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考文言文二轮复习备考中的四个“跃迁”
范文

    肖潇

    

    【摘要】高考语文文言文二轮复习时,教师应在继续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积累、培养文言文阅读语感的同时,通过四个“跃迁”,让学生在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升阅读和解题的思维能力,完成对文言文阅读知识系统的建构,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对此,本文对核心素养视域下高考文言文二轮复习备考中的四个“跃迁”作了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文言文;二轮复习

    由于古代汉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语言组织方式而导致的言语理解障碍,导致文言文一直被学生视为高考语文考题中的“拦路虎”。文言文的基本组成元素包括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且高考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重复出现率较高,因而文言文其实也是最易增分的板块。在高考文言文复习中,一轮复习重在回顾教材,夯实文言基础;三轮复习重在与高考考场接轨,用套题训练的方式模拟高考情境。而二轮复习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兼具继续夯实基础与巩固知识重难点的任务。二轮复习的重心是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与整合,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将在一轮复习中储备的零散知识综合运用,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全国卷文言文试题的命题特点

    纵观近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卷,文言文阅读试题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选材特点。阅读材料内容多选自“二十四史”,且自2019年以来试题选材不避讳名家名篇。选文大多在700字左右,而且由于试卷篇幅的限制以及命题需要,往往会对原文作必要的选取、压缩。二是内容特点。选文文体以人物传记为主。人物身份覆盖面广,皇亲国戚、文臣武将、达官贵人等均有涉及。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选文主要通过叙述人物生平大事迹的方式凸显其才能与品行。三是设题方式。依照文言文命题“依据考试说明、向教材范围外拓展”的特点,自2015年开始,高考文言文试题共设四道题:文言断句题、文化常识题、文段内容理解题、句子翻译题。

    二、高考文言文二轮复习备考中的四个跃迁

    (一)由读一篇文本到读一类文本

    要做好文言文试题,首先要解决的是“读”的问题。在二轮复习中,依然应把如何快速“读”好,“读”懂试题中的文言文选文放在复习的首要位置。要继续以边读文边圈画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读”文能力,但是,二轮复习中的“读”是由读一篇文本到读一类文本。近10年高考文言文试题中的文体均为人物传记类,因此下文以人物传记类文言文为例,阐述阅读这类文本的基本要点。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大致撰文思路是“人物家庭出生—人物生平事迹—人物结局评价”,其中会涉及大量的人名地名、官职名称,以及人物的品质特点等词汇。教师可按专题设置人物传记文本,要求学生按照人物传记类一般撰写思路将先关键词句勾画出来,通过多次反复训练,要求学生养成勾画的习惯(学生熟练养成习惯后可不再勾画)。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厘清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何人:圈画区分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理清主要人物间或主、次人物间的关系;二是何事:以时间为节点,以空间为界限,梳理文本的主要事件;三是何能:概括人物的才能,包括诗才、文才、商才、军事才能、經国济世之才等;四是何德:分析人物的品质,把握德和才之间的关系;五是何法:关注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如正侧面描写、对比等。提高“读”的能力,对提高此题答对率大有裨益。

    (二)由记忆一个词到推断一类词

    在高考文言文二轮复习中,应更注重对学生翻译方法的指引与逻辑思维的训练,教会学生在语境中调用对文言实词义项的记忆,并调动大脑中的相关样例,依照自己的知识经验及生活常识经验加以筛选、分析,选取最合适的义项。

    1.遵循规律,强化推断方法

    利用文言实词的常见推断方法,如对称推断法、邻字推断法、字形推断法、已有知识推断法等方法分类组题,将适用于一类方法的文言语句归类,让学生学会在语境中运用恰当的方法选取最准确的义项,并以填空的方式作答。以几种常见的文言实词推断法为例,可作如下训练。

    例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并归纳其推断方法。

    方法一:(对称推断法)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由“以”的照应字“用”可推知“以”的解释为“被任用”。)

    (2)人众车舆,万物殷富。

    (由“舆”的照应字“众”可推知其解释为“众多”,而不是常见义项“车”。)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由“逸豫”的照应词“忧劳”可推知,其解释应是“忧劳”的反义词,即“安逸享乐”。)

    小结一:关注文言文中的对称句,可由对称句中照应字词的意思推断出疑难字词的解释。

    方法二:(邻字推断法)

    (4)又谓珪刚直忠谠(2016年高考全国3卷)

    (与“忠”同义,忠实)

    (5)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

    (与“乱”反义,安定)

    (6)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与“幼”同义,年幼)

    小结二:辨析文言文中的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结合邻字含义推断未知字词的解释。

    方法三:(成语联想推断法)

    (7)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掩饰。联想成语“文过饰非”。)

    (8)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寻找、寻求。联想成语“求全责备”。)

    小结三:成语是现代汉语的“活化石”,多还保留着古意。依照对相关成语的理解,可以推知疑难字词的解释。

    例题2: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并说明推断方法。

    (1)汲桑(人名)之破邺也,东海王越出次官渡以讨之,命晞(指传主苟晞)为前锋。桑素惮之,于城外为栅以自守。晞将至,桑众大震,弃栅宵遁,婴城固守。

    (婴:环绕。可以用联想推断法,如《陈情表》中“夙婴疾病”;也可用语境推断法,汲桑先是城外为栅自守,接着弃栅“婴城固守”,推知是“环绕”城而守。)

    (2)明公虽迈威德,明法术,而不定其基,为万世计犹未至也。

    (“迈”字可以译作“超过”“超越”“高于”“过人”等相近意思。可从后文“明法术”的结构推断“迈威德”也是动宾结构。)

    2.瞻前顾后,提升推断能力

    在高考文言文试题中,能依循显著规律推断出的文言实词毕竟还在少数,更多情况是需要在具体语境中瞻前顾后,综合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在理解上下文大意的前提下去推断。可作如下训练。

    解释加点字含义,并写出你的推断过程。

    (1)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

    (诛:讨伐。推断过程:“诛”常作“杀死”义,但联系后文语境,庆封“走如鲁”,即“逃到鲁国”,可见他们并没有“杀死”庆封,而应是“讨伐”庆封。)

    (2)载行至梓州,时李顺已构乱,有日者潜告载曰:“益州必陷,公往当受祸,少留数日可免。”载怒曰:“吾受诏领方面,阽危之际,岂敢迁延邪?”即日入成都。

    (迁延:停留、拖延。推断过程:前文说道,有人提醒郭载少留数日,可免受祸,并非劝他离开,因此,不应译为“迁移、离开”,应译为“停留、拖延”。)

    (三)由翻译一个句子到训练一种思维

    在掌握了文言实词的基本推断方法后,还需连词成句,理解文言文大意,并翻译重点语句。文言翻译绝不是凭空而来,要准确翻译文言文的句子,除了精准对译等基本原则,还需注意语法规范,以及上下文情境。通过合理推理补充叙述中可能省去的内容,让句意连贯。这就对学生的思维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为了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教师可创设情境,让封闭的答案获得开放的探究空间。以下列题目为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013年全国高考福建卷)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尝疑许事未必有。由今观之,则韩文公号为非妄矣。

    参考答案:听到号哭声的人替(韩文公)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得分点:大意2分,补充主语1分;“白”,1分,“下”,1分。)

    错误答案示例:听到喊声的人是一位姓白的县吏,于是他派遣人帮助韩文公下了山。

    由以上错误答案示例可得知,翻译此句的难点首先在文言虚词“为”。造成翻译困难的原因是:其一,學生在“为”字的多个义项中无法选出最适合语境的解释;其二,学生缺少基本的逻辑推理能力。对以上三个问题,可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思维训练。

    方法一: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罗列几个典型样例。

    此举为犯上作乱/为非作歹/请以舞剑,为大王寿/为天下笑

    参照样例,将样例中“为”字的解释一一代入原句,可推知原文划线句子的“为”应该与第三个例句的“为”一致,应解释为“替、给”。这是用已知的文言实词积累推断未知的方法。

    方法二:修改一个标点符号,比较修改前后两句逻辑关系的差别。

    句1: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句2: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虽只是一个标点之差,但标点的改变会对前后两个句子间的逻辑关系造成改变,从而影响对整句的翻译。在句1中,前后分句形成了连贯的顺承关系,“遣人”的主语承前省略,应与前个分句中的县吏有关联。在句2中,前后分句是彼此独立的关系。此时,若翻译为“听闻到喊声的人是姓白的县吏”,则可以成立。但是,原文的标点符号是逗号,因此这种翻译方式不成立。

    经历一番语言训练的实践活动之后,学生所掌握的绝不只是对这一个句子的翻译能力,而且是一系列思维能力,包括字词推段能力、语境理解能力、对句子逻辑关系的理解能力等。

    (四)由应试做题到快乐解题

    高考不仅是对应试能力的考察,更是对应试心理的考验。为学生适当减压,让学生学得有效且有趣,是高三教师尤其是高三语文教师在这一阶段尤其应注意的问题。

    1.给试题加点“料”

    如果说高考题和常规模拟题是“大餐”,那么趣味小题则是“饭后甜点”,而老师的幽默调侃与暖心激励则是“配菜”。针对文言文板块而言,趣味小题可以是一段趣味横生的文言小短文翻译,可以是一道别具一格的创新题。如下是1989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中的一道题。

    11.《九章算术》上有一道题:“竹原高一丈,末折着地,去本三尺,问竹还高几何?”根据该题所作的图,正确的一副是(2分)

    (答案:D)

    这道题是一道在真实情境中考察学生的文言基础知识与思维能力的富有趣味性的创新题。要做出这道题,就需要首先理解对“末”、“去”、“本”的含义。“本”指树根,“末”指树梢,“去”指离开。在准确把握了实词含义的基础上,结合选项的四幅图去揣摩推断。 要选出正确答案,需要在扎实掌握了文言知识的基础上,调动思维还原生活情境。在通过智力训练获得趣味性的同时,还巩固了基本知识,提升了思维能力,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给学生多点“路”

    文言文阅读涉及面广,对阅读能力要求高,要从根本上提升文言文解题能力绝非一日之功。在二轮复习阶段,老师更应多从方法与思维上去指引学生,以下仅以文化常识题(选择题)为例加以阐述。

    文化常识题考查内容包括称谓姓名、科举官职、历史常识、礼制常识、文学常识等,范围选择主要以学生熟悉的古代文化常识为主,兼具生僻的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题的难点就在于需要学生长期系统地积累各种文化常识,如果机械记忆,势必事倍功半。而在高考二轮复习备考阶段,更为重要的是结合文本情境,提升思辨能力,掌握推敲技巧。

    由于文化常识题知识点数量多范围广,因此二轮复习时应“以点带面”,在做题时教学生学会同类归纳,异类比较,由此及彼,以一挡十。在梳理知识点如官职沿革时,可让学生以时间年代为轴,以地方区域为纬,以画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自主归纳。另外,需要特别关注文化常识题中的结合语境推断正误题,学会对知识点记忆模糊的情况下运用推敲技巧选出正确选项。

    当然,在二轮复习阶段,文言文复习还有许多需要注意的方面。如:教师方面,不可陷入“题海战术”误区,应在保证一定量的前提下,精选典型试题精练精讲。学生方面,要注重反刍消化,弄懂吃透每一篇文言文,还要要从做题过程中总结解题经验。此处不作赘述。

    在中国基础教育迈向“核心素养”的新时代,高考文言文阅读单凭机械记忆、练习已经远远无法达到考纲要求。高考语文文言文二轮复习时,教师应在继续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积累、培养文言文阅读语感的同时,探索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路径,通过文言文二轮复习备考中的四个跃迁,让学生在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养成阅读和解题的思维能力,实现从“知识积累”向“能力获得”的转化,完成对文言文阅读知识系统的建构,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永林,安杨华.在能力层级的基础上谈考点整合[J].中学语文教学,2015.

    [2]李建生.织网·突围·建模——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的有效策略[J].当代学生,201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30:29