选择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目的关系、连贯关系。

    第二,在教学的形式上从摹到放、从扶到放。创作教学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模仿是创造的基础,创作是模仿的发展和提高。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带有直观性和形象性,接受知识及创造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原型的启发”,让学生模仿范例,广为借鉴,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创新。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出示一些特征明显的对联,让学生进行模仿创作,如假设关系的“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此联中“若”字明显看出是假设关系,“杯水”与“村茶”,“名淡”和“酒香”对仗非常工整,学生很容易模仿。 另外,在对联起步教学指导的过程中还要做到由扶到放,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有所创新。先进行上下联配对训练,接着进行填词,如:梅花报春信,兆丰年。指导进行填词训练时,先让学生观察比较“报春信”和“兆丰年”的语法关系,当学生明白这是并列关系时,他们就知道该填跟“梅花”相并列的名词了。然后进行填下联训练、给内容作整副训练。 这样,通过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分阶段进行教学,顺应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使学生成功地从“模仿”走向“创作”,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对联的情感,触动了学生创作的欲望,逐步提高的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培育了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品质。

    四、开展活动,促进提高

    开展对联教学,我们还注重开展丰富的活动来营造浓厚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发展。分别有对联专题讲座、对联故事、趣联赏析、对联小擂台、搜集生活中的妙趣联、“对联”研究性学习等活动。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學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交流中了解对联的特点,进一步掌握对联知识,学会了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增加学生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厚实了学生的文化积淀,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语言的长河中,对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语言精练,整齐美观,如同连理枝、并蒂莲、比翼鸟一样博得人们的喜爱。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应抓住对联进行深入的研究,抓准规律,使学生事半功倍地习得语言,提高素养。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2: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